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翻车的门槛也越来越低了。
但你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有一种翻车叫——
打了两星。
01
被打两星的电影,《悬崖之上》。
豆瓣7.6,被称为是十年来最好的谍战片。(上一部是《风声》)
这部片Sir也夸过(回顾请戳),虽然更喜欢去年的《一秒钟》一点,但还是认为是张艺谋一次成功的类型化尝试。
而给《悬崖之上》打了两星的人,导演谢飞。
他认为——
对如此薄弱的剧作加工及把控失利,抵消了演员们及视听制作的努力。可叹!
△ 后改为三星
但就是这个两星,让老年网上冲浪选手谢飞遇上了不小的风波。
有人质疑资格。
你算哪根葱,有什么资格评论张艺谋的电影!
有人说他是酸、刷存在感。
还有人直接上升到道德攻击,批评张艺谋,就是德行败坏了。
奇怪了,《悬崖之上》到底是什么不容置疑的真理?
在《指环王》上映时,Sir也写过“一星事件”,但Sir强调的是——
是经典,观众就没有资格打一星吗?
不。
我们只是怀疑,打一星的理由。
一部作品,当然应该接受批评,前提是有理有据。
我们当然支持批评,但无法接受不可理喻的批评,比如说《指环王》烂,就是因为它第一部没有结局。
同样,Sir也并不是说谢飞是大导演,他的观点就不能反驳。
而是那些攻击谢飞的人。
没人关心他说了什么,也不是用道理去反驳他。
而是一味地揪住“配不配”这点。
即,文艺观点没有了畅所欲言,没有了平等自由,一切都成了——
地位即正义。
谁地位高,谁权势大,谁就立于不败之地。
真的是这样吗?
来看看那些攻击谢飞的理由有多么无厘头。
他们质疑,没有代表作,就不配来评价张艺谋——
但谢飞是谁?
中国的“第四代”导演,今年79岁。
获奖履历上写着:
1988年,凭借电影《湘女萧萧》获得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堂吉诃德奖;
1990年,《本命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2年,《黑骏马》获得蒙特利尔最佳导演奖;
1993年,《香魂女》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退出一线创作后,谢飞更多地从事电影教学工作,担任电影节评委,也成为豆瓣上的头号电影KOL。
这些年他关心新导演的培养。
监制了《万箭穿心》《盛先生的花儿》《抵达之谜》等小众文艺片的监制。
关心影视行业的新动向。
在评论网剧《无证之罪》和《白夜追凶》时他写道:
这几部网剧的编导表、摄录美制中,不少是我电影学院与其他专业艺术院校近年来新毕业的年轻一代,网剧广阔的平台为他们,为更多的青年影视创作者提供了成长、闪光的平台,值得关注!
有人只看到他“酸”张艺谋。
却没看到今年1月份,谢飞导演刚给张艺谋的《一秒钟》打了四星。
点评语,字里行间道着敬佩:
不论主观和客观因素,造成片子多少“硬伤与瑕疵”,主创对那段历史题材的开掘与付出,都是值得尊敬与赞扬的。
就算是他不满意的《悬崖之上》,他也说的是“可叹”,为创作上的不足而惋惜。
姜文出演过谢飞的《本命年》。
谢飞寄予厚望,也十分惜才,在2018年的FIRST青年影展采访上这么说过:
姜文在拍完《鬼子来了》这么好的作品之后停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是最大的遗憾。
但是对于姜文的《邪不压正》,他同样略带失望地只给出三星。
这同样又被当成“罪证”——
他给了一部电影差评。
就是嫉妒了,是被时代抛弃的不甘,是打压同行和晚辈。
什么时候,大家经不起一点直接而真实的评价。
对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就这么“嫉恶如仇”?
被追着喊打的不只是差评,有理说不清的也不止谢飞。
02
2017年5月,Sir发过一篇“杨幂们拿这种「国际影后」,丢谁的脸”。
文章内容针对频繁冒头的不知名国际性奖项,提出质疑。
导演李杨转发后,#李杨 杨幂#便火速登顶热搜,惹怒了杨幂的粉丝。
一下子,李杨的微博评论、私信仿佛被导弹轰炸。
“贱客就是贱客,就是来蹭杨幂热度。”
“哪里来的三流野鸡导演,我希望有一个敢死队把你杀了。”
“你的电影都被国家封禁,真的好丢脸,因为你的电影丢了国家的脸,因为你这种野鸡导演让外国人以为中国是个落后封建的国家,而杨幂的电影让外国看见了中国科技的进步。”
听听,这眼界。
连《盲山》《盲井》这样关注社会底层的电影,到他们嘴里都是“丢国家的脸”。
唯有自家正主的佳作,让外国看见了中国科技的进步。
与谢飞被攻击的方式如出一辙。
素来低调的导演哪见过这阵仗,李杨在微博中反问,其中最有力的是这句:
“动不动就你家主子如何,你们是奴才吗?”
贾樟柯在《贾想》写过:
“谁也没有权力代表大多数人,你只有权力代表你自己,你也只能代表你自己,这是解脱文化禁锢的第一步。 ”
但是现在。
许多人主动跪服崇拜,并且大肆挞伐那些不愿和他们一样跪下的人。
知否作者就曾因点评电视剧《香蜜》,被嗅觉灵敏的粉丝觉察出“端倪”。
涌进小说豆瓣。
二话不说,就是侮辱咒骂。
年初《你好,李焕英》大火,有人自己感动了不算,觉得全世界都必须陪着自己一起哭。
那些没有流泪的,批评了电影的。
就是没心没肺、冷血自私的“孤儿”。
更早的还有,《摆渡人》一众明星接龙“我喜欢”。
王传君一句“我不喜欢”,就引来粉丝的围攻——是不是不给我们家正主面子,你有什么资格叫板他们。
不看对错,先论资格。
照这个趋势下去。
是否发言之前,得先出示资格证书。
确认后,再证明自己并非拉踩、并非内涵、没有蹭热度。
等一切手续完毕,还得依据模板、文字规范,才能说话,一旦有任何违逆的言论,就群起而攻之。
他们在逼别人向“主子”跪下道歉。
好像自己也一下威严高大起来。
03
这些“护主”的争论。
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摁着头给人定罪。
皇帝是没有了,但这些人并没有学会真正的自尊自立和言论自由,反而热衷于炮制各种“大不敬罪”。
把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一一翻找出来,恶意解读。
但凡有点“蛛丝马迹”,就要上纲上线嚷嚷着制裁。
比如李杨的电影被禁,直接判定——
国家罪人。
同行点评同行。
无可争议,就是在拉踩、内涵。
简单来说:我不喜欢的,就要让它消失。
只要事情不按照他们预想的发展,就是有罪。
心理学有种说法,叫“确认偏误”。
什么意思?
一旦偏好某个人、某个事物。
就会选择性搜集有利的细节和证据,并排斥不利信息。
按照自己的成见倾向,去片面诠释,从而推导出符合自己意愿的结果。
说的正是这些人。
“就事论事”,在这里成为一种奢侈。
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才是他们的情绪底色。
评论,亦化身成为群体的霸权。
这一切的本质。
来源于他们太习惯把自己的观点和喜好奉为“绝对正确”。
不同的声音,在他们耳里都是噪音。
与之持相反意见的,都是“异端”。
他们真的热爱电影吗?
不。
他们又是真心地在维护权威吗?
不见得。
就好像在攻击谢飞的评论中,有一个以张艺谋为头像,号称是“官博”的ID。
极致地演绎了什么叫狗仗人势——
请问。
你这样打着张艺谋的旗号,他同意了吗?
张艺谋需要你们来搞粉圈那一套吗?
说白了在这场闹剧中,无关谢飞,也无关张艺谋。
他们两人见面,大概会毕恭毕敬,相互问候和鼓励。
攻击谢飞的人,不是真的在恨谢飞。
而是热衷于整人,能够整谢飞这样有头有脸的大导演,那更是得意。
捧张艺谋的人,也不是真在维护张艺谋。
他们只是在瓜分张艺谋的名声,让无名之辈的自己,也可以打着旗号横行霸道。
他们无权无势。
却在这一瞬间感受到了支配他人言论的特权。
像谁?
《霸王别姬》里一个很少被提到的角色,小四。
他打小无父无母,是程蝶衣把他从路边捡回了戏班子。
孤独无依中,造就了他成角儿的信念。
他做梦都想成为程蝶衣,但同时,他也恨程蝶衣。
在他身边这么多年,每个人的眼里都只有程蝶衣,从没有人注意过他。
只要有程蝶衣和段小楼在的地方,他就永远是个只能站在后头的小跟班,轻如草芥。
所以,一次他出街,偶遇进城的解放军。
在前头一路跑跑跳跳。
迎面是夹道欢迎,数不尽的彩旗和掌声好像都是为自己准备的。
其实呢?
这些热烈半点不属于他,他沉迷的是狐假虎威,沾尽风光。
自己无法成为角,那就打倒角。
自己没有权势,那就崇拜绝对正确,抄起大旗,审判异己。
以为真的就成为主流了,真的就能靠这样占到便宜。
但结果。
他的利用和钻营,都会狠狠地摔在地上。
就像是《西游记》,一个个偷了法宝,仗着自己是某某童子,某某坐骑就跑出来兴风作浪的妖怪。
最终还是要被打回原型。
偷来的风光和得意,一点也不剩。
而真正在踏实赶路的创作者呢?
已经头也不回地,走到了很多人望尘莫及的地方。
至于别人的评价。
Sir在《十三邀》里,看到张艺谋就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当许知远问起“你觉得你在其中(后辈导演)的责任”。
你以为他会无比严肃。
但张艺谋无比自在,“可能是另一种影响,就是‘我们得甩开张艺谋,张艺谋那套不行了’”。
前浪死在沙滩上
这一笑,把所有的纷争,都像轻飘飘的灰尘一样掸掉了。
别小看这份洒脱。
这在如今逼仄的评论语境里实在难得。
还是老话,“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
评论不属于任何群体的特权。
异见也不是这个社会该消灭的杂质。
没有人有权力让不喜欢的东西消失。
更没有人有权力去规定“正确”。
今天你拿起正义的旗帜驱逐掉不喜欢的部分。
明天你喜欢的部分,也会被另一批人举报后死亡。
不让批评自由,每个人都不自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罐头盖的日与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