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宝证券/张锦)
1. 2021 年需求前高后低,叠加供给扰动,行业盈利大起大落2021 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继续复苏,需求驱动钢铁、铁矿、煤炭等大宗商品共振上涨;进 入年中高层多次提出控制商品价格过快上涨,政策层面频频干预,5 月中旬之后大宗商品在 钢铁的带领下出现了一波大幅回调。下半年国内经济见顶回落,需求逐渐走弱,但粗钢限产 和能耗双控引发供给收缩推动钢价重新走强。10 月以来煤炭保供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基 建投资需求的疲弱,需求下滑,在成本端的带动下钢价大幅回调。全年来看,需求端由强走 弱,叠加供给端的扰动,形成了全年钢铁产业链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这也导致钢企盈利大 幅震荡。
全年钢材供需前高后低;1-10 月,国内累计粗钢产量 8.77 亿吨,同比-0.7%;累计钢材 产量 11.22 亿吨同比增长 2.8%。粗钢和钢材产量从 7 月开始负增长,到 10 月降幅有进一步 扩大的趋势。1-10 月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 10.36 亿吨,同比-0.7%。钢材消费领先于粗钢和 钢材供给从 6 月开始负增长。
全年净出口持续走强;1-10 月钢材累计出口量 5751.8 万吨,同比 29.49%;钢材累计进 口量 1184.3 万吨,同比-30.36%;钢材累计净出口量 4568.4 万吨,同比 66.58%,前值 67.14%, 受国内外钢材高价差的拉动,净出口持续走强。1-9 月钢坯累计进口量 936.54 万吨,同比 -33.89%;钢坯出口 0.39 万吨。
海外粗钢供需大幅回升。1-10 月欧盟、独联体、南美、北美、日本、韩国六大区域累计 粗钢产量同比 14.35%、6.89%、23.09%、19.39%、17.43%、6.64%,海外粗钢需求大幅回 升。亚洲新兴经济体粗钢产量大幅回升,整体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10 月印度累计粗钢产量 9693.3 万吨,同比 20.62%;其他新兴经济体(除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中东地区外) 1-10 月累计粗钢产量 11161.3 万吨,同比 28.44%。
三大品种消费均呈现前高后低,其中螺纹钢领先于热轧板,冷轧板转弱。螺纹钢表观消 费量从 4 月末开始逐步走弱,低于去年同期,进入四季度螺纹钢消费进一步大幅下滑。热轧 板整体消费从 8 月开始趋弱,进入四季度消费大幅下滑。冷轧板消费从 9 月份开始转弱,同 比低于去年;
1-10 月钢材价格指数呈现倒 V 型走势,钢材价格全年呈现大幅震荡。1-4 月钢价稳步上 行,4 月下旬到 5 月中旬钢价快速上行,之后在严控大宗商品价格的政策影响下,到 5 月下 旬钢价又出现大幅回调;6 月到 7 月初三大品种价格小幅波动,7 月初螺纹钢、热轧板、冷轧 板三大品种价格小幅回升后,到 10 月中旬,整体价格呈现小幅波动。从 10 月下旬开始,三 大品种价格大幅下滑,全年三大品种价格呈现大幅震荡:1-10 月螺纹钢最高价:6120 元/吨, 最低价:4270 元/吨;热轧板最高价 6820 元/吨,最低价 4500 元/吨;冷轧板最高价 7250 元 /吨,最低价 5360 元/吨。
全年原料价格大幅震荡,铁矿呈现倒 V 型走势,焦炭呈现倒 W 型走势。铁矿石价格从年 初到 4 月中旬呈现小幅波动,4 月下旬到 5 月中旬快速上行,之后到 5 月下旬大幅回调,之 后到 7 月中旬整体呈现稳定,进入 7 月下旬铁矿价格加速下行,截止 11 月 16 日,青岛港现 货价格 600 元/吨,为全年最低。全年铁矿最高价出现在 5 月中旬为 1655 元/吨。焦炭价格在 焦煤的支撑下,呈现倒 W 型走势,1 月上行、2 月持平、3 月回调、4 月中旬到 5 月下旬回升, 5 月下旬到 7 月末趋稳,8 月初到 9 月中旬加速上行,进入 11 月份后价格大幅回调。1-11 月 焦炭全年最高价 3980 元/吨,最低价 1820 元/吨。
全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高位,资产负债率小幅攀升:受低碳转型、超低排 放要求的推动,1-9 月全行业固定资产累计同比增速 16%。截止 9 月末,全行业资产负债率 61.23%,相比 2020 年末上升 0.91 个 pct。
1-3 季度上市公司毛利率环比增加 1.75 个 pct,板材高于长材、特钢高于普钢:前三季 度全年行业平均毛利率 17.09%,相比 2020 年上升 1.75 个 pct。前三季度纳入我们跟踪的 35 家 A 股上市公司中:板材类平均为 13.12%,相比 2020 年上升 3.13 个 pct;板材+长材兼有 类公司 12.14%, 上升 2.49pct;长材为主的公司 11.88%,下降 0.74 个 pct;特钢为主的公 司 14.41%,下降 0.71 个 pct;管材为主的公司 5.89%,下降 2.79 个 pct。
1-3 季度 35 家钢铁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086.4 亿元,同比上升 158.9%。其中: 板材为主的上市公司同比上升 293.5%,板材与长材兼有的上市公司同比上升 158.1%,长材 类上市公司同比上升 54.4%,特钢类上市公司同比上升 45.9%,管材类上市公司同比下降 32.86%。
全年钢铁板块跑赢大盘,但部分管材类上市公司跑输大盘。截止 11 月 18 日,SW 钢铁 板块全年 26.46%,大幅领先于沪深 300 的-7.17%的涨幅。受盈利增加的影响,相比年初, 钢铁上市公司动态市盈率和市净率小幅下降,但整体呈现下行趋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自 2020 年 9 月国家宣布“30.60”战略后,目前重要的碳排放行业都进入了碳控制周期, 围绕控碳,钢铁行业将进入能源、工艺、原料、产品的结构转型,叠加压缩国内钢铁理论产 能和钢铁需求进入平台,使得钢铁供给也将迎来达峰。
2.1. 碳达峰驱动行业进入供需平台区
2020 年 12 月 31 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钢 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到十四五末力争全行业实现碳达峰, 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均降低 5%以上。10 月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 通知,明确钢铁工业领域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
年初确立粗钢平减和三季度能耗,使得 2021 年粗钢产量负增长。整体来看,行业碳达峰、 控制碳排放量,叠加压缩国内钢铁理论产能和钢铁需求进入平台,将驱动粗钢供给达峰。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钢铁行业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 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6 月新版《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实施,同 时也明确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置换比例不低于 1.5:1,其他地区置换比例不低于 1.25:1;进一步压缩国内钢铁理论产能。
国内需求进入平台区,叠加政策面不鼓励出口,进一步带动钢铁供给进入平台区。 随着疫情对经济影响减弱,国内经济重回消费驱动内循环为主的格局下,GDP 耗钢 系数将环比减少,随着 GDP 增加,耗钢系数下降,钢铁内需将相对平稳;2021 年 连续两次下调出口退税,进一步驱动出口钢材回流;内需的减少和外需回流,围绕 供需的平衡,进一步带动钢铁供给进入平台区。
2021 年陆续有河北、湖北等 14 省(区、市)37 家钢厂发布产能置换公告。新投产项目 炼铁产能供给 4704.2 万吨,炼钢产能共计 3641 万吨。纵向对比来看,随着新建产能的陆续 释放,截止目前今年新建产能不及 2020 年,市场整体压力较去年下降,此外横向对比,2021 年新建产能也较退出产能已有所下降。整体理论产能稳步下降。
2.2. 能效提升+超低排放+碳达峰的要求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未来三年行业面临能效提升改造和淘汰,未来四年面临超低排放改 造升级、未来九年面临碳排放量达峰的要求,同时行业即将纳入全脱碳交易市场,高碳企业 履约成本或将面临进一步增加;这些都将进一步驱动行业竞争格局演变:绿色、低碳将推动 行业走向优胜劣汰。
未来三年钢企面临能效提升改造和淘汰的要求,实现高炉和转炉工序达到标杆水平 驱动行业第一轮优胜劣汰。
11 月 15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5 部门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 平(2021 年版)》的通知。明确钢铁等高耗能行业 3 年内完成能效提升改造和淘汰的计划。 对钢铁等高耗能行业,需开展技术改造的项目,各地要明确改造升级和淘汰时限(一般不超 过 3 年)以及年度改造淘汰计划,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 能效标杆水平;对于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进行淘汰。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不合理用能, 对于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级的项目,限制用能。
未来三年实现高炉和转炉工序达到标杆水平驱动行业第一轮优胜劣汰。炼 钢转炉工序能耗为-14.84 千克标煤/吨;电炉工序能耗为 52.78 千克标煤/吨;炼焦工序能耗为 104.37 千克标煤/吨。整体来看,目前国内重点钢铁企业高炉、转炉、电炉、焦炉工序平均能 耗已超过基准水平,但高炉、转炉工序能耗与标杆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考虑到纳入中钢协 统计的重点钢铁企业工艺技术、生产管理水平领先于非重点企业,其能耗水平好于其他企业。 未来三年实现高炉和转炉工序达到标杆水平驱动行业第一轮优胜劣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未来五年重点地区钢企超低排放,驱动行业进入第二轮优胜劣汰
从 2019 年五部委出台《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在重点区域推进;截 止 12 月 1 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 28 家钢企进行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公示 工作;其中 20 完成有组织、无组织、清洁运输的超低排放监测评估,2 家完成有组织、清洁 运输的超低排放监测评估,6 家完成清洁运输超低排放评估。如果只考虑满足有组织、清洁 运输的超低排放要求,22 家企业合计产能 1.486 亿吨。
到 2025 年,完成 5.3 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整体未 来四年还有 3.814 亿吨产能需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在重点地区采暖季超低排放企业免于限产,未来政策如果进一 步向全国覆盖,将驱动行业进入以超低排放为标准的优胜劣汰。
随着行业面临碳达峰推进,未来十年面临大规模资本性支出,同时行业即将纳入全 脱碳交易市场,高碳企业履约成本或将面临进一步增加。
2021 年以来,中国宝武、河钢、鞍钢、包钢等特大型钢企陆续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其中碳达峰时间点基本控制在 2025 年之前,到 2030 年左右实现减碳 30%,2050 年是实现 碳中和。在目前工艺技术中,工艺降碳(电炉炼钢+DRI)、原料降碳(球团制造+废钢)、能 效提升等技术能够支撑企业在 2030 年左右具备降碳 30%的能力。这些技术需求的增加,也 带来未来十年钢铁行业需要增加万亿规模级别的低碳工艺技术投资。
行业即将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高碳企业履约成本或将面临进一步增加,对企业低碳转 型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于 2021 年 7 月 16 日正式启动,首批纳入碳市场 的是 2,225 家电力行业相关企业,这种基于市场的价格机制将助于减少碳排放活动,其主要 方式是奖励碳减排和惩罚不作为。从企业管理成本的角度分析,若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 将增加一项碳管理成本,包括:1)运营成本,即会带来人力成本、交易成本、碳核算成本等; 2)减排成本,即面临碳约束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低碳转型成本;3)履约成本,即参与碳市 场的企业为了完成履约都会产生的成本;4)碳关税成本,根据当前欧盟碳边境税的相关政策, 即未来可能面临的产品出口中叠加的碳关税成本。其中,最重要的履约成本= [碳排放量 × (1 − 碳减排量抵消比例上限) − 免费碳配额] × 碳配额价格 + 碳排放量 × 碳减排量抵消比例上限 × 碳减排量价格。
未来对高碳排放的钢企将面临履约成本进一步增加: 1)可用于履约的碳配额(CEA)价格、碳减排量(CCER)价格长期将呈上涨趋势,使得履 约成本增加。对标欧盟 60 欧元/吨的碳价,近一个月全国碳交易市场 CEA 的线上挂牌价格稳 定在 42-44 元/吨左右,有十倍的上涨空间。同时自 CCER 被明确可用于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 约周期后,上海碳交易所的 CCER 价格上涨已突破 36 元/吨,短中期随着 CCER 稀缺性的增 加,其价格有望进一步走高。2)碳交易机制趋严,一是或将减少初始免费碳配额的分配比例, 二是初始配额分配标准的趋严将扩大企业实际碳排放量与初始分配碳配额的差距;这也间接 驱动企业加速低碳转型,否则高碳企业将面临更高的履约成本。
2.3. 行业兼并重组加速,龙头国企和优秀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兼并重组加快,龙头国企、大型民企加快对行业的整合,进一步做大做强。2021 年以来, 龙头国企方面:山钢宣布与中国宝武推进联合重组,鞍钢与本钢在 8 月完成联合重组。优秀 民企方面:沙钢成功收购安阳华诚博盛、汇鑫特钢,混改整合 5 家企业,新天钢德材科技集 团揭牌,九江线材与唐山德龙达成战略合作,普阳钢铁控股邢钢。整体来看 2021 年兼并重 组、联合整合进程加快,龙头企业、大型民企以期通过集中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 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021 年以来,围绕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政策不断加码。截止 2021 年 10 月国内前十的 粗钢产量 36957 万吨,占比 42.14%。相比 2020 年末增加 3.14 个 pct。
2.4. 双碳战略下,政策导向不鼓励钢铁这类高碳排放产品出口
双碳战略下,政策导向不鼓励钢铁这类高碳排放产品出口。2021 年财政部先后两次取消 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从 5 月 1 日起对包括热轧、中板在内的 146 个商品代码产品出口退 税进行调整;同时适当提高硅铁、铬铁、高纯生铁等产品的出口关税。8 月 1 日再次取消冷 轧、镀锌、镀铝锌等产品出口退税。
2021 年在国内外钢材高价差的拉动下,尤其是在板材端,欧美热轧、冷轧、中厚板整体 价格比国内高 60-90%,这也推动国内钢材出口高增长。1-10 月中国累计出口钢材 5751.8 万 吨,同比 29.49%;中国累计进口钢材 1184.3 万吨,同比-30.36%;累计净出口钢材 4568.4 万吨,同比增长 66.58%。(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022 年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的工作总基调下;预计国内 GDP 耗钢系数进入下行趋势,与投资链条相关的建筑用钢需求趋 弱,与消费链条相关的高端板材需求小幅增长。预计 2022 年汽车、家电、造船行业用钢增长, 建筑行业用钢、机械行业用钢减少;国内粗钢表观消费小幅下降,海外需求减少。2022 年粗 钢产量同比减少 1.4%。
3.1. 预计 2022 年 GDP 耗钢系数同比小幅下降
2021 年国内前三季度 GDP79.19 万亿元,累计同比 9.8%。第一产业累计同比 7.4%,第 二产业累计同比 10.6%,第三产业累计同比 9.5%。全年经济大幅回暖,受海外需求强劲的拉 动,第二产业领先回暖;第三产业但受局部性疫情影响,消费复苏势头大幅弱于第二产业。
从产业对金属产品的消耗系数来看,第三产业对包括钢材在内的的金属产品消费整体弱 于第二产业,11 个第二产业投入产出中对金属产品消耗系数平均为 0.08,5 个第三产业投入 产出中对金属产品的消耗系数平均为 0.01。
2014 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速逐步回落,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增速和所占比重均超过 第二产业,消费和创新逐步引领经济发展。受此影响,国内单位 GDP 耗钢系数出现回落,由 2013 年的 1548 吨/亿元下降到 2016 年的 1046 吨/亿元。2015 年-2021 年上半年,国民经济 耗钢系数整体在 950-1150 之间波动,,耗钢系数呈现小幅波动、趋稳的态势。
2021 年 H1 耗钢系数为 1038.6 吨/亿元,环比下降 100 吨。短时期耗钢系数环比大幅回 回调主要与上半年房地产、基建投资大幅趋弱有关。随着疫情逐步控制,经济重新进入内循 环发展为主的格局,未来第三产业增速将再次引领,单位经济对钢材需求量将减少。预计 2022 年国民经济耗钢系数小幅下降。
3.2. 房地产投资偏弱,建筑用钢需求小幅减少
2021 年 1-10 月国内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 12.49 万亿元,同比 7.2%。三条红线政策下, 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收紧,1-10 月国内房地产贷款累计值 20148 亿元,同比-9.97%;叠加从 7 月开始房企销售回款转弱,7-10 月,同比分别是-9.17%、-6.79%、-9.76%、-12.88%; 1-10 月国内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 143040.7 万平米,同比 7.3%;7-10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分别 是-8.5%、-15.48%、-13.17%、-21.65%。融资渠道的受限,叠加销售回款趋弱,导致前全年 度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房企拿地意愿趋于保守,从 8 月下旬开始,百城土地成交低于历史 同期水平。1-10 月百城土地成交 57857 万平米,同比-1.82%。
1-10 月房屋新开工面积 166736 万平米,同比-7.7%,整体呈现加速下行的趋势。尽管进 入 11 月后,房企融资出现边际放松迹象,但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 发展是长期战略,预计 2022 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延续较弱趋势,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全年基本 持平。从重点钢企的钢筋销售同比与先开工面积同比趋势来看,两者正相关,预计 2022 年钢 筋等建筑用钢需求小幅减少。
3.3. 基建投资回升,建筑用钢需求小幅增加
2021 年 1-10 月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 0.72%,狭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 1.0%。1-10 月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同比 2.3%,其中铁路投资同比-3.5%,道路运输同比-0.2%,水 上运输同比 18.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同比-0.4%。
3.4. 缺芯影响减弱,汽车供需稳步增长,汽车用钢有改善
1-10 月,国内汽车合计产量 2058.7 万辆,同比 5.4%;合计销量 2097 万辆,同比 6.4%。 从 5 月开始受缺芯和去年高基数的影响,汽车产销负增长;进入 10 月缺芯有一定缓解,汽车 销售有触底迹象。1-10 月,国内乘用车合计产量 1664.8 万辆,同比 8.61%;销量 1687.12 万辆,同比 8.8%。目前乘用车销售有触底、边际改善迹象,从库存变化趋势来看,目前整体 仍然处在去库状态。1-10 月,国内商用车累计产量 393.95 万辆,同比-6.28%;销量 409.89 万辆,同比-2.5%。从 5 月开始,商用车销量增速持续处于负增长,销量短期有触底迹象,但 库存也有触底。1-10 月,国内新能源车累计产量 256.5 万辆,同比 180.61%;新能源车累计 销量 254.2 万辆,同比 182.13%。其中纯电占比 83.51%,插电占比 16.46%,燃料电池占比 0.03%。
3.5. 三大家电内需增长、外需趋弱,家电用钢小幅增长
2021 年 1-10 月空调累计产量 18092 万台,同比 12.3%,相比 2019 年同期减少 1.45%; 1-10 月冰箱累计产量 7412.26 万台,同比 0.3%,相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5.78%;1-10 月洗 衣机累计产量 6968.49 万台,同比 12.4%,相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9.29%。
2021年三大家电受低基数影响,内销整体呈现增长,1-10月国内空调销量7378.6万台, 同比 7.25%;从 8 月开始受基数影响,增速转弱;前 10 月相比 2019 年同期负增长 8.44%。 1-10 月冰箱销量 3124 万台,同比 2.44%;从 6 月开始增速转弱,相比 2019 年同期负增长 2.51%。1-9 月洗衣机销量 3161.5 万台,同比 7.27%,相比 2019 年同期负增长 2.91%。
2021 年空调和洗衣机出口下滑,冰箱出口快速回升。1-10 月空调累计出口 4611 万台, 同比 11.03%,相比 2019 年同期减少 5.72%。1-10 月冰箱累计出口 6002 万台,同比 7.16%, 相比 2019 年同期增加 27.49%。洗衣机累计出口 1837 万台,同比 4.49%,相比 2019 年同 期减少 14.4%。
整体来看,三大家电内需尽管同比有增长,但仍然低于 2019 年同期水平。居民对耐用品 消费开支仍然较保守。外需除去冰箱外,空调和洗衣机均弱于 2019 年的水平。随着 2022 年 国内经济增速回归中高速,家电需求小幅增长;海外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供给逐步回升, 对中国家电出口需求将有一定趋弱。预计 2022 年三大家电产销和家电用钢小幅增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6. 工程机械新增和更新需求疲软,机械用钢下降
2021 年挖掘机产量前高后低,随着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趋弱,工程机械产销逐步下 滑。1-10 月挖掘机产量 29.92 万台,同比 11.9%;受去年高基数影响,从 4 月开始连续负增 长;1-10 月挖掘机销量 29.83 万台,同比 13.06%,相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52.02%;推土机 销量 5955 辆,同比 21.78%,相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20.74%;装载机销量 111660 辆,同比 9.77%,相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15.38%;起重机销量 44588 辆,同比-1.24%,相比 2019 年 同期增长 23.67%;压路机销量 17369 辆,同比 3.49%,相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20.52%;叉 车销量 930593 辆,同比 45.49%,相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85.43%。
2022 年房地产投资趋弱、基建投资消费增长,整体新增需求偏弱,同时更新需求疲软, 工程机械用钢预计下降。
3.7. 手持订单推动造船高景气,船舶用钢需求增长
1-10 月国内造船完工量 2410 万吨,同比增长 4.95%。1-10 月全球造船完工量 7202 万 吨,同比-5.02%。截止 10 月国内手持船舶订单量 9810 万吨,同比 38.25%;全球手持订单 量 20311 万吨,同比 35.36%。
2021 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复苏不同步:全球需求快于全球供给,中国供给回升快于欧美; 导致全球海运需求大幅回升,波罗的海 BDI 指数创近十年的新高。这也带动新船订单的大幅 回升。2022 年随着全球疫情逐步控制,各国供给的逐步回升,海运需求将有一定回落;新船 订单将有一定回落。
2021 年全球造船业手持订单量创历史新高,将推动 2022 年造船完工量的进一步回升。 船舶用钢需求增长。
3.8. 预计 2022 年国内钢价差收窄,钢材净出口减少 1-10 月,国内累计钢材净出口'
4568.4 万吨,同比 66.58%;其中累计出口 5751.8 万吨, 同比 29.49%,减少 841.3 万吨,其中对东南亚出口增加 241 万吨,对欧盟出口增加 62.6 万 吨,对南亚出口增加 43.4 万吨,对南美出口增加 341.54 万吨,对西亚出口增加 105.2 万吨, 对非洲出口增加 92.3 万吨;累计进口 1184.3 万吨,同比减少 30.36%。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步 弱化,海外钢材供给逐步恢复,供需矛盾逐步缓解,2022 年海外钢材需求基本持平,供给回 升,海外尤其是欧美钢价逐步回落,与国内钢材价差逐步收窄,预计 2022 年钢材净出口将减少。
3.9. 高端特钢进口替代稳步增长
1-10 月国内特钢进出口大幅增加。特钢进口合计 500.9 万吨,同比增加 28.16%;特钢 出口 1890 万吨,同比增加 34.2%。
大量中低端特钢涌入国内市场。1-10 月国内进口特钢平均价格 1623.4 美元/吨,相比 2019 年上升 308.9 美元;1-10 月国内出口特钢平均价格 1035.8 美元/吨,相比 2020 年上升 296.5 美元。整体来看,进口价格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出口价格高于疫情前水平。出口价格上升 幅度高于进口,主要与国内外钢材价差有关。
特钢高端品种对外部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未来替代空间较大。从进口占表观消费量的 比重来看,2021 年 1-9 月为 4.8%,相比 2020 年上升 0.6 个 pct,相比同期普钢高 3.7 个 pct。 整体说明特钢部分品种对外部进口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一些高端钢种仍需要进口。假设特 钢进口占消费的比重降到与普钢相一致,未来特钢产业进口替代空间在 350 万吨左右。相当 于一家大型特钢企业产量。随着经济进入内循环为主的格局下,高端特钢进口替代将迎来稳 步增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1. 铁矿供需宽松,价格中枢下降
1-10 月国内铁矿进口 93460 万吨,同比-4.19%;从 6 月开始,受国内粗钢压减的影响, 铁矿进口连续下降,截止 11 月末港口进口铁矿石库存达到 15251 万吨,创历史新高。
尽管海外钢材供给持续恢复,但铁水产量大幅回升,1-10 月海外铁水产量 38098 万吨, 同比增长 13%;但受中国铁水产量下降的影响,铁矿需求边际趋松。
供给端:2021 年前三季度四大矿总 VALE 和 FMG 产量增长,力拓和 BHP 产量下滑。
1-9 月 VALE 铁矿石产量 2.33 亿吨,同比增长 7.99%;销量 2.16 亿吨,同比 11.07%。 其中一、二季度、三季度产量同比增长 14.08%、11.99%、 0.84%。1-9 月力拓铁矿石产量 2.36 亿吨,同比-4.79%;销量 2.5 亿吨,同比-2.29%。其中一、 二、三季度产量持续增长,分别是-1.83%、-8.82%、-3.56%。1-9 月 BHP 产量 2.1 亿吨,同比-3.57%;销量 2.11 亿吨,同比-3.78%;其中一、二、 三季度同比分别是-2.16%、-3.63%、-4.81%。1-9 月 FMG 产量 1.79 亿吨,同比 13.84%;其中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是 27.92%、 13.46%、4.10%。
2021 年受高矿价的驱动,全球海运铁矿供给国预计恢复和新增产能约 5000 万吨。但受 2021 年下半年矿价的大幅回落影响,部分放缓了产能释放节奏。2022 年澳洲三大矿山的新增项目按计划推进,但项目基本已矿山替代与维持产能为主, 新增产量增量有限。VALE 预计新增产能约 1000 万吨,其他矿山预计新增产能约 1500 万吨。 但部分矿山尤其是中小矿山受矿价回落的影响,或将推迟项目投产。
2021 年国内矿供给增长。其中 1-10 月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 82311 万吨,累计同比增长 11.5%;1-10 月国内重点企业铁精矿产量 9709.6 万吨,同比 1.28%。上半年受铁矿价格高位 的驱动,国内矿山企业开工率大幅增长。9 月以后随着矿价的大幅回调,国内铁矿供给也出 现萎缩。前期国内矿山资本性支出较少,预计 2022 年国内铁精矿供给小幅减少。
4.2. 焦炭供需弱平衡,焦炭价格主要受成本端支撑
2021 年 1-10 月焦炭产量 39410.2 万吨,同比 0.1%。截止 11 月末,国内焦炭总库存 603 万吨,相比年初下降 109 万吨。从全年新增和淘汰产能节奏来看,上半年是新增投放的集中期。
2022 年上半年焦煤供需弱平衡,焦炭成本中枢下降,但本轮煤炭的宽松源于政策的强力 保供,高产量难以长期持续,碳中和背景下,煤炭企业长期资本开支较少,即使需求下滑, 焦煤也将保持稳定的利润水平,难以进入长期亏损,而焦炭作为加工行业,长期保持低利润 运行。总体来看,在 2022 年国内铁水小幅减少,焦炭产能有回升,预计 2022 年焦炭供需弱 平衡,焦炭价格主要受成本支撑。
4.3. 行业盈利趋稳,呈现板强长弱、特强普弱
进入 2022 年,钢铁行业进入了的新供给侧优化时期:供需进入平台,竞争格局演变为绿 色低碳推动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龙头国企和优势民企做大做强,国家不鼓励钢 铁高碳排放产品出口。整体来看供给端产能逐步收缩,尽管 2022 年需求有小幅减少;但在新 周期时代,供给侧的变化推动供需整体趋于平衡。2022 年在以内循环为主题的发展格局中, 消费链条的用钢需求预期好于投资建筑链条,预计全年呈现板强长弱的盈利格局。
在替代高端进口的机遇下,特钢类公司盈利延续稳健态势,盈利中枢高于普钢公司。2021 年以来,国内特钢上市公司毛利率小幅下降,其中中信特钢、抚顺特钢、西宁特钢、甬金股 份、广大特材毛利率小幅下降,单整体高于普钢类公司的平均水平。随着解决卡脖子问题的 重要性日益突出,高端特钢进口替代的机遇空间加大,特钢公司的盈利延续稳健、中枢高于 普钢公司的态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