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PM简介(培训方式、报名与考试流程)
机械加工报价计算方法大全,整理的太全了
一份超详细的招投标完整流程,请收好~
推式生产不但缩短了交货周期,而且充分利用了产能。例如在不忙的时候,服务员可以帮忙择豆角,这样就不用按照需求高峰来准备产能,总体成本也较低。当然,推式生产的风险是万一需求没了,或者没有按时来怎么办。所以,推到一定地步,就得变成拉,即由客户的订单来拉动,以控制库存积压风险。例如,除非有人点菜,小饭馆是不会把豆角炒成干煸四季豆的,也不会把小馄饨提前下出来。
推式生产有库存风险,但拉式生产也并不完美:订单有了,虽然库存风险降低了,但因为要货急,供应风险大增,用库存控制专家程晓华先生的话说,就是“MRP紧张”。例如客户给的交期是三周,你的零部件需要五周才能到齐,加工组装时间还不算,赶工加急,总成本往往更高。
为什么餐馆上菜这么快
所以,尽管都在说拉式的好处,但很少有供应链是纯拉式的,几乎所有的供应链都是推拉结合。那推与拉的结合点应该设在哪里?重读沃顿商学院马歇尔·费雪(Marshall Fisher)的经典文章[1],找到了答案:能预测的部分用推,不能预测的部分用拉。定制化程度越高,预测准确度越低,推拉结合点离最终客户越远。例如在多种少量的设备行业,产品配置多样化,制造商主要依赖客户订单来驱动生产组装,推拉结合点在零部件采购环节——对于通用零部件,制造商会按照预测驱动供应商生产(“推”),等到客户订单来了,再进行最后产品的组装(“拉”);对于通用程度低的零部件,制造商往往等到客户订单后再给供应商下单,推拉结合点离客户更远。相反,标准化程度越高,预测准确度越高,推拉结合点就与最终消费点越近。
图1-13是四种不同的推拉结合。在按库存生产模式下,推拉结合点在成品层面,生产的批量一般也大,这是常见的大批量行业,比如汽车、家电、手机,都是典型的按库存生产模式。按订单设计模式是另一个极端,典型的小批量行业,比如建筑、造船、核电站都属此列。
图1-13 四种方式的推拉结合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两个极端都不好对付:大批量行业的竞争白热,利润薄如刀刃,大家都过得苦哈哈的,供应链上稍微一眨眼,形成一点呆滞库存什么的,这半年就算白忙了;小批量行业的竞争虽然没那么激烈,但产品和供应链的复杂度高,周期长,响应速度慢,系统、流程不很完善,更加需要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所以也是过得很辛苦。
不过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小批量行业:小批量行业虽然辛苦,但毛利较为丰厚,成本压力一般没有大批量行业大,供需双方的关系也相对更为融洽。毕竟,供应商啥都好谈,钱不好谈:在利润薄如刀刃的大批量行业,年度、季度甚至月度降价的压力下,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是个大挑战。
此外,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越高,推拉结合点就离消费点越近。例如大型设备的关键备件,一旦停机待料,损失就非常大,所以在很多行业,备件供应链的推拉结合点就在客户的生产设施附近。例如,我在负责一个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全球备件计划时,一亿多美元的备件库存,有20多个库建在全球芯片制造的各个主要地区,80多个寄售库存点就直接建在芯片制造商现场。这样一旦客户停机待料,4个小时内,95%以上的备件就送达客户现场。在航空业也有类似的指标,一旦飞机因备件不到位,没法起飞,备件的交货时间也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库存就被“推”到离消费点非常近的地方。这样做违背了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要求,因为在消费点,非易耗备件的需求一般很难预测,即使你能大致预测平均需求,但究竟什么时候需要还是没法预计。所以,库存“推”到客户附近,提高了有货率(服务水平),但代价是高昂的库存水平、很低的库存周转率。例如在很多大型设备行业,备件的库存每年往往就周转一两次,这意味着手头平均备半年到一年的料。国防业就更低,例如美国空军的备件周转率连1次都不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