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银行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介绍普惠金融应用程序的功能。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中国银行大力加快产业发展数字转型在此过程中,银行应用已经成为连接客户的重要渠道和服务窗口。目前,银行app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于单的产品和功能,而是延伸到智能化、交互性和精细化,开始争夺服务和体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出版《2021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今年,网上银行的渗透率已达到63%。
解决企业的迫切需求
浙江德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不久前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幸运的是,该负责人利用工行金华分行推荐的“税贷”,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借了200万元,解决了急需。据了解,该“税贷”产品基于浙江省税务局提供的小微企业涉税信息,利用多维数据构建客户筛选、额度计算和风险监控模型,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小额信贷。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雅安分行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根据企业提供的用电数据,结合各种信用条件,进行定额计算和信用审批“电子贷款”,为一些小微制造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通过资源整合,这些产品由计算机算法完成,从数据收集和输入到评估结果输出。通过手机或网上银行提交申请并在网上处理的速度也比过去快。这些都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明显结果。
根据人工智能媒体咨询《2021年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组织成长趋势研究报告》,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投资总额同比增长20%人工智能、加大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投入和应用力度,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继续加快。
下沉服务对用户来说很方便
中国银行今年发布《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银行业应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即将金融服务融入相关的非金融服务,打造一站式服务和终极消费体验。“与只能吸引特定需求用户的传统服务模式相比,基于情景的金融服务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日常功能,将吸引大量用户。”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告诉我们的记者。
现在,功能更加完整的银行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了账户查询、转账支付、投资理财等基本操作外,客户还可以享受各种生活服务,如支付水、电、煤等费用,为手机和校园卡充电,甚至在医院注册,购买机票和机票。几乎所有需要支付的场景都包含在应用程序中,一些银行应用程序具有数百种功能。同时,由于银行用户群还包括b端(企业)和g端(政府),因此“以人为本”的场景服务正逐步满足后两者的需求。在辽宁省,复兴银行依靠银联“云闪支付”支付渠道是以移动支付为起点打造的本地生活场景金融服务产品“银联星盛”,正在为众多小微商户和个体经营户带来实惠。该产品提供实时账户到达服务,并补贴商户支付手续费,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目前已有1万多家商户入驻,覆盖范围已从沈阳扩大到辽宁省多个重点城市。
《白皮书》指出中小微企业在生产组织与经营、销售渠道准入、资金回收周期、融资成本、准入门槛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有必要通过情景平台聚合他们的金融需求,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必须牢固建立信息防火墙
对于数字转型加速的银行业来说,需要加强数据保护。由于数据生成、记录、整理和处理过程中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和使用场景,且复制成本低,可能会出现泄露和盗用,导致客户信息被滥用,银行声誉下降。黄大智认为,银行应该努力建立健全的数据控制流程,合规使用数据,并注意后续数据的维护、传输和销毁,这是包括银行在内的持牌金融机构应该注意的问题。
银行要以提高网络安全技术为重点,积极探索技术保障手段,防止欺诈者冒充用户窃取信息和服务。例如,声纹识别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地防止欺诈,在首次处理业务时,使用麦克风、手机等易于使用的设备面对面或远程获取用户语音片段,从而形成“声纹”数据,并在未来结合人脸识别等方法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和确认。
技术创新和进步可能会带来一些信息泄露风险。银行业应继续推进相关技术研发,与相关科研企业达成合作,弥补技术漏洞,建立数据保护和账户安全的“防火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