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于未然是什么意思(怎解未雨绸缪)

怎解未雨绸缪

《诗经》是成语的故乡,“未雨绸缪”就出自《诗·豳风·鸱鸮(chī xiāo)》。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说的就是一种小鸟,在向世界宣告,为了捍卫它作为一种鸟的尊严,它是趁着大风雨还没来的空档,赶快啄来桑树露在土外面的根茎,把整个窠巢仔细打理一番,该固定牢靠的地方使之更加固定牢靠,该遮风避雨的地方使之更加遮风避雨,该通风透气的地方使之更加通风透气,该方便出入的地方使之更加方便出入,忙得不亦乐乎。

同时,诗中还写到,这只鸟,为了做到“未雨绸缪”,付出了种种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也意味着,“未雨绸缪”是好事,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是“桑树根”(“桑土”)?这么具体。

原来,不仅桑树根坚实,有韧劲,而且桑树根部的皮,也是纤维性强的,坚实,有韧劲。从前的人,真是观察得仔细。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不仅有文学的故事,而且更有科学的道理。

此语一出,“未雨绸缪”就应运而生,开始它作为一种民族智慧,不断凝聚起我们伟大民族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精神力量。

说到底,“未雨绸缪”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深厚根性和伟大品质。

《周易·大畜》中就有“童牛之牿(gù),元吉。”意思是说,给头上尚未长角的小牛预先装上一块横木,以防止它长出角后顶人(一说,为童牛穿鼻上环),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非常吉利的。

当然不只这一点,夸大一点来说,整部《周易》,都是就如何“未雨绸缪”而论的。

可不是吗?“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系辞下》)

还是回到这句诗当中来。说的是鸟在大风雨到来之前筑巢,何以用人类房子中的窗子(“牖”)和门“户”来说事呢?这个让我苦思冥想的问题,在案头一本薄薄的《写在人生边上》里找到了答案。钱钟书在书内的一篇《窗》的随笔中,把窗与门对人类的作用真是写得透彻而有趣。通篇读下来,会对《诗经》中的这一句有更深的理解。这里,不妨抄录几句:

“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

“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

防范于未然

不过,有点可惜的是,钱钟书在写《管锥编》论及这首诗歌的时候,似乎忘记了他的《窗》,而是就其中的“予手拮据……子口卒瘏……予羽谯谯,予尾翛翛。”连类取譬,忽发一笑:“发有目,蜂有牙,柳有手,子规有唇,灯蛾有脐,流萤有尻,寒鸦有齿,皆鸟而有手之类。聊拈数事,可互相解嘲焉。”(《管锥编-毛诗正义》四八 鸱鸮·鸟有手)。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基于此,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朱卫国

【来源:芜湖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