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这个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
大家对这个词并不感到陌生,是近年来比较新兴的流行趋势和养老代名词。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2.64亿人,占比18.7%,较2010年相比,老龄化率提升5.44个百分点。据CRIC预计,2022年养老产业规模突破9万亿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已迫在眉睫。
由于我国现在已迅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阶段,基数日渐庞大的老龄人口,面临如何养老的问题,需求十分强烈。
原有家庭、社区机构等养老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养老需求,再加上一些人对“养老院”或去养老院养老心生怯意并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所以,人们开始试着瞄准新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
我身边有很多人,现在都已经摩拳擦掌地张罗着等自己老了以后,找几个关系不错、兴趣相同的朋友,以脱离传统家庭依靠子女养老的传统束缚,搬到同一住处,开启“抱团养老”模式,选择搭伴居住。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养老模式虽然很受大众欢迎,但它真的能适用于每个家庭、每个老人吗?它的受众群体到底指向哪类人群?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让我更加深入了解抱团养老的利与弊。
杨阿姨今年65岁,丧偶并独居多年。子女们平时都很忙,没有时间回家陪伴杨阿姨,所以,在不愁吃穿的情况下,她的日子不免有些寂寞和孤单。
于是,她经常去找认识四十多年的闺蜜徐阿姨打发时间。
后来,两人也通过网络先后了解了“抱团养老”的相关模式,所以,一拍即合的决定在一起提前实现抱团养老。
杨阿姨的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退休工资高而且房子100平米。
她主动要徐阿姨搬到她家居住,毕竟自己的房子住着也习惯。
起初,在花销方面,二人每月各拿出1500元,作为每月的生活费。
两位阿姨试行了一个星期,觉得相处得特别开心,个人体验及舒适度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有人陪着跳广场舞、打太极、逛菜场,就连聚会后回家回家也不会担心害怕。
这时,徐阿姨又想拉自己的好姐妹刘阿姨一起加入,一是三个人比两个人生活要更热闹一些;二是刘阿姨很羡慕老姐妹的生活,非常渴望融入进来。
杨阿姨当时也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但时间一长,三个人的矛盾就日渐暴露出来。
首先是做家务的问题,以杨阿姨的意思,房子是我免费提供给大家居住的,是不是在做家务等方面,徐阿姨和刘阿姨得多担待一些?
结果,起初几天,两位阿姨还争抢着做,后来做着做着,心里就都开始不平衡了。
我们是来养老的,也不是给这个家做保姆的,她出房子就可以天天以“老佛爷"身份自居吗?
然后是徐阿姨的外孙来过寒假的问题,一开始,徐阿姨还跟其他二人商量一下,外孙没人看,想来住几天。毕竟在家都是奶奶、姥姥辈儿的,都理解对隔辈人的疼爱,所以也就没说什么。
接下来,孩子就一直住着不走,暂时没有回家的意思,而且每天把家里闹得鸡飞狗跳、天翻地覆。
这时的刘阿姨,又主动跟杨阿姨站在同一战线,说徐阿姨的外孙一个人的饭量顶她一天的量,祖孙俩只交一份钱,其余的都是咱们俩在担待。
一来二去,矛盾越积越深,终有一天,徐阿姨知道了大家的心意,觉得两位姐姐在排挤并瞧不起自己的条件不好,一边哭一边给女儿打电话,决定搬出杨阿姨家。
刘阿姨觉得徐阿姨都不在这儿继续住下去,自己跟杨阿姨始终差一层关系,于是也提出搬回家去住。
好好的一个抱团养老的梦想,就这样被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和勾心斗角挤兑得粉碎。
后来,杨阿姨跟徐阿姨再碰面时,两个人的表情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有时可能连自己的一奶同胞都未必能百分百的理解和包容,何况是来自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的其他人呢?
朋友之间关系再好,“远来香、近来臭”的老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新鲜感被生活中的琐碎慢慢侵蚀、逐渐失去原有光泽的时候,一切原生态的丑陋就会日渐暴露出来。
所以说,抱团养老虽然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听上去很美,但真正与生活中的茶米油盐、吃喝拉撒以及各种人物性格、习惯发生碰撞的时候,各种争执和不愉快的爆发频率会与日俱增,最终以几败俱伤、翻脸反目收场。
同时,抱团养老也是不同血缘的人与人、人与生存之间的一个磨合过程,如果真的很想尝试,那就几家人先坐下来,认认真真的将经济共同的分担问题、生活习惯及突发问题应对等,全部拿到桌面上,打开天窗说亮话,把丑话说在前,能适应就共同实施,如果有一方达不到满意,就不要往一起凑合,毕竟抱团养老的最终目的是以群居生活的舒适度所决定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