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立陶宛政府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在立陶宛设立所谓“代表处”的行为,是一个“错误”。
在一众立陶宛政府官员变着花样的“强硬”表态,要坚持“民主自由”以此来向美国献媚的行为过后,作为立陶宛的总统突然之间这么说,难免让人好奇,难不成立陶宛这是承受不了压力准备认错,改善被他们一手破坏的双边关系了?
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立陶宛总统又为何会“认错”呢?
其实这事得从立陶宛的政体说起,作为一个“议会共和制”的国家,立陶宛执政权是在总理手中的,总统只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并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例如在瑙塞达道歉后,立陶宛议长尼尔森立马质疑,为何一开始不反对,现在面临中国的压力增大后,总统才批评这一决定?并称,自己认为使用“台湾”名称不是个错误!
简而言之一句话,瑙塞达总统的话,并不能代表立陶宛政府,也未必能代表立陶宛的民意。更大的程度上,这是立陶宛内部有人对眼下立陶宛政府莽撞地介入大国博弈的漩涡,给立陶宛带来麻烦这件事不满的表达。这种表达既不能影响立陶宛的外交政策,自然也没办法改善双边关系。
既然没什么用,那么立陶宛总统接受记者采访时,为何要特意说出这么一句,与当下立陶宛政府的实际行动背道而驰的话呢?
其实立陶宛总统的这句话,并不是说给立陶宛政府的,而是说给世界其它各国以及中国的。其背后的言外之意是告诉世界和中国:立陶宛国内,不是千篇一律的巴结美国的人。
对立陶宛打“菠萝牌”触及我国底线,从而导致中国和立陶宛外交关系紧张,贸易联系近乎断绝的现状,立陶宛政客之中是有分歧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内部不管斗成什么样,在对外发声的时候还是要尽可能地维护团结一心的形象。但对于眼下的立陶宛来说,情况有点特殊。自从为了巴结美国得罪中国以后,立陶宛求锤得锤,把自己陷入了一个非常被动与孤立的状态。
现在的立陶宛,其实就跟半年前的澳大利亚一样,最怕的不是我们跟他吵架,而是我们不理他。因为不理,就意味着双边关系的冻结,意味着僵局没有被改变,立陶宛国家受到的压力,迟早要变成民意,倒逼政府做出选择。
这个时候,如何与我国重新连上线?这时问题来了,执政的立陶宛总理、外交部长等官员,不敢违背美国的意志,因此明知道在与中国的外交中错的是他们自己,但却不能道歉,因为一旦道了歉,就要付出实际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歉意。
偏偏美国不允许立陶宛做出改善与中国关系的行为。这么一来,在立陶宛政府的层面,就陷入了不能退也不能进的僵局。这个时候,作为立陶宛总统的瑙塞达出面道歉,看似是在表达跟立陶宛政府不同的态度,但真实目的,实际上就是想重新打通与我国的沟通渠道。
简而言之就一句话,立陶宛的意思是,现在中国不是因为执政官员的错误抉择,不愿意与立陶宛说话吗?那我们找个反对这事的总统出来,让他想办法跟世界、跟中国扯上关系,不也算是“曲线救国”的吗?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做事的人不对。跟之前立陶宛为了巴结美国,刻意打“菠萝牌”恶心中国一样有点太想当然了,对于世界大国来说,别管你立陶宛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方针,在整个国际关系的体系中,都决定不了大局,自然也就不会轻易步入大国眼帘。
立陶宛面积不足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万,整个国家的经济也比较落后。这种实力,在中美这样大国较力的过程中,那是连当炮灰的资格都没有的。对于中国来说,立陶宛内部就没有所谓的“在野和在朝”的区别,总统反对总理得罪中俄,那你就想办法把总理换下台。
没有实际行动,想借助一个不掌权、名义上的领导人来公开“道歉”,试图打开与中国交流的渠道,达成一种政治上我们跟着美国挑衅你,经济上咱们权当没看见,延续之前合作的状态。
这种行为与美国所谓的“三分法”,即把中美之间的贸易,军事,政治等层面的问题,分开单独来处理如出一辙。
想的是很好,但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和立陶宛关系恶化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或者贸易问题了,而是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问题。这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利益,根本没有可以谈判的余地。
换句话说,对立陶宛总统而言,不管他是真的认为立陶宛错了,还是为了利益特意营造人设,对于我国来说都没有意义。就像汪文斌说的,认识到错误是正确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
但可惜的是,立陶宛政府也就止步于此了,瑙塞达在最新的表态中又称:是台北,不是“台湾”,认为错不在开设“办事处”,而是名称……另外,立陶宛还以“国家安全利益”为由,阻止国营企业与一家中资企业签署合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