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有人避之如蛇蝎,有人求之不得。
避之如蛇蝎的人,往往没有认识到,会议是一个组织内行之有效的沟通手段,必不可少。
同时,他也没有意识到,对于中下层职员来说,会议是一个稀缺的、非常好地塑造自己影响力的机会。
因为很多时候,最基层的人压根没有发言的机会。
没有发言机会,什么时候才能让领导认识自己?
所以,不管是参加高层领导组织的会议,还是自己组织的沟通会议,一旦有会议,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那么,在会议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好准备,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七步会议法”。
1第一步 提前确定主题会议的主题,一般是通过工作邮件,或者别人的口头通知。
这个时候,除了时间地点之外,还要弄明白参会的人,以及会议主题。
这样才能做好准备。
如果你是会议组织人,那么最好也把会议主题、流程等信息提前分享给大家。
如果大家能够提前了解这些 信息,也许有人就会提前做准备,或者做了一些思考,有助于会议的沟通。
否则,大家都是一头懵的参会,不利于达成会议目标。
2第二步 提前确定参会人员时间、地点、人物。
这是我们从小就学过的写作要素。
特别要关注的是,要关注到底哪些人参会。
可以从会议通知的邮件收件人中了解,也可以从会议传达人处咨询相关信息。
通过参会人员,就可以知道这个会议的重要程度、规模,然后你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表现,或者表现到什么程度。
同时也为下一步的会议准备做准备。
3第三步 提前分析推测立场这一步非常难,可以先跳过。
但是这一步,也非常有价值。
初期,可以按照自己对参会人的一些过往经验来进行判断,再根据其发言进行校准,一步步地增加对其认识。
尤其是可以有助于加深对于领导等关键人员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其岗位、职位、负责的领域,过往的经验等方面,来推测。
通过这一步,也可以增加你的思考格局。
通过分析推测领导的发言,逼着你从领导视角来考虑问题。
通过分析其他人的发言,也可以增加你对于整个组织的认知,因为参会人员一般有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的领域。
4第四步 提前组织自己的发言我们说,会议是一个机会,就体现在你的发言上。
发言有亮点,有系统性思考,自然让领导欣赏,甚至可能成为你的“贵人”。
或者,最基本的,不要让发言成为你的“败笔”。
就算不加分,没有所谓的真知灼见,也不要减分,将自己在领导那的印象分扣减。
自己如何发言,应该结合自己工作领域内容,以及自己的职位,自己所处岗位的时间等方面来确定。
有如下几个注意点:
目的性
你的发言,想要体现你自己什么样的特点?
体现自己逻辑的缜密性,加深自己架构专家,业务专家等标签?
逻辑性
通过使用一系列的框架,使得自己的发言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例如,通过时间顺序,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
或者,逻辑顺序,从架构技术、产品业务、团队组织等方面来表达。
甚至,提纲挈领,用总分总的方式,例如说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关联性
与自己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又体现出超出自己当前岗位能力的部分。
时间性
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参与深度等,规划时间。例如发言五分钟内。
恰当性
分析参会人员的级别地位,来源部门等信息,分析自己的发言会不会有一些不合适。
尤其要注意,发言要“捧高不踩低”。
最起码不要得罪人。
5记录发言内容、相关讨论每一次会议,都要充分地利用。
有一句英语表达:get the most out of it!
另外一句:take advantage of it!
十分符合我的心意,但是我却没有明白该怎么翻译才能充分表达这个含义。
既然参加了这个会议,就别“假装参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
记录内容,记录相关人员的表达讨论,非常有助于你的进一步理解。
6记录自己的灵感触发思考在开会过程中,透露的很多信息都会让你眼界大开。
并且,可能还触发你的一些思考,所以一定要同时记录下来这些一闪而逝的灵感。
同时,这些记录也有助于去对比分析你的思考,以及与其他人思考的异同点。
7复盘总结开会完成后,要想有收获,非常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有复盘意识。
进一步的去分析、拆解,消化吸收才能充分的获取开会的收益。
一般情况下,要复盘的点包含:领导的价值倾向、值得学习的人等等方面内容。
另外,为了方便后续的整理,个人习惯将会议这个七步法,作为印象笔记的模板进行处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