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们党迎来百年华诞,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为现实,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1年,我们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十四五”开局路上持续奋斗;
2021年,我们携手并肩,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用心用情服务,践行了“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
岁末年初,小编邀您一起倾听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回顾“我的2021”。今天,来自浙江省安吉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朱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补领婚姻登记证的故事……
补领婚姻登记证
见证“相濡以沫夫妻情”
浙江省安吉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朱璟
今年6月22日—24日,浙江省安吉县开展集中补领婚姻登记证工作,作为一名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我与志愿者一起走进集市、公园,在老年人聚集处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清晨集中宣传。与此同时,婚姻登记处也迎来了一对对感人的补证故事。
满载59年的温馨回忆
6月23日上午9点多,婚姻登记处迎来了一对老夫妻。李大伯穿着整齐的白衬衫,每一个扣子都一丝不苟的扣着,上衣口袋中斜插着一支水笔。穿着素色连衣裙的王阿姨从包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两张老式结婚证。
工作人员仔细端详结婚证,没有照片,大红的囍字背景鲜花簇拥,落款的章署着人民委员会。办理业务的间隙,王阿姨主动和登记员分享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原来李大伯是小学老师,老伴是早年供销联社的售货员,一路相扶相携走过了59年。“我们是1963年结婚的,半个世纪了,没红过脸,昨天在菜场看到宣传单,今天就来赶个时髦、补个证,关键是这个证有照片。”王阿姨拿着新旧两份结婚证比对着说,一边掏出了带来的糖果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失而复得的结婚证
6月24日上午10点左右,窗外的雨不停歇地下着,一对老夫妻撑着蓝格子的天堂伞,手中攥着一个小袋子,有些焦急地来到了大厅。经过工作人员的电子查档,看到了夫妻俩当时的登记信息。
因为结婚证找不到了,在补结婚证的同时,张阿姨一直在埋怨老伴,从阿姨絮絮叨叨的表述中得知,原来1964年出生的李大伯和张阿姨是20世纪80年代结的婚,随着城市变迁,老屋拆了,家也跟着搬了两次,那本压箱底的结婚证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弄丢了。几天前,张阿姨锻炼时看到宣传单,就急匆匆地照着宣传单留下的地址赶来了。拿着新的结婚证,端详着上面的合影,阿姨两眼有点湿润,转头和老伴说:“这一晃40多年了,咱俩终于又有证了。”
崭新圣洁的结婚证
7月28日下午2点,安静的大厅突然间传来一阵喧嚣,大门处涌进了一拨人,男男女女还夹杂着小孩的声音。王阿姨手中拎着一袋糖果,一边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一边说:“喜糖,沾沾喜气。”一旁满地跑着玩耍的孩子满脸欢喜,大声向父母喊着:“外婆外公终于结婚了。”
在庄严的国旗国徽下,工作人员为这对老夫妻进行了颁证仪式,王阿姨接过两个红本本,摩挲半晌后小心翼翼地收进布兜中。原来,早在10多年前,都因意外丧偶的陈大伯和王阿姨经人介绍后开始了搭伙过日子,这一搭伙就是10来年。6月发补证宣传单时,孩子们带回来一张,经过全家慎重考虑,决定陪他们来补一张迟到的结婚证。陈大伯忸怩地摆着满是老茧的手说:“我说不要办了,孩子们说一定要办,都这么大年纪了,麻烦你们了啊。”随着一拨人离开候登大厅,隐隐听到一个年轻的女声传来:“光明正大的,爸,你们早就该办了。”
补领婚姻登记证,是浙江省规范婚姻登记信息共享应用,推进减证便民的一项有力措施。在我们的积极宣传下,不少市民来到婚姻登记处进行补证,每一对补证的群众背后都有着一段段或深情、或曲折的故事。我在婚姻登记岗位工作了4年,在这里见过相濡以沫、也见过闪婚闪离,见过纠结万分、也见过快刀斩乱麻,但更多的还是感动与感悟,婚姻是神圣的、美好的、幸福的,记录下来这些美好故事,展示幸福婚姻百态,是我们婚姻登记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