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林城镇向阳村卫生银行邮局,村民们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压自检。谭云摄(人民图片)
非接触式支付交易、无卡业务、在线信用审批。。。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远程操作习惯的形成,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特征越来越突出。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以金融技术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专家表示,金融数字化转型不仅意味着金融机构自身业务运营的数字化,还建立了数字化思维,以更有效地引领产业改革,帮助新经济发展。
重视发展“情景金融”
“过去,我们只去银行做生意,几乎没有银行工作人员提供上门服务。现在,社区里有专人指导远程操作,开户等业务可以很快完成。”来自北京市朝阳区金泰利社区的李女士坦言,银行工作人员到居委会协助办理公积金联名卡开户业务,这让她“感觉良好”,便捷的体验反映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的变化方向。
专家指出,过去金融机构采取的是“等客户上门”的模式,但在客户越来越习惯于在线操作和远程业务处理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场景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业务形式。
近年来,各大金融机构平台加快布局场景生态建设,通过科技赋能努力缩短与用户的距离。在消费金融领域,银联云闪付地铁“一便士”、中国银行下午茶打折等活动受到人们的欢迎。在产业金融领域,“金融+技术+场景”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为主流。金融业在智能医疗、智能教育和智能旅游领域创造了各种新的生态系统。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斌认为,金融业应该根据需要进行转变,从单一服务转向综合服务,从金融服务转向“金融+”行业服务。
注重“情景金融”的发展,以情景应用为基础,利用金融技术拓展金融业的边界,有利于金融主体在“破环”中的创新。业内人士表示,差异化、个性化、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成为主流。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更合适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充分发挥数据元的潜力
说到数字化,数据和技术是两大核心驱动力。对于金融业来说,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突出数据的治理和应用是数字化转型应有的意义。专家认为,数据作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蕴含着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密码”。因此,挖掘数据价值是金融业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的关键一步。
业内人士指出,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起着核心作用,电信、电子商务、医疗、旅游、教育等行业的数据都很容易获取。如果这种“无形财富”能够得到整合和应用,对数据的认知就可以从“资源工具”升级到“生产要素”,数据的价值就可以得到充分释放,自身的优势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让这种“活水”在国民经济中循环到各行各业。
数字化转型给金融业带来了各种技术基础和业务形式的创新,但也带来了多重安全挑战。例如,数据元市场化流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和规则不完善,应用主体缺乏自律等。钱斌认为,金融实体应该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建立系统的“防火墙”,在精准营销、自动推荐、信息推送和数据合作中合理合法地使用数据。
加强科技监督能力建设
金融科技的一体化发展,使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金融科技伦理审查等监管工作必须持续关注。
当前,平衡金融科技创新与防范结构性风险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监管沙箱”是金融监管部门积极探索的有益成果。所谓“监管沙箱”,就是通过设置限制条件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为金融实体建立一个受监管的安全测试区,让它们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与真实用户测试创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近年来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形式在中国付诸实践。
2019年底,央行将北京确立为首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2021年3月,证监会率先在北京资本市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工作;不久前,首都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北京)专项工作组启动了16个试点项目,包括中国结算“电子网通”、证券行业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试点、,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单账户资金配置异常交易监控系统。
专家认为,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版“监管沙箱”的优势和特点。一系列应用于监管技术和合规技术的试点项目可以更好地支持监管金融业。(记者朱金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月21日第08版)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