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24日,孟锦云成了毛主席生命之路上的最后一名护士。毛主席管她叫“孟夫子”,对她的工作相当满意,经常让她读报纸、文件。
据孟锦云回忆,毛主席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毛主席多少阅读的印迹。
毛主席曾引导孟锦云读《资治通鉴》,和她一起讨论过《资治通鉴》。
毛主席对孟锦云说,读《资治通鉴》要敢于怀疑:
“孟夫子,不要认为书上篇篇是事实,句句是真理。我们现代人写书,对事实都有自己的选择,古人就那么客观?代代相传就不会走样?比如,写一个人,他的臣下往往说好话,甚至吹捧,他的敌人往往攻击。这一代人这样写,那一代人又往往那样写,言过其实的东西不少。都是白纸黑字,你信哪一个?所以需要怀疑。你怀疑,你就去找别的史料,对照一下,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孟锦云说:“您读书能怀疑,我可是连读都不一定能读得懂呢。还谈得上什么怀疑?书上写的还能胡编?这我可想都没想过。”
毛主席说:
“你这个孟夫子,就是头脑简单得很哩,要多思嘛。比如,有些史书里把个武则天写得一塌糊涂,荒淫得很,不理朝政,这样她能统治得下去?我就不信。”
武则天最为世人诟病和津津乐道的,是她的“荒淫”,特别是后世的一些野史和小说,把武则天的私生活写得惟妙惟肖,极尽污蔑之能事。毛主席对此是持否定看法的,他还对孟锦云说:
“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
孟锦云
最早公开骂武则天“荒淫”的,当属骆宾王。骆宾王作的《讨武氏檄》一开篇就说: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檄文开头这一大段话,便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个淫乱成性的无耻荡妇。从文学角度说,这确是一篇言简意骇、文采飞扬、音调铿锵、极富感染力的佳作;但从史学价值讲,它又是一篇将揉合真假、颠倒是非、捏造诬蔑熔于一炉的范文。正因为其内容大部分是由捕风捉影、虚拟的事实构成的,所以其欺骗性、煽动性,也就极为有限。这样的一纸檄文挽救不了徐敬业迅速失败的命运。
骆宾王指责武则天说“陷吾君于聚麀”,所谓“聚麀”,原指几头公的和一头母的交配,后又指两代人之间的乱伦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
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已故荆州都督武士彟有个女儿,年十四岁,长得很漂亮,便召入皇宫立为才人。从此时至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逝于终南山翠微宫,武则天一直在宫中当一名正五品的才人,在众多妃嫔中算个中等偏下的角色。
在长达十二年中,武则天不曾怀孕,地位亦未上升,说明唐太宗并不宠爱她。这期间,正值武则天十四岁至二十六岁,他身边又只有一个不爱她、比她大二十六岁的丈夫——唐太宗李世民,怎么谈得上“荒淫”呢?
武则天在苦闷中,遇到了风度翩翩的少年李治。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以后,很可能是贞观二十年唐太宗病重以后的事,太子李治入侍药膳,才有较多机会见到武才人。《新唐书》载“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李治见武才人“悦之”,由此引申为私通、乱伦行为。实际上只是一种可能性,因为二人都是生育能力很强的人,如果私通,为何几年间仍不见武才人生育?
李治与武则天的结合是在感业寺。“及太宗崩,(武才人)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高宗)于寺见之,复召人宫,拜昭仪。”
从永徽四年至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病死,武则天为高宗又生了三男(李贤、李显、李旦)二女(生下不久死去的女婴和太平公主)。
在这三十余年间,武则天与唐高宗在政治上是相配合的伙伴,在生活中是情深意浓的伴侣。武则天只有一个丈夫——比她小四岁的唐高宗,并无外遇,因此也谈不上“荒淫”。
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这二十一年间是武则天独掌政权的武周时期。人们指责武则天“荒淫”,主要是因为武则天在这个时期先后有四个男宠。
第一个薛怀义(原姓冯,名小宝),从垂拱元年(685)十一月至证圣元年(695),给武则天当“面首”长达十年,官至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右卫大将军、鄂国公,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男宠。
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正月,当薛怀义已经厌倦入宫之时,武则天又有新欢,那就是身边的御医沈南,为此薛怀义醋意大发,十六日夜火烧天堂,大火延及明堂。不久沈南消失了,不再充当男宠。
武则天最后两个男宠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万岁通天二年(697)二月,太平公主向其母武则天推荐贞观末、永徽初的宰相张行成族孙张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又荐其兄易之。武则天召见后甚悦,“由是兄弟俱侍宫中。皆傅粉施朱,衣锦绣服,俱承辟阳之宠”。其时张易之“年二十余,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时人习称易之为“五朗”,昌宗为“六郎”。
以上史实说明,武则天入宫后,在贞观年间只有一个丈夫唐太宗;二进宫后在长达三十余年间,也只有一个丈夫唐高宗;在晚年,在没有丈夫的情况下先后有四个男宠。难道要苛求一个掌权的皇太后、女皇必须寡居?唐人没有女人在丈夫死后要守贞节的观念。再嫁、三嫁的妇女比比皆是。
倘若再同妃嫔成群以千百计的男皇帝相比,武则天就更为逊色了。至于武则天先嫁唐太宗,后又成为其子李治的皇后,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也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乱伦”。因为其前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同其庶母张婕妤、尹德妃私通,其后又有唐玄宗纳儿媳杨玉环为贵妃的事发生。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文化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婚俗深受北方鲜卑、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影响,男女关系比较开放。
概言之。说武则天“荒淫”,言过其实。
评价武则天,应该坚持社会标准第一,道德标准第二的原则。即主要看她在参与执政与独掌政权的四十四年中,政治是否清明,经济是否发展,国力是否强盛。
历史雄辩地证明,武则天执政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国力更强盛,上继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是唐王朝二百九十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代。
至于这位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私生活上的瑕疵,那只是小节问题。毛主席历来主张,“观人观大节,略小故”,对于武则天亦然,所以他说:“有些史书里把个武则天写得一塌糊涂,荒淫得很,不理朝政,这样她能统治得下去?我就不信。”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十一月,武则天逝世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终年八十二岁。次年五月,武则天灵驾还长安,八月与其夫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玄宫。
武则天死后,在陵墓前立了一块“无字碑”,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后世有很多猜测。有人的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炫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有人说,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她本已写好碑文,却被她的儿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块无字碑;也有人说,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当的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还有人说,因为武则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别人不知如何写碑文,所以没有文字……
毛主席是如何看待武则天的“无字碑”呢?晚年毛主席也曾对孟锦云谈过武则天立碑之事:
“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