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编辑/董雨晴
在脉脉中,热门帖子的特点都是一样的。有了大厂的标签,再加上一些冲突的元素,就能挑动人的神经。然后,会被捕捉,第二次传播,传播到微博、微信等更多平台,最后在大厂员工圈子里传播。这种情况经常让大厂负责公关的人感到头疼。但其实脉冲本身也担心空有流量,无法实现。
看到同样的租房、联网、爬坡三件套,觉得无聊的大厂员工苏静退出了被HR“严控”的内网,开始刷脉。这是一个专注于职场社交的平台,也是她和同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她是通过最后一次才知道公司要砍掉一个项目。被大厂密不透风的“高墙”包围着,她也想找一个快速的出口。
在互联网大公司员工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强烈的存在感:看八卦,一起批评领导,或者了解新的职业机会,都可以在脉中完成。这让脉脉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同时也受到了大厂的诟病。在负责相关工作的大昌公关的负责人看来,脉脉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位置。尤其是阿里、腾讯、字节跳动、易到、滴滴等,是买买知言地区(原无名氏地区)的常客。
然而,尽管在互联网圈里很受欢迎,但这家公司能提供的增值服务总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商业化想象空。
我对千亿美元的估值有向往。不久前,我宣布推出公司审查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在就业市场上再造一个“大众点评”。但是理想是这样,现实却不一样。针对这一举动,互联网分析人士Paul Yu Pin指出,目前为止,深情地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商业化路径,所以几经反复才改弦易辙。
曾经被大厂拒绝的你在想什么?
给大厂惹了不少“麻烦”在脉脉中,掌握流量密码并不难。
一个帖子只有挂上大厂的标签,加上一些冲突的元素,才能成为热门的帖子。然后,会被捕捉,第二次传播,传播到微博、微信等更多平台,最后在大厂员工圈子里传播。
随便打开几个这样的帖子,解雇、裁员、愤怒等字眼,就能触动很多人的神经,吸引几百个用户评论、跟帖。有些关注者会有阿里巴巴、华为、百度、爱奇艺等大公司的身份标签。,但更多的是用花名。人们躲在屏幕后面,以为网络真的可以保护隐私。
为脉脉贡献了最活跃用户的,是曾经以匿名出名的“求职谈”区。这个地方充满了大厂的故事:最常见的就是问接了offer后的工资水平,还有吐槽领导和同事的奇葩事,有时还会分享一些与职场无关的相亲经历。每个人在职业身份的外壳下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里。
第一,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有时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能到达相关公司的危机公关负责人手中。这些帖子的威力,仅仅是爆料人写在手机键盘上的一串字符,就能让几万亿市值的上市公司跌到几千亿。
大厂员工陈伯明深受其害。因为一个关于自己工作的公司暴力辞退员工的帖子,他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立刻丢下手头的工作,打开脉搏确认信息来源。帖子已经上了脉脉的热门话题榜,他的大脑立刻就混乱了,随之而来的是愤怒。
他认为这个帖子“严重失实”,只说员工有多委屈,对员工在公司的实际表现只字不提。
陈伯明觉得情况不妙。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对方的工作人员,要求对方立即删除这条“假消息”。回应是:“可以在原帖中回应,完成证明后可以删除原帖。”经过一分钟的挣扎,陈伯明还是拒绝了这个策略。他觉得如果回应原帖,会增加原帖的热度,进一步升级事件的讨论度,这其实是大厂公关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想了想,陈伯明后来总结道,“把脉是为了引导自己。”
当晚9点,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开始陆续传开。12个小时后,相关词条已经登上微博中的热搜榜,阅读量越来越大。至于消息来源,毫无疑问都是来自脉脉的截图。
爆料人小K后来向《财经天下周刊》回忆,之所以选择在脉脉爆料,是因为之前经常在脉脉看到揭露职场不公平的信息,而自己的事情早就被脉脉的同事发声了。他不想在这件事上“小题大做”。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害怕放大,他选择了互联网同行更集中的声情并茂,而不是微博、Tik Tok等平台。混了多年的小K自然觉得脉脉适合“职场维权”。
在那篇帖子里,小K选择了一个武林人物的昵称,带着几分江湖味,又有几分被人戏弄的意思。然而,没想到的是,我的帖子已经被上千用户评论,我被推上了热门榜单。“当时我很激动,觉得有希望,但同时也很担心,怕被舆论攻击。”
危机公关讲究黄金时段,但这种突发状况让公关们措手不及。另一家大厂的公关人员孙玲也曾在公司看到裁员的信息,但却疯传。她先后给对方工作人员发了撤诉信、律师函、澄清函,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更让孙玲气愤的是,他们发过去的文件不仅没有收到回复,而且我们公司的那些员工还爆料,被弹窗推送给用户。
一旦错过最佳时机,几句话就会发酵出巨大的舆论力量。裁员的消息已经传到公司的业务客户,客户开始大面积要求退款。孙玲只能试着先把脉搏弄清楚,但没有人注意它。“公司越来越黄,没人关注澄清。”
因为这些情况,脉象成了大厂的“敌人”。
脉脉创始人林书豪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创始人的同门兄弟。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Marco Lin直言,深情地可能已经收到了几百个数量级的CEO的删帖请求。有时甚至到了动用法律的地步,据田玉娥调查的数据显示,脉脉的主体公司北京淘游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存在182项司法风险,其中诉讼60起,其中不乏百度、新浪、苏宁、饿了么、车多多等互联网巨头,大多以名誉纠纷和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脉脉,且大多败诉。
脉脉靠什么赚钱?脉脉诞生于经典的互联网时代,与它同时诞生的企业大多已经变大,在用户规模和收入水平上有所突破。但是,脉脉始终不温不火,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至今没有上市。
在一些人看来,脉脉的商业模式“看起来很扭曲”。一位多次接触买卖房的大厂人士表示,买卖房(公司)也有服务差的,toC(用户)也有服务差的,“只是一个家长小的公司”。
2013年,脉脉成立的时候,比它大10岁的是LinkedIn。LinkedIn的现金模式主要依靠广告和招聘。2014年正式进入中国,推出职场社交产品“赤兔”,但5年后因为水土不服而下线。2021年12月,LinkedIn也关闭了社交功能,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在脉脉之前,国内有很多职场社交平台,如Renren.com、Youshi.com、天际、林若、街等。,这一切无一例外都可悲地结束了。2014年,移动互联网世界掀起一股社交热浪,无秘、呵呵、乌鸦、吐司等数十款匿名社交app上线,但大多因为内容日益混杂、商业化困难等问题而销声匿迹。
对手退出后,2018年,他通过完成前期用户积累的脉搏,开始了招聘业务,并开始向企业收费。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在脉脉广告、雇主品牌服务、招聘服务三大收入来源中,招聘业务占比最大,增长最快。喜欢频繁跳槽的大厂人的习惯,使得几乎所有知名大厂都入驻了就业岗位。
基于国内外不同的职场环境,脉脉开始走出一条与LinkedIn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位资深猎头告诉《财经天下周刊》,LinkedIn通过邮件沟通,多为海归、白领、VC(风险投资)等全球精英人才,也有一些国外职业经理人在LinkedIn积极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以方便跳槽到下一份工作;脉搏比较“沉”。“中端人才很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行业和销售行业。”
付费会员也是收入来源。一位曾在字节跳动工作过的人力资源经理说,他平时30%的工作时间都在把脉。为了方便查看考生情况,他不得不每月花68元购买pulse会员。“会员太贵了,但是如果不买,很多东西是看不到的”。
2020年,很早以前就发现职场社交在中国水土不服,在战略层面从“社交”变成了“社群”。总之,不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用户互相加好友,而是生产更多的内容,让更多的用户参与交流,让自己成为流量的蓄水池,就像豆瓣、知乎一样。
转型的策略之一,脉脉job talk专区的用户ID从最初多人用一个名字的“花名”模式,变成了一人对应一个名字的“独一无二的昵称”。脉脉官方表示,这是为了“鼓励用户更负责任地说话”。此前,2018年,脉脉因“匿名”发帖功能被要求整改。有业内人士指出,依靠匿名带来的是用户的增长。这次整改后,吸引力降低是必然的,用户的发帖欲望也可能降低。
一位在脉脉某“行业圈”排名前三的用户表示,由于脉脉开始专注于内容社区的建设,他已经从默默刷帖变成了精心打理个人IP,“用昵称说话,无论引来多少赞和评论,别人都不知道是你,实名发帖可以吸引更多人,让自己处于职业榜前列”。
人以群分根据不同的公司和行业,我们推出了“同事圈”和“行业圈”。2月22日,《财经天下周刊》看到,在“同事圈”的公司人气排行榜中,百度目前人气最高,访问量达16万次,其次是蚂蚁集团、阿auto快消和腾讯,访问量均超过10万次。通信、娱乐传媒、汽车、建筑等“行业圈”的会员数也突破了100万。
对于更崇尚圈子文化的国内职场来说,内容社区确实似乎比社交更有趣,但To B和To C的矛盾也在此后浮出水面。
一位曾经从微博跳槽到脉脉做内容运营的员工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起初脉脉为了推送更多的热点话题,往往会人为制造一些争议话题。“流量根本没那么大,只能编些故事给别人看。”
江瑶是一家大工厂的员工,他每天花两个小时刷脉搏,他总结了自己过去40天的观察:你知道什么职位最受欢迎吗?有一半类似于“96,存款100万,现在想换工作”“刚换工作,双薪”“大一,总包50w,考虑要不要换工作”之类的,“变得很像小红书,妈的!”
一位在滴滴工作的员工甚至想出了一个脉脉内容比例的公式:“65%焦虑+25%传统观念与现代城市的割裂+10%厌女症。”
一些普通用户对脉脉的信任开始动摇。2021年初,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从脉脉发酵后,一名曾在脉脉曝光并坐上救护车的员工被传言解雇。有一段时间,用昵称发帖的用户陷入了不安,担心自己把信息出卖给了公司。对此,脉脉官方表示,“不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提供求职区发帖用户的信息。”
大厂公关经理孙玲发现,在“同事圈”里,发帖人默认都是同一家公司的人,所以更“畅所欲言”,交换一些严禁传播的信息,甚至随意截图到外面。这里都是通过专业认证的员工,包括没有更新个人信息的。孙玲说,如果你想把以前的员工踢出“同事圈”,你需要重新寻找合作伙伴。
另一位大厂人士对此也义愤填膺。“大家都走了,还抱着员工的身份,有的还在那里随便说话,在同事圈子里看内部消息。”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他们的静脉中注册了企业编号,正式回应外部查询,打破虚假谣言,并以他们的官方身份启动雇主品牌建设。“但是HR在建设的同时能做什么呢?”上述大厂表示。
点评模式不是新鲜事到2022年,复习模式的新动作本质上是在招聘端发力。
“消费者评论,让差评店铺消失;脉冲公司点评会让差评公司消失。脉脉公司评论的一小步,招聘行业的一大步。”林书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但是大众点评活跃了这么久,也没有让消费者从此对外卖放心。更何况对于招聘来说,每个找工作的人都有更多的个人需求,而不是像吃饭一样只看“咸甜苦”。《财经天下》周刊看到,在脉脉新推出的评论功能中,评论信息完成后会有一个审核过程,但发表评论的人并不一定要经过专业认证才能发表评论。
其实公司评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来自美国加州的Glassdoor从2008年开始从事职场点评服务。内部员工会在这里对自己的公司进行一年一次的匿名评价,分享薪资信息,评价办公环境,审核这些评价内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原本增强员工话语权的评论机制,也很可能变成变相宣传,从而让官方端“赞”起来。2019年,Glassdoor被曝默许雇主背后操纵。有媒体对Glassdoor上百万条匿名评论进行分析,发现有400多家公司的评论单月出现异常增长,好评的增长速度明显脱离实际。其中马斯克的Space X和软件巨头SAP有过几次巅峰。
对于如何平衡B端和C端,如何平衡匿名评论的独立性,Glassdoor一直没有给出更好的答案。现实是,原本想用互联网打破招聘“信息不对称”的Glassdoor,2018年未能上市,被日本招聘公司Recruit收购。
当然,Glassdoor的中国学徒已经存在。
2014年5月,由企业点评网站Fenzhi.com演变而来的Zhaowang.com诞生。其主要业务是让用人单位匿名分享公司的基本信息、薪资信息、面试经历、招聘岗位等信息。这引起了当时TMT领域人士的关注,看着网上的小火。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审核机制,也引发了不少官司,给了一个和脉脉高度相似的定位——我只提供平台,不负责真实性。
不久后,王鼎分化出一款专门爆料工资的App“曝光”,但并没有起色。后来又把自己的招聘业务分化为独立的招聘软件——“老板直聘”,意图颠覆传统的笔试面试招聘模式,取代人才市场的传统招聘渠道,在地铁、电梯里喊出了那句神奇的广告词:找工作要找老板谈。
就在“直聘”迅速流行起来的时候,很多应聘者发现,通过屏幕和自己交流的大多是HR,这让所谓的直聘模式只是一句口号,变得和猎聘、智联招聘、58同城等平台没什么区别。至于用来给用人单位提意见的看点网,很多分钟后就没有流量了,也已经被历史遗忘了。
Glassdoor受困于内容管理,直聘模式受困于“真老板假老板”的窘境。如果想用评论模式打造职场社群招聘模式的脉动,未来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现在,对于那些在水深火热中故作镇定的大厂工人来说,似乎深情地更多的还是扮演着“茶室”的角色,让他们在带薪蹲点的时间里写一篇又一篇的帖子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在坐地铁的无聊时间里,看看公司哪些业务线在裁员,了解一下其他员工的业绩拿了多少。
晚上11点半,还在开会的苏静拿到了一个吐槽公司的工作岗位,感觉他们公司项目不好,氛围不好,领导多。前几天,她在洗手间接到猎头的电话。这时,她抬头看了看不知道什么时候写完的PPT,又低头看了看快要没电的手机。离职的焦虑变得更重了。
(文中苏静、陈伯明、孙玲、小K、姜岩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世界》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在任何渠道或平台转载。违反者将被起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