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杨得志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的和平,横戈马上,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他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呕心沥血,夙夜在公,建树良多;他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坚定不移,不折不扣,贡献突出;他修身律己,品德高尚,堪称楷模,不愧为一代忠勇之将。”
这段话是节选自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张震在杨得志逝世以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悼念文章。
图|杨得志上将
中央军委评价杨得志是“一代忠勇之将”,是对杨得志的高度赞扬,更是对杨得志一生的高度概括。
从挑煤工到红军团团长1911年1月13日,杨得志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三望冲的一户普通铁匠家中。因为家中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所以杨得志小的时候并没有上过学,只是简单地识得了几个字。
杨得志从小便跟随着父亲打铁,帮着家中维持生计,可是杨得志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这对生活本就贫困的杨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为了贴补家用,杨得志不得不来到地主家找活干,可是杨得志年纪太小,只能做一些放牛之类的事情。
图|放牛娃站在水牛背上
放牛的收入很低,杨得志便跟随着哥哥来到江西安源煤矿做挑煤工。可是那个时候挑煤工能挣几个钱呢?杨得志累死累活干了大半年,却连一张回家的车票都买不起。
这样的经历让杨得志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安源是洋人和老板们的天堂,是我们穷人的火坑。”
所以杨得志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挑煤工的工作,与哥哥一起投身到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军队伍。
当时朱德、陈毅率领的是在湖南起义中的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杨得志来到革命军队伍,成为了一名通讯兵,还跟随着工农革命军一起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顺利会师。
图|旧中国的挖煤工生活十分的辛苦
随后杨得志便被分配进了红四军特务连,成为了一名普通战士。
刚刚来到红军队伍的杨得志还发生过这样一个轶事:杨得志加入红军队伍的时候是1928年,那个时候的工农革命军还是初期的状态,队伍内部人员不多,能用的武器装备也不多。
杨得志来到红四军特务连以后,本来以为可以能够成功的拿到一支枪上阵杀敌了,可是没想到班长只是拿过一个生满铁锈的镖头给他,还让他自己去砍一根木棍装好。
杨得志看到这样的装备顿时就生气了,怎么着自己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兵了,怎么一杆枪都拿不到呢?杨得志火上来了,扭头就要走。
图|拿着大刀的红军
“杨得志!”班长喝住正要离开的杨得志,“我再说一遍:去找根木棍砍砍,把它装好!”
杨得志没吭声,犟在那里也没动。班长看出杨得志不满意自己拿不到枪,正在那里跟自己较劲,便大声喊道:“全班持枪集合!”
等到全班人都快速地带着自己的武器站好,杨得志惊呆了,每个人的手中拿的都是梭镖和大刀,就连班长都不例外。
看着愣住的杨得志,班长没有说话就叫大家散开了。
一个老兵悄悄地拉住杨得志说:“你这年轻人好野愣,你不晓得班长先前当过旧军(国民党军)吧?今天他没抽你皮带,算你运气!”
图|拿着梭镖的民兵
几天以后杨得志的哥哥来看杨得志,知道杨得志嫌弃部队给的武器,板起脸训斥了杨得志:“那梭镖头是农友们打土豪得来送给红军的,不容易哩,你怎么可以不要?”
杨得志知道了红军内部的物资紧缺,没有趁手的武器,不久在红军的一次追击战中,杨得志就凭借着自己的那支梭镖,缴获了自己从军以来第一支“汉阳造”步枪。
1928年10月,杨得志在井冈山的一个小庙中,成功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1929年开始,杨得志就跟随着部队辗转赣南闽西等地,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杨得志作战有勇有谋,一路从战士,到排长、连长、营长,最后成为了红一团的团长。
图|“汉阳造”步枪
杨得志率领的红一团在长征的路上一直都肩负着先锋或者后卫的职责,立下了累累战功。
毛主席都对红一团进行了充分的肯定:“红一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大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周恩来更是赞扬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
从八路军团长到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杨得志被组织上调往平型关。
杨得志来到平型关以后,碰到了很多国民党败下阵来的士兵,杨得志叫住路边的一个败逃的士兵问道:“你们为什么不在前方打鬼子?”
图|日本侵略军正在进行大扫荡
那个士兵还有些惊魂未定:“日本人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杨得志接着问:“你们已经交过手了?”
“没有。”老兵摇了摇头,“连鬼子的影儿还没见着,上头就命令我们撤了。”
杨得志看着魂不守舍的老兵没有说话,而是接着带领着部队向平型关前线走去。
杨得志部的主要任务是拦头和侧击,敌军进入杨得志的包围圈以后便被打乱了队形,敌军很快便清醒过来,开始拼命的和杨得志的部队争夺高地。
杨得志立即下达指令:“附近的制高点一个也不准鬼子占领!”
图|平型关战场上的我军士兵
双方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日军被逼回了沟底。敌军的飞机一直盘旋在上空,但是因为双方正在混战,日本的飞机也不能很好地辨别哪一处才是自己的部队,只能无奈离开。
杨得志与部下们并肩战斗,歼灭了敌军1000余人,给日本号称“陆军之花”的坂垣师团带来了十分沉重的打击。
1938年2月,杨得志率部进入吕梁山区进行游击斗争,因其贡献突出,很快便升职成为第三十四旅副旅长,不久又转为代理旅长。
从1938年夏天开始,杨得志便辗转作战于冀鲁豫平原地区,建设革命根据地。
图|青年杨得志与战友们合影
1932年初,杨得志率领着不足100人的队伍在冀鲁豫边区进行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他将游击队的队伍整合起来,改编成为一个拥有4000多人的革命队伍。
在杨得志出色的指挥之下,冀鲁豫支队极大的打击了驻守在济宁、徐州等地的侵略者;同时还将与日军勾结的2000多名土匪连根消灭,将定陶、曹县县城最大的汉奸分子惩治消灭。
杨得志屡次获胜的消息传到了当地居民的耳中,人们对于能够赢过日本人的信心大增,人民抗日的热情与决心也是空前的强烈。
在冀鲁豫支队的帮助下,当地组成了不少的抗日游击队、妇救会等抗日群众团体,打开了冀鲁豫边区抗日的新局面。
图|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日军对于抗日革命队伍壮大的速度感到震惊,所以在1932年7月到11月这不到半年的时间中,多次对抗日边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意图消灭冀鲁豫边区的抗日力量。
杨得志指挥着手下的众人积极应战,数次躲过敌人的包围圈,粉碎了日军的狠毒意图。
最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军区,在冀鲁豫军区作战经验丰富的杨得志成为了冀鲁豫军区的司令员,至此,冀鲁豫边区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图|冀鲁豫边区示意图
杨得志成为司令员以后,根据自己以往的作战经验,结合冀鲁豫边区的具体情形,采用了以下战术。
一、平原地区能够进行游击战。
二、要进行平原游击战,必须动员和组织民众;只要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洪流之中,就能形成平原游击战所依赖的“活的人山”。
三、要进行平原游击战,必须执行正确的战术;“硬的不打,软的打”,“敌打我,我不打”;“敌不打我,我打敌”,进行夜战。
1943年10月2日,杨得志率领部下众人,内线外线紧密配合,将包围过来的敌军成功打退,歼灭了敌军4120人,粉碎了敌军的扫荡。
图|扫荡中的日本人
1944年,杨得志还遵循组织上的安排成功来到延安,担负起守卫黄河河防、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从纵队司令员到兵团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刘伯承、邓小平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杨得志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开始以后,杨得志在刘伯承与邓小平的领导下,进行了上党、邯郸等多场战役。
尤其是邯郸战役,当时杨得志率领着第一纵队面对着超过自身人数三倍有余的敌人,但是第一纵队众将士丝毫没有退缩,与敌人展开激战,双方的伤亡都极其的惨烈。
图|邯郸战役一纵队指挥旧部
最后,杨得志与其他抗日队伍紧密配合,活捉了十一战区长官部副司令兼第四十军军长马法五,赢下了邯郸战役的胜利,毛主席赞誉杨得志队伍的这场仗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1946年年底,杨得志从第一纵队转去第二纵队,成为第二纵队的司令员,又先后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正太战役、青(县)沧(县)战役、保(定)北战役。
立下了累累功勋,还配合了我军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的有利展开。
1947年11月,杨得志又在朱德、聂荣臻的领导指挥下,攻克了石家庄,歼灭国民党军数万人,活捉城防司令,缴获物资无数,也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完全联成一片。
图|解放石家庄
1948年,杨得志又转战察南、绥东、热西、冀东等地,成功地牵制住了华北敌军。同年11月,又参加了著名的平津战役。
1949年1月,杨得志被任命为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先后参加了扶眉战役、解放宁夏等多场著名战役。
从志愿军兵团司令员到志愿军司令员新中国成立以后,杨得志成为了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兼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
杨得志与杨勇、杨成武合称“三杨”,深得毛主席信赖,士兵们非常爱戴他们三人。
图|杨得志与杨勇、杨成武合影
毛主席称他们三人是“三杨(羊)开泰”,意思是他们三个人都是中央军委的得力干将。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同样也在为出兵支援朝鲜积极装备着,杨得志与杨勇、杨成武三人依次被派遣至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2月,杨得志率领第三批部队跨过鸭绿江正式入朝作战,杨得志还根据朝鲜战场上的特殊性研究出了“防炮洞”的作战方法,彭德怀对杨得志的这一方方法进行了高度的肯定。
彭德怀说:“这是革命军队优良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相结合的表现,为持久的阵地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图|杨得志正在与人商议事宜
这一作战方法在朝鲜战场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杨得志曾经说过:
“能不能守,这个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就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坑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还是属于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我们就用这种土办法捡洋炮。敌人对我们毫无办法。”
第二年,杨得志成为了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图|上甘岭战役纪念油画
上甘岭战役中,人民志愿军打退了美军多次进攻,被美军称为“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这场光辉的战役,也被载入了世界的战争史册。
1954年,杨得志成为了志愿军司令员,因为他在朝鲜战场上所做的贡献,还被朝鲜授予了一级国旗勋章一枚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1953年8月杨得志回国,同年10月1日还来到新中国成立四周年的纪念典礼,受到毛主席、刘少奇、朱德与周恩来等人的亲自接见。
毛主席向别人介绍杨得志的时候说道:“此人大名叫杨得志,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团长,如今志愿军的副司令,德怀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乡里呀!”
图|毛主席与杨得志合影
还戏称杨得志一直是“志愿军”,当年上井冈山就是自愿去的。
从济南军区司令员到解放军总参谋长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以后,杨得志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从1972年开始,杨得志就任职武汉军区司令员,随后又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建国初期,杨得志始终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保家卫国的建设上面,1979年在任职昆明军区司令员的期间还亲自前往云南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再次为保卫祖国立下了重大功勋。
图|杨得志与许世友合影
杨得志任职总参谋的8年期间,为了响应邓小平的关于“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的号召,还制定了一些列军事内部管理的方针和训练计划。
1986年12月,杨得志还在会议上指出:
“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就是要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入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就是要充分利用今后较长时间内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提高军队的军政素质,增强我军在现代化条件下的自卫能力。”
图|1985年10月,杨得志总参谋长(左)观看英、法、德武装直升机打靶
这个观点还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赞许。
晚年丧偶杨得志的职位一路高升,但是人的一生不会一直顺风顺水,1989年,陪伴杨得志奋斗一生的妻子申戈军病故了。
当时的杨得志已经79岁了,爱人骤然离世,对杨得志的打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申戈军是杨得志第一任妻子,是上过大学的青年知识分子,申戈军虽然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但是做起事来那可是雷厉风行。
图|杨得志的妻子申戈军青年时期照片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申戈军对姐姐申晓普说:“河北待不下去了,我们不如去河南吧,去那里为抗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后两姐妹毅然决然的来到了河南濮阳,加入了当地的抗日组织妇女救国会。
提起申戈军,就连男同志都要说一句:“申戈军啊,巾帼不让须眉,就是今天的花木兰啊!”
1940年,杨得志来到了河南濮阳县,但是杨得志已经30岁了,还没有结婚,杨得志虽然不着急,但是身边的战友们都急得不行。
图|胶东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组织机构
杨得志的好友唐克威是八路军驻开州办主任,为了帮助好兄弟解决婚姻上的大事,唐克威一直在找寻着合适的女子。
后来唐克威发现了申戈军,觉得申戈军非常的不错,便想着介绍给杨得志,谁知杨得志听完以后当即拒绝了:“老唐,人家是大学生,我就是一个大老粗,这不合适!不合适!”
唐克威:“老杨,你还怕这个?把你在战场上的那股子威风劲儿拿出来啊!正所谓英雄配美人,我看就蛮适合的,别磨叽了,抓紧去吧,人家也很忙的!”
两个人在唐克威的撮合下成功的见到了面,但是杨得志给申戈军留下的第一印象并不完美,因为杨得志工作繁忙,加上对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上心,所以没收拾,灰头土脸的就去见人家小姑娘了。
图|青年时期的杨得志
申戈军对杨得志的第一印象就是:“满脸络腮胡子,人很瘦。”
杨得志虽然表面上是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大老粗,但是真的站在人家小姑娘的面前杨得志倒有些放不开了,申戈军问一句他就答一句,丝毫不多说。
杨得志后来回忆自己第一次与申戈军见面的时候还说:“那时候和她第一次见面,说实话,心里很慌的,就更别说同人家结婚这事了!”
杨得志被申戈军活泼热情的态度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并不能确定人家是否能看上自己,毕竟当时自己表现得并不好。
图|杨得志正在与工作人员握手
可正是因为他没有和申戈军说太多的话,反而给申戈军留下了一个憨厚老实的印象,对他的好感也不少。
不过杨得志不擅长表达,这样的事情女孩子终究也是不好说出口,两个人便就这样一直拖着,最后还是唐克威帮两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唐克威说:
“老杨呢,参加过长征,说句难听的,死人堆里爬了好几次,打仗那是没得说;小申呢,接受过高等教育,又千里迢迢从河北来到这里,为了抗日忙前忙后。我看啊,这择日不如撞日,你们这几天就把婚结了吧!”
图|杨得志与申戈军合影
杨得志一听当即慌了:“老唐,你可别瞎说,还没问人家呢,怎么能这样做!”
唐克威便转过去问申戈军:“小申,你怎么想的?”
没想到申戈军大大方方地回答道:“唐主任,我同意你的提议。”
就这样,两个人成为了夫妻,在此后的岁月中,不管杨得志在哪里,申戈军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就算杨得志要在前线作战,申戈军也丝毫不怕,始终陪伴着杨得志。
1989年申戈军不幸病逝的时候,杨得志还悲伤地说:“她跟着我,受了不少罪啊!”
图|杨得志一家合影
杨得志本就年事已高,还失去了自己挚爱的妻子,精神和身体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为了能够稳定杨得志的情绪,杨得志的部下李雪三为杨得志介绍了55岁的石莉。
在结为夫妻以前,杨得志对石莉说:“我的孩子们将来会尊重你,我也会尊重你。”两个人在1990年4月30日成为了夫妻。
杨得志的身体不好,照顾杨得志的所有事情石莉都是亲力亲为,石莉的行为也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孩子们劝石莉多休息,让护工来就可以了。
石莉却说:“我们是夫妻,这些是我应该做的,再好的护士,也没有我照顾得贴心。”
图|石莉老年时期与人合影
在石莉的陪伴下,杨得志度过了自己余生的时光,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病逝,享年84岁。
就像新华社所说的那样:“杨得志是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战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戎马一生的英雄最终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事迹将会永远地流传在华夏大地上,为后人所敬仰。
向英雄致敬!
-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