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投资和发展的“主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十四五”规划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聚和生态发展”后,许多地区开始“增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例如,山东提出培育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安徽计划建设五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显示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络汽车、人工智能和智能家电。
此前,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内的四个部门《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显然,我们应该促进资金、人才和其他资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转移生物医学、集聚高端能源、新装备等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按照区域发展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城市群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正在迅速崛起。
与此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三大城市群等“标兵”通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产业集群而越走越远,而中西部城市群等“追赶者”也通过某一领域的单点突破而越来越近。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引领经济增长、供给升级和企业转型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2009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讨会,一年后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该决定发布后的几年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9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5%,比2014年提高3.9个百分点,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动力高质量开发一个重要的能源。
业内预测,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GDP的20%左右,成为“十四五”期间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然而,深圳市松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厉伟认为,战略性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本投入大、风险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容易。
“集群和规模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规律性标志和趋势。”中国(深圳)综合发展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德国、日本等国正在积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早期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其资源能耗低、辐射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
赛迪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王高翔也表示,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发挥专业分工、产业关联与合作的作用,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产业集群的目的是摆脱传统产业的发展经验和路径,充分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蕴含的创新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谢廷峰认为,与单独发展一个产业相比,推动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形成地方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正在解释《指导意见》强调下一步要抓住重点,先行一步,进一步把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
此后,国家发改委首次公布了66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按照城市群的概念划分,长三角城市群排名第一的是14个产业集群,其次是京津冀城市群,有7个产业集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下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它有六个产业集群。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宪据信,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广东香港澳门大湾区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较为成熟,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广东、香港、澳门等大海湾地区,是中国区域集群的最高层次,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中在这两个区域。
“区域一体化发展越紧密,越容易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刘向东认为,在吸引土地、资本、人力和其他因素方面,城市群比其他分散的城市更有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北京、天津、河北、广东、香港、澳门湾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相对成熟,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更容易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
例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制造业基础雄厚,数字产业的竞争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包括振华重工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领域诞生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
京津冀城市群依托院落、院所集聚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领域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这是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源泉。
依托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制造基础和香港、澳门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广东的城市群,香港和澳门已经形成了一批以出口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兴产业企业和相应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指导意见》构建产业集群层次化发展体系,培育和建设1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0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导和储备1000个具有自身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
刘向东认为,这主要是要考虑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加速实现计划的现代化目标,在优势产业领域寻求新技术和新产业的突破。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新兴产业高地。
例如,广东曾在20世纪大战中提出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产业集群。它曾被外界解读为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解决“瓶颈”问题的新途径。
事实上,这三个城市群都面临着上述问题,他们都提出了g
最近,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介绍了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经验和做法。此前,武汉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设备、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年来,武汉在加强集群建设顶层设计、明确核心承载区和管理机构、探索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五链”统筹赋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开展政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受访专家介绍,武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最基本的经验是充分发挥本地产业基地的独特优势。武汉光谷是中国三大知识密集区之一,拥有42所高校,5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两院院士数十人,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
信息产业曾被誉为全球竞争的“头号”战略产业。武汉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信息产业。经过“30年磨刀”,才形成了万亿元的“光核屏端网”光电子产业集群,诞生了长江存储、武汉鑫信、华为海思新思科技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与武汉都市圈相比,长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希望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生物医学产业等待单点突破。
2020年10月30日,《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依托中车诸暨、中车株洲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研发、制造和市场优势,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规模超过2000亿元。
在成渝经济圈建设的推动下,成都和重庆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近年来,两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2020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9.1亿元,同比增长10.3%,同比增长6%;2020年上半年,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创新研发、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重庆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化学药品方面拥有深厚的资源和优势。近年来,成都在创新药物领域发展迅速。两地优势互补。依靠生物医药产业突破只是时间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有154家药品生产许可证(含药材)企业,成都有183家。
刘向东表示,上述中西部城市群的“单点突破”战略已经相当有效。从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如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具有后发优势,那么在发展追赶阶段采用单点突破模式更为有效,同时分散资源,使过去的努力加倍。
有关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应用程序
作者:李振实习生李嘉炜
编辑:耿雁冰
主编:李剑华实习生余笑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