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照应的技法
过渡就是使文章的层次和层次、段落和段落相互承接的结构方法,它是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桥梁,是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重要手段。
照应就是下文与上文相呼应。一篇文章,为了突出某一个问题,有时候前面说的话或事情,在后面要有个着落——补充或发挥;同样,后面要说的话或事情,前面要先有个交代,以免给人突兀的感觉。这个“前有交代,后有着落”就是照应。照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内容的发展变化和思想的逐步深入,是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周密、条理清晰,我们在行文时必须考虑文章的过渡和照应。只有这样,文章的前后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至于有割裂开来的感觉。
1 过渡的运用
(1)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
当文章的下一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或不在同一个范围内时,我们可以在上下节之间加上过渡性的话语,使内容的转换显得自然。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第二段写完之后,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由在“东京”转向去“仙台”。
(2)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改变时需要过渡。
很多文章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当所用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变换时,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过渡性话语,以使文章内容融合在一起。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以议论抒情开头,在转入叙述之前,作者用这样一个小段来过渡:“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接下去,就叙述第一个故事“松骨峰战斗”。
2 过渡的方式
(1)过渡词语。
起过渡作用的词语一般都放在段首或句首,这类过渡性词语有“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总之”“因此”“然而”“但是”等。
(2)过渡句。
这类句子一般放在前一段最后或后一段最前面,起着承前启后、过渡搭桥的作用。
(3)过渡段。
过渡段放在两个段落或两个层次之间,有时就是一句独立成段的话,这样的过渡段同时也是过渡句。过渡段一方面总结上文,一方面引起下文,使文章自然地从前一层意思过渡到后一层意思上去。
3 照应的运用
(1)前面有伏笔和暗示,后面有照应。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伏笔,即预先埋伏笔墨。在文章中运用伏笔,并随时注意与伏笔相照应,对于表现作品主题,吸引读者注意力,是相当重要的。
(2)前面有悬念,后面有揭晓。
在一些文章中,作者有意在前面设下悬念,然后在后面揭示谜底。这种先设悬念,后面揭晓的写法,不但能达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而且能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主题。
4 照应的方式
(1)开头和结尾的相互照应。
即首尾呼应。在结尾处回应开头提出的问题,写出答案或总结。这样不仅给人一种结构完整的感觉,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突出主题的作用。
(2)行文中内容相互照应。
即前后呼应。这样可使文章上下勾连,脉络贯通,行文紧凑,内容突出。
(3)正文和标题相互照应。
即照应题目。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紧凑、集中,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4)语脉贯通照应。
即语脉组织得连贯通畅。文章脉络贯通,能使文章层次分明,前后照应。
点击以下链接,解锁更多知识: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2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3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4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四)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5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五)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6 易混近义实词辨析(六)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7 易混近义虚词辨析(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8 易混近义虚词辨析(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9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成语(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0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成语(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1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成语(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2 怎样判断病句(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3 怎样判断病句(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4 怎样判断病句(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基础知识篇:15 怎样仿句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篇:16 古诗词初赏析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篇:17 把握古诗词情感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篇:18 题目演练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篇:19 古诗词意象典故总述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20 文体常识(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21 文体常识(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22 文体常识(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23 文体常识(四)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课外知识拓展:24 需掌握的中国古代作品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5 记叙文阅读(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6 记叙文阅读(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7 记叙文阅读(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8 记叙文阅读(四)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29 记叙文阅读(五)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0 文言文阅读(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1 文言文阅读(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2 文言文阅读(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3 名著导读(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4 名著导读(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5 名著导读(三)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6 名著导读(四)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7 名著导读(五)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8 名著导读(六)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39 名著导读(七)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40 名著导读(八)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41 名著导读(九)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阅读:42 名著导读(十)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3 修辞方法(一)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4 修辞方法(二)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5 审题及立意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6 书写题目的方法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7 作文开头的巧妙技法
直击初中语文试卷|写作:48 作文结尾的巧妙技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