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老师点评:
梓颖这篇征文,可以读出其中蕴含的真切情感,她是真的被书中的屠呦呦所打动了,从而发出了“愿我们都能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颗炽热的报国心,去渲染生命中专属于人民的那一抹红!”这样的呐喊。一生青蒿情,一颗报国心——相信所有认真阅读此书的少年,都能有大格局,树立远大志向,奔向未来!
一生青蒿情,一颗报国心
——读《屠呦呦传》有感(917班王梓颖)
疟疾如恶魔般困扰了人类上千年,让患者在短短十几天内,死于极寒与高烧这如地狱般的折磨,每年有无数生命因此丧失。可在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一株小小的草,却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读完《屠呦呦传》,我方才深刻地了解到这位伟大的女性为全球抗疟事业作出的极大贡献,她的那颗报国心令我敬佩不已。
《屠呦呦传》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全书分为“呦呦初鸣”、“矢志寻蒿”、“中国神药”等六个部分,清晰披露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青蒿素的艰辛过程,书中(补:有)许多关于她生活、成长、工作的小细节,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中国的居里夫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或许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之间密不可分的微妙关系。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风光荣耀的背后,是无数让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与磨难。从屠呦呦临危受命的那一刻起,便意味着这必将是一场恶战。整整三个月,不眠不休,废寝忘食地查阅中华古籍,终于在两千多个药方中锁定了“青蒿”,接着又在190次实验后提炼出青蒿素,可却无法证明青蒿素无毒副作用,作为科研组组长的屠呦呦不顾风险果断以身试毒,她在赌,以自己的生命去赌,无人能够确定这场赌博的输赢,庆幸的是,她赢了。在屠呦呦的世界里,医者的使命始终与国家的命运重叠。尽管尔后四十年里,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千万人口的生命,为全球抗疟事业作出极大贡献。屠呦呦仍住在她小小的房子里,沉浸在个人的科学世界中,深藏功与名。整整四十年,直到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人们才猛然知晓,这位没有博士学位,没有任何留学背景,也没有获得过院士的“三无”老人,竟是东方神药的缔造者,屠呦呦还把获得的奖金捐赠。“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成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屠呦呦记得她的团队,记得所有人的付出,记得那无数个并肩前行的日与夜。支撑她砥砺前进的不是丰富的财富,不是诱人的名利,而是一颗真诚炽热的赤子之心,是她的那句“医术能给人新的生命,应该要帮助更多的人。”相比于现在某些人为了流量,为了热度,为了名利,不惜作出违背道德的事,屠呦呦那种(改:的)淡泊名利,始终能塑造好她令人敬佩的形象,始终值得所有人去铭记,去学习。
可能许多人只会关注到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可在这本书中,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在屠呦呦盛大的光环背后,她付出的不仅仅是健康强壮的身体,不仅仅是时间与精力,荣誉也给她的人生留下了许多遗憾,让我看到一个我们所不了解的屠呦呦。或许有人认为,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会觉得人生不圆满吗?屠呦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拯救了世界上无数人的生命,但她还是一位妻子,更是一位母亲。在“大家”与“小家”的抉择面前,屠呦呦毅然选择踏上充满荆棘的征途。十月怀胎,那是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可当满心思念的母亲看到年幼的孩子在躲闪,把自己当作陌生人,我甚至可以想象,屠呦呦的心在那时定是骤然降到冰点;当时隔多年,自己的孩子仍不愿意亲口叫自己一声“妈”,我无法感受到(补:我甚至可以想象出)屠呦呦复杂矛盾的心情。多年来,孩子们的生活缺少了母亲这个重要的角色,在她们的记忆里,“母亲”的形象是模糊的,她们母女之间的隔阂无法消除,只会觉得彼此熟悉却又无比生疏。屠呦呦有一位包容她的丈夫,她仍可以做一个称职的妻子,但屠呦呦无法成为一位合格的母亲,对孩子们的亏欠她无法弥补,自己人生中的遗憾也无法弥补。可当记者提问到相关问题时,屠呦呦却只是淡淡一笑:“国家既然把任务交给我们,那我们一心尽自己所能去完成它就好了。”一生青蒿情,一颗报国心,付出与遗憾成就了她,也成就了她那颗被祖国所填充的心。直至今日,本该安享天伦之乐的屠呦呦,带着九十几岁的高龄,带着多年积累的疾病,仍在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而奋斗着。
就是这样的屠呦呦,把毕生精力专注于科研,她的生活与工作无法分离,与那颗热忱的爱国之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一步步迈出稳稳扎扎的脚步的同时,无数人也在和祖国共同前进,不仅是医者,是科学家,是军人,还有无数看似微不足道的劳动者。在这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既在祖国的庇护下成长,也在筑起牢固的城墙保护她。屠呦呦那无私,那奉献,那颗沉甸甸的爱国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愿我们都能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颗炽热的报国心,去渲染生命中专属于人民的那一抹红!
您的点赞与关注,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动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