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孟梅
2月24日,阿里八霸集团宣布2022财年第三季度(截至2021年12月底)的业绩。本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25.80亿元,同比增长10%,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448.22亿元,同比下降27%;同时,净利润同比下降75%。
从整体经营指标来看,本财务报告与阿里爸爸与之前的财务报告数据相比,这是令人沮丧的。那么,不再是“印钞机”的阿里·巴巴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了吗?与此同时,淘宝天猫Gmv单季度的个位数增长是否也意味着阿里的“新零售”已经走到了尽头?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应该说,这是阿里在宣布多元化治理体系升级和业务板块重组后的第一份季度财务报告。阿里商业运营部分首次进一步分为四个部分:中国商业、国际商业、当地生活和菜鸟云计划、数字媒体、娱乐和创新业务以及其他分销保持不变。就收入而言,阿里第三季度贡献最大的三大业务是中国业务、云计算和国际业务。三大业务同比增速放缓,分别为7%、20%和18%。
其中,,天猫双11交易量的增长率从2009到2021也逐渐放缓,从2009的1700%下降到2021的8.45%。
国际零售方面,本季度海外市场消费者首次超过3亿,Lazada与Trendyol的订单分别实现了52%和49%的强劲增长,推动整个国际零售业务订单保持了25%的同比增长。国际批发业务阿里巴巴国际站Gmv同比增长50%。
值得注意的是,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12个月中,JetLiBaba在中国市场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9亿7900万;其中,关注下沉市场的淘特本季度支付了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00%;关注新鲜食物淘菜菜在本季度,Gmv仍然在较高的基数下实现了30%的月环比强劲增长,帮助阿里在新鲜食品、食品杂货和其他类别上实现了更高的渗透;为了配合中国的零售业务战略,新手加强对邮局的报道。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农村地区新秀驿站这一数字同比增长了一倍多;国际蔬菜网日均加工量增加500万,为国际蔬菜网提供了长期支撑。
不难看出,多元化健康的分区数据指向阿里的长远发展道路正在变得更加清晰,未来的想象空间正在逐步显现。这反映在消费者互联网业务的稳步扩张上渗透,它还体现在依托工业互联网技术优势形成的规模效应上。
Baba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到本财年末,国内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10亿的目标将按计划完成。未来的重点已从用户增长转向用户保留和用户消费增长。”应该说,张勇的判决为阿里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与其盲目担心Gmv,不如加强护城河建设,留住优质活跃用户,提高旅客整体单价,充分发挥李巴达“人、货、场”的优势,大幅提高利润率。
无论是本地电商还是国际电商,在发展初期,Gmv都必须是企业能否立足市场的重要指标。对于市值超过1000亿的阿里公司来说,Gmv不再是其发展的唯一标准。毕竟,没有一家公司的Gmv能够连续20年保持每年的高速增长,这显然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因此,从短期来看,不再拥有Gmv高增长的阿里有点缺乏耐力,但从长期来看,阿里高效的供应链效率并不依赖于传统的客户社会裂变模式,而是依赖于通过大数据掌握和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通过精准推荐,将“人找货”变成“货找人”,并延伸业务场景,继续向高频消费者渗透,让更多的低频消费者变成高频消费者,也就是张勇所说的“从用户增长到用户保留”,从而大大提高阿里用户的消费频率;同时,天猫原有的88vip系统也做好了用户分层的底层建设。
我记得2019年,阿里88vip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线下活动。据媒体报道,“上海平均每40人中就有一人是阿里88vip”。如此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应该是阿里芭芭最强大的利润“护城河”。如何提高这部分用户的服务体验、消费频率和客户单价,应该是阿里八霸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张勇所说的:“用户消费的增长。”
因此,李泽巴最好将未来业务与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更好的业务体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23岁的阿里来说,新的零售业刚刚开始,未来仍然是可以预见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您向我们报道。一旦被采纳,您将获得奖励。微信新闻:ihxdsb,QQ:33864057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