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丽人内衣加盟费多少三塘镇都市丽人内衣专卖店(诗意的千年邂逅 吴门的深邃注脚|一城一诗长江行之苏州)

白居易在担任苏州刺史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苏州山塘街的诗《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前四句是写武丘寺路开辟以后,水陆交通繁忙的景象,南来北往,川流不息。

武丘寺,就是“虎丘寺”,因为李世民的曾祖父叫李虎,从唐朝开始就避讳“虎”字,改“虎”为“武”。诗人通过“银勒”与“花船”的意象,马蹄声声,人头攒动,写出了因道路顺畅带来的市井繁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后四句诗描写了沿河种植的花草树木。白居易原有小序:“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芰荷”在水中浮,“桃李”在岸上新,春风一度,春暖花开。

白居易见此情景为什么如此兴高采烈、喜不自禁?这要从他公元825年到任苏州时说起,当时,他前去虎丘巡察,看到沿路河道淤塞,街衢不通,极大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要在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开凿水陆两路。他带领着当地人民仅用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改变了这一带面貌,旧貌变新颜,这首诗就是在“武丘寺路”建成后一挥而就,字里行间掩饰不住大功告成的喜悦和造福一方的豪情!


苏州是他人生的重要站点,山塘也是他事业的点睛之笔。许多年后,他在一首《忆旧游》中,向时任苏州刺史的刘禹锡回忆起这段岁月,依然满怀深情,浮想联翩,其中就有对七里山塘的恋恋不舍。


忆旧游,旧游安在哉?

都市丽人内衣加盟费


旧游之人半白首,旧游之地多苍苔。

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

长洲苑绿柳万树,齐云楼春酒一杯。

阊门晓岩旗鼓出,皋桥夕闹船舫回。

修蛾慢脸灯下醉,急管繁弦头上催。

六七年前狂烂熳,三千里外思徘徊。

李娟张态一春梦,周五殷三归夜台。

虎丘月色为谁好?娃宫花枝应自开。

赖得刘朗解吟咏,江山气色合归来。


在白居易55岁离任的时候,苏州老百姓都赶来垂泪相送,依依惜别。在他离任后,人们很快就在山塘街的“扉页”处,修建了白公祠。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来到这里,寓目之顷,就可以看到门上 “唐少傅白公祠”的横匾,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嗜好为文,所以世称白文公。大门两侧的照墙上,一边是“三塘始祖”,一边是“乐府诗神”八个大字,这很好地阐述了他与山塘的密切关系和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他为官以来,屡遭党争沦陷,仕途一直不顺,此番到任苏州,就想大展拳脚。院子里有一尊白居易的塑像,只见他右手拿卷,左手拈须,目光炯炯,思绪纷飞,好像对如何开凿武丘寺路早就胸有成竹。事实上这是白居易一以贯之的作风,所到之处体恤民情,恪尽职守,清廉坦直,夙夜在公,“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因此每每都会变成超凡脱俗的文字,凝结着悲悯苍生的心结。无论是《卖炭翁》、《琵琶行》,还是《武丘寺路》、《忆旧游》,都像一束束光一样在温暖前行。


白公祠

在白居易的笔下“武丘寺路”,就是我们现在的“七里山塘”,但在我们跟当地人的接触中,他们却直呼其为“七狸山塘”,原来事出有因,其中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据说公元1366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率兵20万攻打苏州,彻底推翻了大周政权,张士诚兵败自杀。朱元璋自以为替天行道,深受欢迎,没想到张士诚为民办事,深得民心。为了破除人们爱戴张士诚的风水,于是派刘伯温前来堪天舆地,最终发现大周的龙脉暗藏在七里山塘,于是他趁势做法,每隔一里安放一只神兽狸猫,现在依然可见,它们都蹲在桥边,分别是美仁狸、通贵狸、文星狸、彩云狸、海涌狸、白公狸、分水狸等,希望通过这七只神兽狸猫手握千斤巨锁之力,洒下天罗地网缚住大周巨龙,使它动弹不得,无法兴风作浪。我们不知道这个风水阵法是否收到奇效,但三塘街却因此愈发欣欣向荣。许多人都认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隐士墨客纷纷在这里建置寓所,酒楼茶馆、手工作坊、临街店铺也日渐兴盛。

我们刚进入三塘街,就看到码头近在咫尺,正好有船待客,便先登舟前行。近在眼前的小桥流水,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两边枕河人家都是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既古典又现代,既现实又浪漫,这些都顺理成章地攘括在整个水道之中。一河春水,碧绿清澈,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由东向西,缓缓流淌,波光粼粼。从河的东段来看,民居大多都是临水构筑的水榭和水阁,因为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许多水印都已爬满了砖墙,一道一道,一块一块,痕迹生动宛然,图像描摹漫漶,留下许多悬念,让人想入非非。听说河的西段并不像这里拥挤不堪,显得比较疏朗宽阔,桃红柳绿,芳草依依,蒹葭苍苍,风光旖旎。我们坐在乌篷船上,听着那亲切的摇橹声,还有船过之后一道道水波冲刷河岸,发出的哗哗水声,不仅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也吹开了我们心中的涟漪。

沿河缓行,我们可以不停地见到水面上横跨的古桥或平或拱、或单孔或三孔。据说山塘的桥有“横七竖八”的说法:横躺在山塘河上的桥有七座,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竖立在山塘街上有桥八座,白姆桥、毛家桥、桐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它们一个个就像从小巷深处走出来的江南女子,如一阵春风掠过河面,确有一种挡不住的感觉,轻盈,婉约,纯净,温暖,无与伦比之美,之艳,之娇,之媚,之曼妙,之空灵,千千美妙,风情万种。“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着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这是沈从文致苏州姑娘张兆和的情书,在他看来能够将他从青丝接到白发的就是爱情之桥。这些桥不仅连接着现在到未来,也连接着现在到过去。人生的关键就在此时此刻。听说通贵桥比较有名,我们主动提出下船,就是想与通贵桥达成零距离的遇见。据《丹午笔记》记载:“山塘吴文端公一鹏与菩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过从,造桥以便往来,名曰通贵。”就是说明代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吴一鹏,虽位高权重,却重情重义、礼贤亲朋,专建一桥,方便对岸好友方先生往来唱和,也方便了乡里乡亲的人来人往。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情在两岸生,所谓“通贵”,也许就是接通珍贵的友情、联通宝贵的乡情和融通可贵的人情,如此属意民情也属难能可贵。他的故居玉涵堂就在桥的旁边,是现今苏州最大的古建筑群,气宇轩昂,三路五进,卷帙浩繁,汇集着五彩缤纷的厅堂楼阁。

玉涵堂

看过大户人家的玉涵堂,我们就来到了山塘街上。山塘街也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西段是指半塘桥至虎丘山。东段大多是商铺和住家,一家挨着一家,邻里相连,密密匝匝,其中又以星桥一带最为热闹。这里聚集着许多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群体,白墙黑瓦,黑白搭配,精致典雅、疏朗有致,熙熙攘攘,红红火火,街上刻意挺进的都是红色,拥有非常喜庆的氛围,空中的悬挂物,除了红灯笼还是红灯笼。据乾隆年间徐扬所画的《盛世滋生图》,这里早就是“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因此古街到处都潜伏着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那些古老的底蕴可能会飘荡在碧螺春的清香里,也可能会飘散在评弹珠玉的余音袅袅中,更有可能漂浮在舌尖糖糕和松鼠鱼的丝丝甘美之中……

《盛世滋生图》局部

我们看到古戏台的建筑风格是仿唐式的,坐北朝南,黛瓦结顶,飞檐翘角,两侧飞檐之下,各悬挂一串红灯笼。戏台为二层楼,底层是砌筑半墙,有窗户加以封闭,影影绰绰摆放着物什;上层是戏台,形制为悬山式,看上去并不是很大,但方寸之地,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呼风唤雨,纵横千军万马。戏台前铺砌的花岗岩石板地,现在是空空荡荡的,但到了演戏的时候,常常人满为患。两侧长长的厢楼也别具风味,只要把窗子打开,就可以边喝茶边看戏,但在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原以为这个古戏台是土生土长的,没想到原来是移花接木的成果。当年在对古街进行修复的时候,直接把原在东汇路的清代安齐王庙内的古戏台搬迁到这里,就像街上应该拥有剧场、电影院一样,古戏台移建到这里,非但没有丝毫的维和感,还好像是为此量身定做,恰到好处。

明朝末年,天启皇帝朱由校昏庸无能,放任宦官魏忠贤掌权,阉党一时横行天下,依附者助纣为虐,其中就有苏州巡抚毛一鹭,他禀承魏忠贤的授意,盛气凌人,残害忠良,下令抓捕了周顺昌等东林党人。如此明目张胆,仗势欺人,苏州人民怒不可遏,义愤填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等挺身而出,率众抗暴,最终被毛一鹭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忍杀害。五人牺牲后,苏州百姓把他们的义骨埋葬在山塘街上,立碑大书“五人之墓”。

这条街上还有许多会馆,泉州会馆、绍兴会馆等。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我们看到,山塘街上那种没有突破地域界限的行业性会馆,都是带有同乡性质的会所。但问题是为什么它们能在这里趋之若鹜?就是因为阊门一带,早在唐朝就已是交易繁胜之所,到了明清更是中国商贸最为发达的地方之一,所以到了曹雪芹的笔下,才会有“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说法。可见这里商贾云集由来已久,许多商人白天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但到了晚上,他们会聚集到一起,喝喝酒,品品茶,聊聊天,谈谈生意,共同商讨对策,也可以拉拉家常,谈谈对家人和家乡的思念,这些会所也因此成了他们寄托乡愁的地方。

七里山塘也是盛产故事的地方,包括《白蛇传》《玉蜻蜓》等,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家的祖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南社”以及陈圆圆、董小宛等,都与这里有关,但最让人牵肠挂肚的还是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风流韵事。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开始还只是“唐解元一笑姻缘”的唯美故事,但后来艺人们看好行情,感觉到这个故事很有市场,也很有人缘,开始觉得如果把爱情局限在一笑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打开脑洞,大胆想象,把它直接改编成弹词开篇“三笑姻缘”,或者叫“唐伯虎点秋香”。通过故事的跌宕起伏,把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三笑》和《唐伯虎点秋香》正是得其真传,方能甚嚣尘上。

话说荡口古镇华府的丫环秋香,随老夫人到虎丘上香拜佛,恰与唐伯虎不期而遇,秋香三笑无意,唐伯虎却有心留情。“一笑二笑连三笑,唐伯虎的灵魂上九宵”,待秋香下山乘大船归去时,他便急急忙忙雇舟追船。据说阊门码头就是雇舟的地点,追船的事情发生在山塘河中。后来唐伯虎化名华安,应聘前往华府当教书先生,一来二去,郎有情,妾有意,最终花好月圆,如意郎君抱得美人归。事实上,这是文人杜撰的故事,在历史上子虚乌有。据说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林奴儿的化身,现实中林奴儿要比唐伯虎大20岁,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集,纯粹是被拉郎配硬绑到一起的。这种无中生有的捏造确实让人有点怅然,但我们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千年前的武丘寺路,今日繁华的山塘街,已成为见证古今的美丽注脚。这里目光所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都是满满的梦寐以求。尽管在我们已身处网络发达、技术爆炸、影音控制的时代,但多年来的保护性修复,还是充分地再现了七里山塘的盛世繁华。“我与春风皆过客”,欲走还留情意浓,蓦然回首,看到许多风尘仆仆的人们,仍然荡漾在水做的梦乡里,徘徊在老街的沉醉中,放开身心,放松心情,放飞遐想……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欢迎关注“方志江苏”公众号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