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与子女合影
1946年,在周公馆一幢小洋房里,已逾知名之年的梨园大师周信芳,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女儿,这就是后来时任洁采集团总裁的周采茨。
那一年,“老来得子”的周信芳欣喜若狂,亲自为这个最小的女儿取了个诗情画意的名字:“采茨”。
取自《大戴礼记·保傅》:行中鸾和,步中《采茨》,趋中《肆夏》。颇为有一种对女儿美好祝愿的期待在里面。
现实也正是如此,周采茨的少年时代,恰恰正是周家最为安逸、安康的一段光阴。这时候的周采茨生活优渥,是真正意义上的周家“四小姐”。
周家有六个孩子,周采茨是最小的一个,因此周采茨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那位。这段经历对于周采茨而言,应当是她少年时代最幸福的阶段。
裘丽琳辅导周采茨做作业
那时候,周信芳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同时也是上海京剧院院长身份,薪资待遇丰厚,家中裘丽琳专心相夫教子。
也是从那时起,终日与母亲的朝夕相伴,这也造成了后来周采茨深受母亲影响的原因之一。
这就像周采茨本人所说:“有时候,连我自己都非常惊奇,我的生活方式、我的品位简直和我母亲的一模一样。每当我看着自己设计的房子,就感到满是母亲的背影……当然,我姆妈比我能干多了。我根本没伊介来赛(能干)……”。
1959年,时光荏苒,转眼十年已过,那个备受父母万千宠爱的女孩,已经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这一年,周采茨十三岁。
也是在这一年,那个从小生活在父母宠爱下的少女,离开了上海奔赴香港。
周信芳家族照片
离别之时周采茨紧牵母亲的手,裘丽琳眼含热泪但言辞坚定,也许这个时候周采茨才明白,这一趟“旅行”不可避免。
1959年,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生离死别好似家常便饭,就连自己都尚且无法保全的父母,又有什么实力去维护好自己羽翼下的子女呢?纵使是有万般不舍,母亲 还是毅然送走了这个自己最疼爱的女儿!
遥想起离别之时父亲所说的话:“乖一点,要好好读书”,周采茨第一次感受到离别之苦。
或许那时候的周采茨还无法理解父母当时的决定,年少的她却也无力改变,而此次奔赴香港,周采茨唯一还能依靠的就只有姐姐周采蕴一人。
也是在这一年,年长于周采茨不少的姐姐周采蕴,迎接来了自己的妹妹周采茨。
接到妹妹的那一天,周采蕴这个花季少女也只是刚在香港立脚而已。
这个每日挣扎于生活之间的弱女子,从今天开始承受了两个人重量。或许此段经历,也应该是周采茨和周采蕴之间,丰富的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一段。
离家的七年,也是周采茨人生之中最斑驳的七年,在这七年之中,周采茨虽然一直有姐姐周采蕴的照顾,但是说是照顾,可是需要“养家”的姐姐,哪能面面俱到呢?
周采茨刚到香港之初,由于之前并未接触过英语和粤语,因此周采茨只能从小学开始读起。
周采蕴
除此之外,姐姐周采蕴虽然已经在香港三年,但是依旧每日疲于奔命,忙于生计,对于周采茨的到来,这无疑加重了周采蕴的负担。
因此周采蕴不论是在生活上,亦或是在情感上对于周采茨的照顾都会显得不那么面面俱到。
这样的生活,再加上学习之上的不顺利,对于这样一个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公主,怎么可能受得了这种挫委屈呢?因此,一向高傲的周采茨决定远离香港,奔赴澳门。
也许就在这一刻,这个温室的花朵才学会成长。独自前往澳门必然是艰辛的,即使是在香港,周采茨也一直有姐姐的照顾,但是选择澳门,却只有周采茨一个人。
也正是这段只身远赴澳门的决心,才锻炼出周采茨之后的干练和果敢。
1960年的澳门
1966年,离家七年之久的周采茨再次归家,原本期待母亲怀抱的周采茨只得到母亲冷冷的回答:“好了,你先休息吧,对了,若是以后有我们给你寄去的信件,无论写了什么都不要信。若我走了,不要火葬,给我买个木棺材就行。”那一年,形势愈加的动荡。
听闻母亲裘丽琳这段好似遗言的回答,打小就聪慧过人的周采茨当即就意识到了不对。
若非有什么变故,母亲断然不会说出这种话来。没有人天生会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冷血,尤其是曾如此宠爱自己的父母,周采茨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周采茨一次次逼问,最终母亲道出了实情。
时局动荡,周家门庭兴旺,尤其是在当下,身为父亲的周信芳又身居高位,因此无可避免地受到波及。而为了更好地保全子女,周信芳夫妇只能忍痛将子女四散送出。
周采茨潸然泪下,折磨周采茨多年的心结,也终于在这一次谈话之中解开。
原来这一切都不是因为父母想要抛弃自己,这一切都是迫不得已。这一夜,周采茨同母亲一起,谈心到深夜。
几天之后,开往澳门的船只照常开动。这一次周采茨依旧是一个人,不过不同的是七年前那个懵懂的少女,如今已不再感伤。这个曾生活于花室,后又经历风雨的少女,已经长大。
也许此时,只有周采茨本人才会明白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如何的想法!
毕竟在那个时代、时局动荡之下,父母身份特殊的周采茨家庭,唯有将子女送往各地,才能保全子女。
这对在飘摇风雨之中久久坚持,站在风口浪尖的夫妇,只有默默忍受。
此次离家,周采茨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一别便再无回家与父母相见的可能,甚至于就连双亲去世之时,周采茨都未能相见。而这,也成为了此后多年一直困扰周采茨的心病。
周英华
1972年,此时的周采茨已经在罗马辗转了许久,自上次一别,回归澳门的周采茨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兜兜转转竟然在罗马偶遇自己的哥哥周英华。
这场重逢,时隔了14年之久,此时周采茨的哥哥周英华已经离家十四年之久,两人相拥而哭。
当谈论起父母消息的时候,两人更是羞愧难当,本该在孝敬父母的年龄,如今却都漂泊在外,甚至于连父母的消息都得不到半点。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 也是在周英华的支持之下,周采茨才能够去往英国,开启自己的留学生涯。
在英国留学期间,此时的周采茨已经被世俗磨去了棱角,以前那个高傲、不可一世的周家小公主,此时已经变得愈加精炼。
她从事过各种工作,从饭店服务员,到佣人清洁工,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
也是在英国留学期间,周采茨先后接收到了父母离世的消息,在母亲葬礼上,周采茨并未到场,也许此刻的她正在伦敦的某处独自悲伤。同样并未赶回家中的还有周采茨的二姐周采蕴。
在父亲的追悼会上,这个常年漂泊、一直在外的周家最小的女儿,是唯一赶到现场的周家直系血亲。
这也是周采茨心中的一块心病,自己缺席了父母的晚年生活,没能够在父母之前尽孝、即使是在母亲的葬礼,自己都未能赶到,这一份愧疚,也一直埋藏在周采茨的内心。
直至后来,周采茨才终于将父母的故事搬上荧幕,后续连续出版成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周采茨总算完成了自己的一桩心愿,这就是后来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才子佳人》。
周信芳
对于《才子佳人》,周采茨曾言:“这是我作为子女对父母最好的纪念了”。
对于《才子佳人》之中,周家夫妇的恩爱相依,周采茨的婚姻可以说是经历磨难。
周采茨一生经历过两段婚姻,曾与前夫所生一女,那就是乐队Beyond主唱黄家驹的女友——林楚麒。
周采茨的第一段婚姻是不幸的,即使曾面对镜头,周采茨也对这段往事不想多提,毕竟对于自己母亲和父亲年少时候私奔的壮举不同,这对终成眷属的恩爱眷侣,也许就是周采茨所羡慕的吧!
相对于第一段婚姻的不幸,周采茨的第二段婚姻可以说非常美满和幸福。
周采茨之女林楚麒
这也是周采茨曾经说到的:“我从我父母那儿继承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那浪漫、正气的爱情观。”也许,这就是周采茨选择第二段婚姻的原因。
周采茨第二段婚姻的丈夫是黄浩义,在这段恋情才刚刚开始的阶段,两人就选择了闪婚!
在那个时代,闪婚或许还是个新鲜名词,甚至闪婚的周采茨都因此备受诟病,这个经历过一段婚姻的人,闪婚之后又能持续多久呢?
而现实往往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这对奔着爱情而来,选择义无反顾闪婚的人,最终白首偕老!
也许从一开始,针对这段婚姻,周采茨就未曾考虑过结果,婚后的生活到底如何,那就交给婚后去考虑,这对于闯荡了半生的周采茨而言,经历过一段婚姻之后,已经不是考虑的重点。
不得不说,周采茨这种随心所欲,随心而为的性格,还真的和自己的母亲裘丽琳有些相似。
时光荏苒,即使再坚强、坚定的人,长期在外漂泊,也会有疲累的一天,因此在外漂泊了整整十年的周采茨选择了回国发展。
周采茨的回归,没有荣归故里、也没有载誉而归,这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周门之后,在外漂了半生之后。
最终还是平凡的回归故里。甚至于就连归国的船舶路费,都是周采茨在饭店做服务员半年积攒来的。
周采茨归国之初,那时候正值改革初期,享有“东方明珠”之称的香港,成为了周采茨的落脚地。
“那时,和我一起应聘的都是香港的大学毕业生,但他们没有一个英文比我好,而我的中文底子又非常扎实,这是我们那代人的优势所在。”
1978年的香港
那时候曾经因为英语而被迫留级的周采茨,第一次因为英语水平而得到了一份工作。
辗转反侧,归国后从底层挣扎而起的周采茨,最终担任了丰田汽车的市场部公关经理,也在香港商圈获得了一票好友。
不久之后,周采茨跳槽到“丽的电视台”担任出版、宣传、推广总监一职。她曾骄傲地说:“那时我已经做到高层8个人中的一份子了。”
1980年,此时已经三十四岁的周采茨此时正在排练管辖下的香港话剧出品的《日出》。
她则在其中出演顾八奶奶一角:“我觉得顾八奶奶是个很可爱的角色,我不太喜欢陈白露。况且,以我的身材演陈白露也不可能。
也正是在此时,周采茨第一次接触到了自己以后相濡以沫、厮守一生的黄浩义。
《日出》剧照
1997年,周采茨随同丈夫一起移居英国,自此周采茨才算结束了这一生的“漂泊”。周采茨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这个自小娇生惯养、但是中年颠沛流离的倔强女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取自己的人生和幸福,
也正因为周采茨这一生的好强和倔强,使得她的一生充满坎坷。也许经历过太多,最终才会释然,这可能就是为何周采茨会在晚年阶段回归故里、不与世争的原因吧!
2003年末,已经离开上海四十年之久的周采茨才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
2003年12月31日,周采茨陪同丈夫、儿子、女儿一起,在距离周家故居不远处的长乐路新居内辞旧迎新。
这一刻周采茨仿若找回那些年周家“四小姐”的那番安然、舒适,虽然角色早已调换,自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女,但是经历一番风雨之后,周采茨的内心也许早就已经放下,也似童年时的那番淡然。
周采茨是放下了,但是随同周采茨一同回归的还有她的丈夫、她的儿子、她的女儿。
周采茨深知自己的童年时候受过的苦,因此对于现今还处在孩童时期的儿子来讲,周采茨是最放心不下的。
由于常年在国外生活的缘故,周采茨的儿子Dashiell一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汉语教学,这也导致了Dashiell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能够很好地接受国内的汉语教学。
正是由于周采茨自己童年有过相似的经历,因此周采茨对于这个儿子的问题也是格外上心。
“三十元开到复旦,去不去?”,这是Dashiell用蹩脚英文第一次同出租车司机讲价!
每当提起这段往事,周采茨总是眉飞色舞,欣喜不已。Dashiell完美遗传了父母认真、执着的性格,使得这个尚且年少的男孩,早早就具备了常人无法企及的不服输精神。
这个从小就在英国寄宿学校学习的少年,竟然在回国后不久,就能够很快适应起国内的生活,并且中位水平还跟着突飞猛进。
“他是上戏有史以来唯一的留学生,之前没有,现在没有,之后也暂时没有。”
从这句话之中,我们多多少少能够读懂周采茨对于儿子的喜爱。当然,周采茨从小接受的教育,并不会使得她沾染上过多的封建风气。
除却儿子之外,周采茨对于女儿Charlotte也同样喜爱有加,甚至于周采茨对于从小缺乏母爱的侄女周加纳也一直宠爱非凡。
也正是在这几年里,周采茨才真正地享受到了一个身为一个母亲应有的快乐、不用为生活、事业所操劳,开始享受生活。
时间来到2012年,这一年,周采茨已经归国多年。而此时的周采茨已经卸去了伪装,这个曾经的洁采集团的总裁、这个事事干练的影视剧监制,此时竟面带慈祥。
也许时过境迁,这个曾经少时衣食无忧,曾经历风雨的周采茨,真正放下了。毕竟这么多年来的各种艰辛,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现今的周采茨早已移居西郊,子女也都事业有成,因此周采茨选择在此安享晚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