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目前,全球没有任何组织或人能够准确的给出 Web 3.0(简称 Web 3)的准确定义。
它仍是一个处于发展早期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内容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它与 2005 年左右开始出现的概念——Web 2.0一样,目前还并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它该有的形态。
2008年,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在其中指出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基础并发明了点对点的数字货币,由此掀起了Web 2.0的改革浪潮。
但也有人认为,Web3.0 的设想最早是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Gavin Wood 在2014年提出的,他认为:Web3.0 的愿景是实现无服务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每个用户都能掌握自己身份、数据和命运。
构想上,Web 3.0 是允许通过分散的网络而不是基于服务器的数据库连接设备。全新的互联网更安全、连接性更好、以用户为中心和私密。它的目标是更加开放、自主和智能。
但实际上直到智能合约被发明后,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模式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如果说比特币实现了点对点支付,智能合约扩展了可编程协议的概念,实现了支付、游戏、身份认证和去中心化管理等更高级的用例。借助智能合约,用户可以直接、安全地交互,打造一个去中心化、又具备信任和隐私性的互联网。
同时Web3.0还处于早期阶段!
随着加密市场的价值约为 2 万亿美元(低于 2021 年 11 月的 3 万亿美元),并且本月 OpenSea 上的 NFT 销售额超过 40 亿美元,“我们还为时过早”可能听起来很难相信,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虽然资金可能会通过新的风险投资基金、收购以及通过直接加密 和NFT 购买和投资流入该类别,但现实是大多数人(甚至许多活跃的加密投资者)仍然不了解 Web3.0的作用,随着 Web3.0 市场的成熟,它将被解锁。Web 1.0 的情况下,个人级别的身份数据从来都不是一个因素,了解广泛的基本人口统计细节就足够了。Web 2.0 带来了对身份的关注,并带来了提高相关性、目标性、效率和有效性的承诺。
相比之下,在 Web 3.0 中,个人将拥有并控制他们的身份数据。存储在加密钱包中并由智能联系人管理,这将构成数字世界如何理解人们的基础。
“我知道我一半的媒体预算被浪费了,我只是不知道是哪一半。” ——历史上每位媒体经理都这样说。
Web 3.0 的确定性特性将与 Web 2.0 的概率特性共享舞台。事实上,在某些领域和用例中,Web 2.0 可能仍然是更好的答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