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冷门的专业(冷门专业真的冷吗?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5日电(记者 张玘云)考古就是挖土?核电非常神秘?博物馆专业只能在博物馆就业?7月9日,@中国青年网微博开展了一场探讨“冷门专业”的直播——“冷门专业到底冷吗”,此场直播是@微博政务、@中国青年网、@微博三农 联合打造的“志愿种草季”专场,聚焦 “冷门专业”的报考和就业选择,来自核电、考古、博物馆、农业领域的专家们为学子们带来了不少干货。

直播间截图。

核工业很枯燥?中国广核集团核电仪控工程师陈永伟为网友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背山靠海,悠然静美,健身有器械,散步去海边,闲来抓螃蟹,静来搞研究,这就是外人眼中“高大上”的核工业的真实工作环境!

“融合了核工业的美和自然环境的美,工作和生活都特别舒服。”在陈永伟看来,核电站就像是另外一所大学,“我毕业进入中广核工作时,感觉就像从一所大学到了另一所大学。在核电站工作了12年,在这里我可以把个人的想法变成现实。”

有人觉得核电站的工作“与世隔绝”?陈永伟在直播间表示:“核电站的一些外围区域,是可以接受工作参观和访问的。等疫情结束后,欢迎大家到我们各个核电机组走一走、看一看。”

提到核电相关专业的就业问题,陈永伟认为:“大家可能会考虑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面对自己喜欢的,我觉得可以适当多一些大胆,少一些犹豫,如果对这个专业很喜爱,我相信,不管是冷门专业还是热门专业,持续的热忱,都会让个人在这个领域光芒万丈。”

同时,陈永伟也在直播间给有意报考相关专业的考生们介绍了经验。陈永伟表示,在核电站工作,要谨记“核安全高于一切”,如果同学们未来有志进入核电站工作,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给自己赋能,总结起来就四个字:严、慎、细、实。

最冷门的专业

如果说核电专业是“高大上、让人一看就知道该去哪里就业”的专业,历史学则是一个看起来“门槛低、不知道去哪里就业”的专业。

“历史学不仅是一门让人们了解古往今来故事的学问,它还让人们不停的思索,思索历史为何发生、历史与现实、未来的联系,使人明智,培育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天津博物馆媒体中心的郭庆丽在直播间阐释了她心中的历史学。她还为考生介绍了从事博物馆工作的相关专业,分为四大类:历史学、世界史、博物馆学和考古学。

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层面,郭庆丽更多的是为学子们深入人心地讲述了历史学、博物馆学的奇妙之处。郭庆丽认为:“博物馆是时光的储藏器,它奇妙地连接了历史与当下。在博物馆中可以零距离的感受历史,通过了解一件件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可以于无声之中触摸遥远的过去。”

有的同学一面对博物馆的奇妙心之向往,一面又陷于现实就业前景的困扰。郭庆丽在直播间为学子们解答了关于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问题。郭庆丽认为,每个专业有它所对应的从业范围,无论是历史学还是博物馆学,都有就业岗位,可以做历史老师或者参加公务员考试;也可以到博物馆、档案馆、地方志馆或拍卖行工作;如果对历史学感兴趣,还可以进一步深造。总之,就业的行业领域还是比较广泛的。除此之外,在当下这个自媒体非常发达的时代,也可以从事博物馆的文化推广工作,使更多的人对这项事业更加关注、感兴趣。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应该为学习这个专业感到自豪。”郭庆丽说道,“我认为,所谓的冷门,其实恰恰说明了它的可贵性,冷门转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小众,小众就是社会所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难能可贵的,是否选择这个专业,需要大家理智的思考,如果你非常热爱,就要坚持下来,凡事贵在坚持。”

“如果感兴趣的话,进入学校后还是应该把这个专业‘学好、学精、学专’。大学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地方,如果真的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也可以考虑中途换专业,大家还是应该从兴趣出发来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她说。

古生物科普作家、考古工作者江泓在直播间提到去年登上热搜的“考古女孩”时表示:“很多人觉得从事考古的人中男生比较多,其实与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近年来学习考古学的女生越来越多,优秀的考古系研究生中很多也都是女生,欢迎每一个真正热爱这门学科的人加入我们!”

提到考古,有人会情不自禁想到,考古时会不会看到“僵尸”?会不会遇到灵异事件?江泓在直播间在线“辟谣”,“真正的考古并没有那么神秘和玄幻!考古的作用就是通过实体的发现来印证文字的记载。”在江泓看来,考古是很好玩儿的,不仅可以读大量的书本知识,还可以到野外进行发掘。他微博名为@江氏小盗龙,经常为大家科普考古相关知识。在直播间现场,他还以趣味言语为网友们普及了一些知识,比如“为什么很多动物没有高血压、心脏病、腰间盘突出?”“为什么有人腿短有人腿长?”引得网友在评论区笑称:“学到了,学到了。”

江泓说:“考古其实是一门充满热情的学科,你可以感受到太阳的温暖,还能够感受到考古人的热情以及来自文物的温度。考古可以印证历史,穿越千年。”

从研究生时才开始正式学习考古专业的江泓,建议想要报考考古学的学子,本科就报考,这样能够学得更扎实。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万物互联”,考古出来的人类粪便可以拿到农业专业进行研究,用来推算古人每天摄入的膳食纤维等。

谈到人们眼中的“冷门”——农业类专业,朱毅认为:“冷热是相对的,冷热是动态变化的,冷热是冷暖自知的,冷热还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就在几年前,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揭牌了;中国工程院联合中国农科院发起的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了;清华大学也有中国农村研究院。这都说明农业不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上不封顶,下可保底,如果喜欢不要犹豫,这不是坑,这是富矿。”

朱毅表示,一线城市的孩子选择中国农业大学的越来越多了,可以为解民生之多艰而来,也可以为性价比超高的985、双一流而来。选择农业,天高任鸟飞,机遇遍地是。就凭所学、所研究的是接地气的农业这一点,进可攻退可守,怀揣的梦想、世俗的考量就都不易在岁月面前败下阵来,罩得住少年的青云志,拎得起流年的养家计,梦想的出发点和现实的目的地和谐交融。可谓得天独厚,永远不会缺席,不被漠视,“所以,我劝现在的你不要错过,此刻,我想举起酒杯,期待着你们在农业领域冒泡的那一天!”

对于心仪“冷门专业”,但仍在犹豫不敢报考的考生,朱毅认为,家长和同学们在报考志愿时不用因害怕“一填定终身”而过于紧张,如果觉得读的热门专业不适合,还是喜欢一个冷门的专业,将来也可以去从事相关工作;读了冷门的专业,还是喜欢热门的专业,在考研究生时也可以去考。“希望大家放松一点,不要那么焦虑。”

来源:中国青年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