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各个部队之间的兵力数量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红军时期的“军”,有的军兵力可达上万人,有的则只有数百人。有的是实打实的主力部队,有的其实只是偏师。
在抗战时期,我军各战略区的主力部队基干是步兵团。不过各区步兵团的兵力数也不一样,尤其后面还分为甲种、乙种、丙种团之后,有的团兵力可达两千来人,有的也是只有数百人。
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主力部队集中起来编组为野战纵队。由于各野战军的情况不同,因此野战纵队的兵力数量也不相同。
其中有的野战纵队兵力只有1万多人,一般的则是2万多人,3万多人的较少。而东北野战军实力强大,一个野战纵队后来可达四五万人。入关时由于增编了一个步兵师,有的纵队(军)兵力达到了6万人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野战军所辖步兵军的数量基本已经稳定,而参加解放军的战士却越来越多,因此各军的兵力普遍都较多。但是由于各野战军的情况不同,因此各军兵力数量还是未能统一。
1950年抗美援朝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先出兵的是第13兵团所属部队,这个兵团所辖都是原四野的部队,在作战任务基本完成后,大部即集中到河南地区,承担战略预备队任务。
我们知道,四野的军兵力普遍较多,在最初接到命令时13兵团所辖的各军虽然已经恢复了3个步兵师的建制,并被抽走了炮兵团,另外还抽调大批骨干支援地方,但兵力数量依然还是不少。
以1950年7月初的情况来说,第38军有大约49000人、第39军有约58000人、第40军有约51000人;另外当时在东北地区垦荒的第42军有将近48000人。
接到命令后各军向东北集结,并进行人员上的调换和加强。在东北整训练兵期间,各军的兵力数量有较大的变化,有的军兵力增加了,有的军兵力则下降了。当然了,由于增减在同时进行,因此实际的人员变动要更大些。
首先是减少的一方面,出国作战强调精兵强将,因此一些老弱兵员和不必要的机关人员被精简了下来。增加的一方面主要是将东北部分新建师的兵力补充了进来,充实战斗部队,同时成立一些适应作战的新单位;另外就是动员朝鲜族青年参军,主要担任各级联络员。
经过这一轮调整后,各军的编制以及兵力数已经进入到战时状态,当然在数量上也较之原先有了一定的变化。
其中第38军兵力数有44500余人、第39军兵力数约53000人、第40军兵力数48300余人、第42军兵力数53200余人。
上述这几个军仍然是辖3个步兵师的编制,这个兵力数量显然是比较充实的。只是不清楚为何38军的兵力数量相对来说偏少了不少。尤其对比53000人这一档来说,要少了8000多人。
当然了,即便是在上述四个军中兵力数相对偏少,但38军的兵力数比当时国防军陆军部队暂行编制表中规定的还是强化了很多。
因此在当时各军要求进一步补充兵力时,上级鉴于各军兵力已经相对充实,故而要求在军内进行兵力调整。
但为了补充作战开始后可能的减员,又决定从各大军区战斗部队中抽调10万名老兵,预备后期的补充。
所以很多部队虽然从番号上看,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但是这些部队中抽调的老兵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点希望大家要注意到。
我们上面说了一个国防军陆军部队暂行编制表,这又是什么呢?
在1950年时,全军也在整编之中,由于各野战军部队之间兵力和装备数不同,因此颁布了国防军陆军部队军暂行编制表以整编全军部队。
当时规定,军为指挥单位,军以下实行三三制,每个军辖3个步兵师、每个师辖3个步兵团、每个团辖3个步兵营,每个营辖3个步兵连。
具体每个军编制3个步兵师、1个直属营、5个直属连、1个教导大队,全军编制有36440人,共计装备步枪12614支、短枪2283支、冲锋枪2274支、轻机枪639挺、重机枪162挺、60炮255门、82迫击炮81门、重迫击炮36门、92步兵炮36门、山炮36门、运输汽车49辆、大车66辆、各种马匹2668匹。
在战时状态下,作战军可配属独立炮兵部队的野榴炮团,以加强全军火力。
实际上我们看首批出国作战的第13兵团所属部队,其各军基本是在上述编制武器和兵力基础上的强化。
而当时在国内的其他部队,也是按照这个编制进行整编的。只不过由于各军情况各异,而编制表中的武器装备又属于相对强化的,因此有的部队在兵力数量上虽然达标了,但武器装备上则相对不足。
比如后续参战的第50军,该军的兵力数就是36600余人,与当时国防军陆军军编制规定的人数一样。但是除了部分武器装备超额外,其实大多武器是不达标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50军原定是改为新式炮兵部队,当时也未定该军参加出国作战,只是前方兵力吃紧,而调第50军参战的。因此50军没有像上述各军那样事先经过兵力和武器的强化,这也是该军初期参战比较吃力的因素之一。
与第50军情况类似的还有第66军,该军原本没有入朝作战任务,部队还在天津从事生产任务。接到命令后该军在一昼夜时间内收拢参战人员,部队的动员和战斗编组以及武器分发都是在列车上进行的,没有整训时间,这也影响了该军初期的作战。
当时66军入朝时兵力数量比50军要多,为41000余人,但远不及初期入朝的13兵团部队,甚至比13兵团兵力最少的38军还要少3000余人。
在1950年时,志愿军除了上述这6个军外,还有3个军入朝参战,这便是志愿军9兵团所属的第20军、26军和27军了。
这几个军当时的战备情况较好,不过一直承担的是渡海作战任务,其基本编制是按照国防军暂行编制表组编的。
不过上述这几个军并非只辖3个步兵师,而是均增编了1个步兵师,此外在北上过程中还补充了部分兵员及划拨了野榴炮团,因此每个军的实际兵力要更多些。
据志愿军当时的统计,第20军、27军的兵力数都超过了50000人,第26军的兵力也有将近49000人。
这就使得志愿军第9兵团所辖各军的兵力数,与初期入朝的志愿军第13兵团所辖各军的兵力数基本是同一档。
当然了,由于第9兵团所辖各军辖4个步兵师,而第13兵团所辖各军仍是3个步兵师,因此后者的兵力充实度显然是要更强的。
网上所说9兵团各军为“四四制”,其实除了各军辖4个步兵师外,其余的“四”实际上没有什么过于特殊之处。
比如步兵师所辖4个团中,有一个是师属炮兵团,这个团实际是将原师属山炮营和步兵团属的步兵炮、重迫击炮给合并起来了,实力数并没有增强。
由于团属炮连被集中到了师级,因此团以下除了步兵营外直属连就少了很多,谈不上“四四制”。至于步兵营属机炮连、步兵连属60炮排,这是志愿军当时其他部队都有的建制,本身也不特殊。
由于第13兵团在东北进行的整训时间较长,武器补充也较为充实,因此尽管东线9兵团部队是加强四师制编制,但具体每个军的武器(不含配属炮团)装备,仍然还是不如西线部队的。
有看过《长津湖》的朋友可能对剧中第7穿插连的武器装备印象较深,认为有那么多迫击炮和重机枪,这火力也还可以了。
实际上电影为了表现效果,将60炮威力大大强化了,小炮都打出了榴弹炮的效果来了,这在真实的战场上自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当时我们志愿军的步兵连属炮排,一般是装备3门60炮,没有电影中表现得那么多。
当然了,执行穿插任务的连队通常会得到营属火力的加强,即有重机枪、81/82毫米迫击炮的配属,在火力和装备上比普通连队要强。但我们也应该知道,这是强化后的,而不是普遍性装备。
不过这些装备在当时的作战中确实是起到了最大的作用,在电影中的特别展现还是值得注意的。
最后总的来说,当时志愿军各军参战的情况和实力是各不相同的,这对后续作战的影响会比较大,希望大家能注意到这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