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交友越来越盛行。天各一方、素不相识的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成为朋友。这些交往形式多种多样:聊天室、电子布告栏、新闻讨论群组、电子邮件、交友网站、实时通讯软件、MUD(multiple user dungeon)、线上游戏等。网络上的人际互动也带来了网恋这种新型的恋爱方式。有研究调查了568名个体(59%为女性、41%为男性),他们都在公众新闻组里发过帖子。这些人里有63%的人通过电话交谈过,54%的人见过面。两年后的追踪研究表明,通过网络形成的关系很多在继续,这组人中有15%的人与他们在网上认识的人订了婚,10%的人与网上结识的人结了婚。
网络上的人际吸引与现实世界中的相同也不同,但最重要的差异在于,网恋的过程中,外貌的吸引力降低了,内在的吸引力增强了。
在现实世界中,人际吸引的第一个要素是外在的吸引力,一个人的长相、风度、仪表、穿着打扮等,往往都会影响人际之间的吸引。我们对于外貌较具吸引力的人存有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较佳,如活泼、开朗、善良、聪明、可爱、好相处、讨人喜欢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晕轮效应,使人们在心理上对美貌的人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倾向于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梅拉比安(Mehrabian)和艾伯特(Albert)对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提出了“7/38/55”定律:人际之间的沟通交往取决于视觉、声音和语言,人们对于一个人的看法有高达55%的比重取决于视觉成分,也就是外表;38%取决于声音的部分,即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也就是口气、手势等;只有7%取决于语言,也就是谈话的内容。此研究显示,外在的吸引力的确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陌生人见面时对彼此的第一印象,外貌往往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筛选的第一关。
而网络上的交往,由于不是面对面的交往,我们往往看不到对方真实的容貌、身高、体重、穿着打扮、习惯、行为,缺乏面对面的线索,我们无法由外在因素来判断对方的一切,网络上双方的沟通往往是透过屏幕上的文字、表情或符号,通常双方会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之后,再决定对方是不是适合自己,网络上人们的外貌吸引力变得不那么绝对了。
黄少华和陈文江也分析了网络交往中的人际吸引因素,提出了八个特点。
1. 外貌吸引力:在网络人际吸引中,外貌的吸引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2. 能力吸引力:在网络上有独特见解、出众的才华或能力,能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或影响他人者,极具吸引力,若在显示自己能力或实力的同时,能偶尔适度地暴露一些自己的弱点或隐私,显露一些人之常情,则更可能使别人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进一步增强吸引力。
3. 回报性吸引力:当有人对自己表示欣赏或喜欢时,自己也容易喜欢对方。在网络交往中,离开或回避自己不喜欢的人比在现实中容易,因为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匿名的。
4. 邻近性吸引力:网络空间的邻近性指的不是地理或空间的邻近,而是你在线上最常遇到的那些人,如兴趣或爱好的邻近性,其相见的频率也高。
5. 相似性吸引力:由于网络匿名的特性,因此这种相似主要是主观感觉上的相似,如年龄、经历、爱好、受教育程度、信仰、态度、价值观是网络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6. 互补性吸引力:例如异性相吸、支配者和顺从者、爱助人者与喜欢求助他人者、爱诉说者与愿倾听者、急性者与慢性者。
7. 熟悉性吸引力: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彼此并不谋面,相互熟悉的方式如多发E-mail给对方、多在QQ上呼叫对方,都能增加交往的次数、增进彼此的熟悉。
8. 个性吸引力: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是促进网络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例如,真诚、可信、幽默等。
网络世界的交往逻辑、次序与真实世界有极大的不同,真实世界一开始会先判断对方的外表、容貌、身份地位等,再决定是否有更进一步的交往,属于由外而内的交往;而在网络世界通常先跟对方交往,再决定对方是否适合自己,属于由内而外的交往。因此,真实世界的交往逻辑、次序是先经过筛选再交往;网络世界的交往通常是先交往再筛选。
很多人说,自己之所以喜欢在网络上交朋友,就是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长相,而且对方也不知道你的长相,双方是靠灵魂和心灵进行交往,完全和肉体无关。很多在现实生活中看似不可能相爱的人通过网络走到一起,也许这就是网恋的魅力吧!
该文来源于:《心理学与我们》第2版
作者:罗伯特·费尔德曼;黄希庭
译者:黄希庭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