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七月十五也叫中元节鬼开门,别名叫孟兰盆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都上坟祭祀亡亲悼念祖先。清水河民间习俗有:未婚女婿要给未过门的媳妇儿赠送面人人;还要将未过门的媳妇儿叫到家好吃好喝并蒸上大大的面人送给媳妇,民间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极为浓重。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佛教称为孟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鬼月”,鬼月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中元节"。农历的七月十五,也成为中国的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为清明节和十月初一的寒衣节。
迷信说法农历七月十五这天鬼门大开,阎王爷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奠,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各处寻找食物。民间祭祀祖宗,人们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流传着在中元节这天祭祀先人、亡亲的习俗。
历史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中元源于道教,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是日夜讲诵圣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佛典《孟兰盆》中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得到六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目道眼视察,看到已逝的父母在饿鬼道中受苦,饿鬼们个个瘦骨嶙峋,目连看到后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逝去的父母吃,但是饭刚送入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她的父母。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个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众僧给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品,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她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时,佛喜欢日,各办百味饮食,广设孟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逝去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孟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的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同和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孟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为陆道畅,夜间还将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记得小时候,童真童趣十足的一群娃娃挨门逐户地去欣赏各家各户蒸的面人人,那时由于老百姓生活不富裕,稚嫩的孩童们只盼着过七月十五时能吃上一顿好吃的,根本不懂得什么鬼节。
模糊的记忆中,我见过的面人人有两种:爬姿娃娃和卧姿娃娃。母亲在我们村里属心灵手巧之人(村里人管心灵手巧也叫做可爽利了),村里有找下新媳妇的人家给新媳妇蒸面人时总要请母亲去帮忙捏面人。
记得有一年过七月十五,母亲被一邻居大妈请去捏面人,出于好奇我也偷偷跟了去看稀罕。只见母亲和大娘先将发酵后的面团用碱水搅好,软硬皆宜,切盆子里三分之一的面团先捏面人的头。将碗扣在案板上,再给碗外披上指头厚的一层外衣,然后按上眉毛、眼睛(圆圆的大黑豆粒)、鼻子、嘴巴和耳朵,其它各部位都是用面搓的,捏好后将扣着的碗外的面人人头放进锅里蒸熟。下一步将盆里剩余三分之二的面团拿出来捏面人人的身孑,面人胖乎乎的胳膊上还戴看绣圈,两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上,还穿着裹肚肚上衣,两条胖腿盘着,像一尊坐佛打坐于荷花上面。妈妈和邻家大妈小心翼翼地将捏好的面人人身子放进笼屉里蒸出来,最后用一根长方形木条把面人的身子和头连在了一起并在面人身上点上许多粉红色的梅花印。
我又随母亲到了另一户有新媳妇的人家去帮忙捏面人,其捏制方法大致相同,但捏面人头时没有扣碗,直接将面团捏成个圆饼状,然后安上眉、眼、口、鼻及耳朵等,还给面人脑袋戴上了一顶大地主刘文才的帽子,帽子顶端捏个圆球,身子是用面团搓成一段均匀粗细的弯状形,面段两头用菜刀切开,双手交错着,一双胖乎乎的腿脚像叉开的燕尾,身子与头连接后的白胖白胖的面人人酷似两幅胖娃娃画,最后还给胖娃娃满身点上许多好看的红点点。
说来也怪,这种面人人其实是期盼那未过门的媳妇儿过门后多生几个类似胖面人一样的胖男胖女的。要不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姊妹们婚后都是生育六七个孩子。由于受“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旧观念的影响,不少生儿子太多的母亲不得不将小儿子继养给别人,孩子多养活不了;另一方面怕儿子打了光棍,因为那时娶媳妇要花一百多银元,若生的闺女少,儿子娶媳妇拿不出那么多现大洋做彩礼。
还记得七月十五家中雇佣了羊倌,母亲要给羊倌捏了个大面鱼,那面鱼和水彩画上的鱼儿十分相似,脊梁上用大梳交叉的梳印出鱼鳞片的样子。
现在的七月十五和过去相比差别可大了,将过去送媳妇面人人的习俗彻底丢弃了,祭祀已故亲人的习俗却依然传袭着,许多年青人根本不懂得其中的蕴意,只知道上坟烧纸而已。
今年的七月十五又要到了,暑假期间回到乡间的孩子们随同父母祭祀祖先为他们讲述七月十五的故事,以教育孩子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使孩子们从小懂得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老人在世时多给老人一分关爱胜过老人下世后烧纸钱百倍。
作者简介:郭翠英,196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后井沟村,从事小学教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