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灸友留言问,自己总是上半身热,下半身凉,怎么办?其实,这个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很多灸友都会反映自己有同样的问题。
还有的灸友说,自己吃啥啥上火!我们真有这么容易上火吗?一个个阳气旺盛,血气方刚,爱长痘痘,口腔溃疡,心烦潮热,却又手脚冰凉,小肚子凉腹泻?这不是听着自相矛盾?其实,这些就是上热下寒的典型症状!
上热下寒
就是阳不归位
中医认为,其实上热下寒,还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这副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是“假上火,真体寒”!
为什么会上热下寒?
人体的好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
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打个比方,假设心火和肾水是两辆汽车,要想两车相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汽车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没有堵塞。
我们先来看车辆的问题:
肾阳亏虚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可见,阳气过于虚弱,阴寒之邪就会过剩,就会逐渐沉降,积聚于下,造成“下寒”;同时,肾脏之中的元阳(命门之火)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就会“上热”。
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上济心火”这一生理功能,并且身体还会呈现“电量不足”的状态,这么一来,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阴不足/心火偏亢
心阴不足与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会“上热”;同时,心火失于下降,就无法温煦肾水,就会“下寒”。
我们再来看道路的问题:
中气不足
在身体的圆运动中,火要下降,水要升腾,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
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虚弱,就会中气不足,继而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肾水无法借助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会因心火亢盛而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同时,心火无法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肾水,人就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下肢寒凉等。
湿阻中焦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见的就是湿阻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无法既济了。
上热下寒,最宜艾灸!
上文说了,上热下寒的本质在于“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这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补阳,二要潜阳(就是把阳气拉下来)。既能补阳又能潜阳的方法非艾灸莫属:
1、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最擅调理虚寒之症;
2、把阳气拉下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灸腿;
3、艾灸可以阴阳同补,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这样艾灸:补阳潜阳,双管齐下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否则,艾灸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方法如下:
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 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艾叶煮水泡脚,边泡脚边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脚底的涌泉穴,既能滋养肾水,又能补阳。
内容来源:蕲大妈 QIDAMA微信公众号
整理编辑: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社
通讯员: 秦沙沙 孙磊 王晶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