这两天看了一个由《对话》栏目剪辑过的鬼畜,是史玉柱来的那期。看完鬼畜小视频之后,我又把史玉柱参加《对话》那期找出来,从头到尾看了一下,受益匪浅,跟大家分享一下。
《对话》栏目是一个怎样的栏目先简单介绍一下《对话》这个栏目。
《对话》是中央财经频道(CCTV2)在2000年初推出的一档谈话类节目,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以及投资者提供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从2000年首播,到今天,《对话》栏目已经走过20个年头了,是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最长的一个谈话节目。《对话》的主持人,也从王利芬换成了陈伟鸿。
我看的那期《对话》是2000年,刚刚开播不久,还是王利芬老师在主持。那期的嘉宾分别是万通集团的冯仑,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瀛海威的陈女士,还有一位是巨人集团聘请的律师。
再来介绍一下史玉柱当时参加《对话》这个栏目的背景。
史玉柱:
1989年下海;
1991年成立巨人集团;
1994年,巨人大厦动工;
1996年,巨人大厦被迫停工,巨人集团保健品业务告急;
1997年,巨人集团名存实亡,迟迟未进入申请破产阶段;
2000年,史玉柱再次创业。
……
好的,时间进度条就来到2000年。再补充一下史玉柱2000年之前的人生轨迹:
巨人集团飞速发展,让史玉柱的个人资产实现三级跳,第一年成为百万富翁,第二年成为千万富翁,第二年成为亿万富翁。
1997年巨人集团垮了之后,史玉柱这个人就神隐了。他去哪儿了呢?他去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准确地说,是重走了红军长征路,攀登了珠穆朗玛峰。
顺带说一句,史玉柱本人是毛泽东的狂热崇拜者。不仅看毛概,读毛概,研究党史,还重走红军长征路。
在2000年,准备第二次创业的史玉柱接受了《南方周刊》的采访,刚刚成立不久的《对话》栏目通过《南周》知道史玉柱有东山再起的野心之后,邀请史玉柱去参加他们的栏目。
那么,那一期《对话》栏目的主要内容就是,观众和嘉宾们给史玉柱归纳总结史玉柱失败的原因。
现在看来,这一期的《对话》,让人觉得好气又好笑。好气什么?虎落平阳被犬欺呀!笑什么?你一个毫无建树的看门犬,竟然也有胆量去欺辱一只山中大王。
恕我直言,您不是有没有胆量的问题,是有没有资格的问题。
那一期的《对话》,不过是借着帮助史玉柱归纳总结失败原因的名义,行着那讥讽的事罢了。
失败对人的影响由那一期《对话》的主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失败对人的影响。
- 对工薪阶层来说
对于大多数的工薪阶层来说,他们害怕失败讨厌失败。失败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失败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干净且纯粹的,也就是失败等同于损耗、落魄、归零。
损耗、落魄、归零,谁都不喜欢。但是,工薪阶层身上展现出来的,对失败的极度厌恶,正好揭示他们输不起的本质。因为退无可退,因为输不起。
由工薪阶层厌恶失败,这一条,我们可以反证出这一类人不具备野心,不爱反思。
为什么不具备野心呢?如果你具备野心,你会安于朝九晚五,月薪三千吗?
为什么不爱反思呢?正是因为这一类人,害怕失败,畏惧失败,所以他们活得谨小慎微,害怕出错。也就失去了绝佳的反思自省的机会 。
- 对商人来说
这里的商人,也不是特指商人这一类群体,是一个泛指。
对商人来说,经历过失败的商人第二次的成功绝对要比第一次来得要老辣、狠厉和稳重许多。前提是,这个失败不是致命的,毁灭性的。
拿史玉柱为例,在1989年到1996年之间,他的巨人集团是发展过快,贪快而没有求稳。这一点,是史玉柱在《对话》里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总结。
特意写出这一点,是因为我觉得我也没有资格去点评、评价史玉柱。
以2000年作为一个节点,来对比一下巨人集团的发展,你会发现,经历过失败的史玉柱,2000年之后的史玉柱不会再像2000年之前的史玉柱那样贪快了,而是更注重求稳。
2000年之后的史玉柱,多有稳重,功底有多扎实,我们来看一个数据。
2008年10月13日,胡润富豪榜发布《2008年胡润女富豪榜》,史玉柱的女儿史静以个人财富16亿的身价位列第38位。
2008年的中国,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一年,中国有很多企业家申请破产。比如刘涛的富豪老公王珂,就是在那一年的金融危机里跌倒,才有了后来的刘涛为爱复出。
2008年,史玉柱的女儿史静多大?史玉柱对家人保护得很好,在现在的资料中,我们找不到史静的详细信息。我们假设史静是90后,那么2008年的史静,也是一个20岁左右的小女孩儿。
一个20岁左右的小女孩儿,即坐拥上亿身家。哪怕在金融危机面前,依旧毫发无损,稳坐胡润富豪榜。你说,这背后是不是有老父亲史玉柱的身影呢?
- 失败的作用
既然人人厌恶失败,那么失败对我们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古语有言:"失败是成功之母。"
话是这么说,但是这句话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失败和成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失败对一个人的作用,更像是一次强制性的反思自省课程。它会将你以往的人生信条都罗列,暴晒在阳光下。这时,你才会明白,自己身上尚且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
对史玉柱来说,也是这样的。
在1997年之后,他选择神隐于江湖。这段时间,他都干嘛去了?一边重走长征路,一边自我反思,巨人为什么会失败?巨人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史玉柱对自己总结出几点:
- 第一个是不要贪快,要求稳。史玉柱提到,我们出来做企业的,没有哪一个不是为了把企业做大。如果不是因为这份野心,我们也不会出来创业做企业。有野心,想把企业做大不是原罪,我的不足是不应该贪快,在今后的创业中,我更应该去求稳 。
- 第二个是,人人常说"鸡蛋不要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分散风险的原理。但史玉柱认为,过去的巨人,就是因为投资这个投资那个,做了房地产,又是服装,又是化妆品的。没一样擅长,并且能做好的。不仅浪费了不少精力、人力、物力不说,80%以上的项目都垮掉了。所以,他修正了策略,给自己定一条铁律——要做自己擅长的两三个行业,做行业里自己熟悉的部分领域。
- 第三个是,史玉柱不是崇拜毛泽东思想吗?在企业管理当中,史玉柱也将毛泽东思想运用上了。但是运用得好不好呢?史玉柱也做了反思,他认为不管是法家、儒家、道家,西方的管理体系,都不能照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运用。
对于毛泽东思想,史玉柱认为自己不应该搬其形式,更应该将毛泽东思想融合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 。
- 失败最好在40岁之前
为什么失败最好在40岁之前呢?是因为不管是失败,还是跌跟头,爬起来都需要野心,需要心力。
人,40岁之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更没有什么心力去东山再起了。
所以,人要趁着年轻,多去试几次。即使失败了,也有爬起来的能力。
- 失败了,周围人的态度会怎样?
如果你还未经历过失败,没有品尝过失败的滋味,可以建议你去多看两遍史玉柱在《对话》里,是如何被观众们指指点点的。
请你看清楚这些观众是如何嘲笑史玉柱的,如果你失败了,跌倒了,也会是这个下场。
不过,光看是不行的,你还要亲自去品尝一次失败的滋味。这样,你的感悟才能更深刻。
史玉柱在《对话》里,说是被观众指指点点还是轻的。如果你有幸经历过失败,也会被人瞧不起。更直白点,会有一堆人跳起来骂你傻叉!蠢货!愚不可及!
- 失败会教你认清楚周围人
所以,失败也会教你认清楚,你身边这群人是一副怎样的嘴脸。
如果你陷入人生低谷,你的爱人、父母、同事、朋友,明知道你遭遇失败,还来鼓励你,关心你。请你珍惜这些人。
在史玉柱在第一次创业失败之后,决定再次创业。他原团队20几个人,仍然不离不弃,依旧追随他再次征战。
这一点,看得我满多感慨的。
在《对话》上,观众们评论史玉柱说:"你这个人,有人性上的缺陷。""你这个人,有性格上的不足。"
如果,真如观众们点评的那样,史玉柱原团队里的20几个人,就不会生死追随,荣辱与共了。
这颇有种"你胜,我陪你君临天下;你败,我陪你东山再起"的豪迈感。
这也反映出史玉柱团队的凝聚力,还有史玉柱本人的人格魅力。
失败并不可怕史玉柱的经历,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再次站起来。
希望你跌倒了,还能东山再起。这样,你的再次成功,就会狠狠地打脸那些曾经嘲笑、讥讽、羞辱你的宵小们了。这样,你的再次成功,就会教会宵小们什么叫做世态炎凉了。
请你记住,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英雄们并不在意走狗们的追捧与奉承。
在文章的末尾,由史玉柱曾经的失败经历,我们再来延伸一下。说一下贾跃亭和王思聪。
贾跃亭现在的经历,是不是和2000年的史玉柱很像?贾跃亭没有做错什么。错就错在,他输了。
但是,只要他还在赌桌上坐着,那么他就还有赢的机会。
而王思聪,我曾经写过他,也表示不明白王公子为什么要出来创业呢?好好在家继承家业,你品,你细品,它不香吗?
现在,也许是老王认为小王之前的人生太过顺利,要挫一挫儿子的锐气呢?
—END—
三秒内转发、点赞、评论、关注、收藏,鱼鱼在线做法,保佑你心想事成。
得偿所愿之后,别忘了来评论区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