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或者准确地说电声发烧这个领域,有许许多多的门派,从设备上说,有功放派,音源派,线材派……从玩法来说,大体是技术派和感官派;从价值判断理念来说,又分为科学派和玄学派……理念五花八门,有时候互相之间的矛盾有如讨伐异端,战斗激烈时场面堪比十字军东征。我们丽颂作为从业者,自然也有自己崇尚的理念。
不过在阐述我们的理念之前,我们想先明确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听音玩音,听的是喜欢,玩的是高兴。Everyone has everyone’s HiFi,也总会有志同道合的人能玩到一起。这种兴趣爱好类的东西,没必要对理念不合者像对付异端一般发动战端。对于我们来说,很多理念即使我们自己不认可,也能从里面学到不少东西。音乐毕竟是雅事,大家还是求同存异的好。
说到设备,我们要先谈谈电声原理。大体说来也很好理解,音源(CD, DAC, 黑胶……)将储存介质上录制的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功放的处理和放大,到达喇叭,喇叭再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
这一套链条里,在我们看来,投资优先级从大到小分别为:喇叭(或者说电声转换器)- 功放 – 音源 – 线材。要注意,这里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只要喇叭够好,其它东西都无所谓。系统是存在木桶效应的,这些部分里最低的那个的上限会限制住整个系统的上限。然而,喇叭不给力,再好的信号也转换不成像样的声音;功放不给力,放大信号时就会产生很多失真;音源不给力,出来的信号就是错的;线材不给力,信号就会受到各种干扰。
但是,从投资效益上来看,这些部件从“不给力”到“给力”的分界线是不同的。
先说线材,我们对那些几万一米的线材真是叹为观止,然而实操中,我们发现线材只要粗度满足功率要求,屏蔽做好,材料用到无氧铜级别,端子连接接触良好就足够了。而这并不只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很多国外专业搞声学研究的大佬也是这么说的:
快速回答:音响线是否影响声音品质?
l 在一般的情境下,答案是不:音响线材并不影响声音品质。然而,在特定情况下(下面详细解释),声音品质或音量是会受某种影响的。
l 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实验结论支持这种(误导人的)认为“特殊”或者“发烧”线材或者非常贵的线材,跟价格适宜、质量优良、粗度合适的线材相比,会给声音带来可感知的提升。99.9%的情况这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区别真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l 使用不标准的线材而不是音响线材会导致声音变化,尽管也非常小。非常长或者其它内阻很高的线材会对声音产生影响,表现在音量降低或者其它细节缺失。
l 为了最好的效果,不要把长长的线材卷起来,这会导致电感效应,就像分频器一样,削减掉一些频率上的信号。
l 分频器到音响这段的接线应该越短越好。过长的线材会(因为电阻过大)使得分频器效果改变,导致音响声音改变。(可以理解为分频器外又加个电阻)
当然,有的烧友可能也不太赞成我们的观点:我换了根XX万的线,声音就是大不一样了。对于这个观念,我们也表示尊重,毕竟我们自己也没试过所有线材。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换上某根天价线,哇声音真是“通透”了不少。但是仔细一听,低频少了很多,显得中高频亮了不少。这种线舍得的话可以拆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别的“佐料”,比如电感电容,等于线里加了个陷波器。
我们都知道一切玄学又有效的东西最后还是能找到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古代觉得人参是灵丹妙药,现代医药化学就发现里面有效成分是人参皂甙。线材的道理也是如此。就算是那些玄学之线,也要给消费者扯扯什么趋肤效应之类的科学概念。然而,线材在音响系统里面的作用,就是电信号的通道,如果优秀标准是4车道铺沥青,换成20车道铺玉石的意义何在?
线材对电信号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它的电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通道的宽敞度,电阻越高,通道就越窄。同样的材料,电阻跟横截面积成反比,跟线材长度成正比,所以HiFi线一般都建议不能过长,粗度也有要求,国外推荐一般是12 gauge,即2.05毫米以上,长度则是越短越好。线材的电阻,对分频音响的影响要比全频大。因为分频音响需要分频器,线材的电阻相当于分频器电路外多了一个小电阻,当感抗或容抗很小的时候,这一点外部的电阻对分频点自然会有影响。
然而,美国标准电线(用的还不是无氧铜)的直径和电阻对照如下表:
注意单位是Ω/km,就是说每千米电线电阻值,换算成米就要除以一千。只要线够粗,您觉得0.003欧和0.00001欧影响差别能有多大?耳朵能听出来?
然后又说趋肤效应。趋肤效应是个真实存在的效应,就是在通过高频电流时,电流都往导体横截面上靠表层的地方走,中心电流减弱,换言之就是等效电阻增大,电流强度减少。这就好比正常是8车道,高频的时候,只有最外侧的两车道可以走了。物理实验就有趋肤效应示范器,用两个灯泡示范,高频电流下其中一个灯泡会减弱亮度。
但是,这样的示范用的高频电流是100kHz!而且接灯泡的线非常非常细,才能使得结果达到感官可辨的级别。人耳能听到的频率上限是20kHz,而且年龄越大这个上限越低,40岁以上大部分都听不到15kHz了,还考虑100kHz的事干什么?再者,上面也说了,趋肤效应只是电流走外层,如果你线路够粗,光走外层依然绰绰有余。就像车流需求只要2车道,你给人家搞了32车道,趋肤效应下最外侧也有6条车道可以走。
趋肤效应示范器界面,频率都是100kHz起步的
当然这也不是我们自己说的,而是国外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
最后,来说说近些年最大的神话:单晶铜。
按照网上流行的说法,对单晶铜的介绍是这样的:
“单晶铜是一种高纯度无氧铜,其整根铜杆仅由一个晶粒组成,不存在晶粒之间产生的“晶界”(“晶界”会对通过的信号产生反射和折射,造成信号失真和衰减),因而具有极高的信号传输性能。”
以上说的这些,从理论上是说得过去的。高纯度、单晶,导电性能怎么也得比纯度低还有杂质晶界的好一点吧?
但是这个“好一点”,是能好多少呢?
下面是IACS表格,就是以纯铜作为100的基数,各种金属的导电性差异。
可以看到,银也就比铜多了个5%。而单晶铜再怎么NB,也超不过银的导电性。导电性差了这么一丢丢,值得花几千甚至几万,甚至能让声音都翻天覆地?
还有人可能会说,单晶铜没有晶界,电子迁移更顺畅,所以能让声音更通透。
但是这也很奇怪了。按照上面说的,频率造成的失真几可忽略不计,而电线内部的晶界又不会对电子流差别对待,高频低频信号要慢一起慢,要阻挠也是一起阻挠,要衰减也是一起衰减。99.99%的无氧铜和99.9999%的6N单晶铜,造成的差异能大到人耳可以分辨?那点区别还没有调一下摆位,放一块扩散板的影响大。更别说换换喇叭、箱体、功放、音源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