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洛阳博物馆二楼的三门峡展区,21件(套)文物精致华丽,带领观众触摸千年历史记忆。
这些文物分别来自三门峡郭博物馆和三门峡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套),二级文物11件(套),三级文物9件(套)。从反映中华文明曙光的仰韶文化,到被誉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的郭文化,再到唐宋陶瓷的典雅...一件件具有三门峡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文物,共同讲述着多彩而悠久的黄河文化。
●西部星期五黄连珠组的玉佩
这是一件西周晚期的贵族首饰。1990年在三门峡市郭墓M2012中出土。现收藏于三门峡市郭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由一个龙人图案,五个不同形状的黄,368颗红色或橙色玛瑙珠,和16颗菱形珠组成,总长度约64厘米。整套摆件组合完整,制作精良,串制精美,色彩瑰丽,是郭墓地出土文物的代表。
虢国墓地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虢国墓地,葬有大量虢国贵族,M2012墓是等级较高的一座。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坑墓,有垂直的洞。墓壁笔直,表面涂有一层淡绿色涂料,是高级贵族墓壁特有的处理方法。发掘该墓时,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有发饰、耳环玉饰、颈饰、佩饰、腕饰,手持玉管,脚踩玉桂。头枕玉、口玉、腰玉垫、足玉,以及散落各地的许多生肖玉,几乎用上了当时的各种玉。
这座墓共出土文物1506件,其中玉器806件。考古人员从出土文物推断,墓主人是一位女性,由于该墓与以前发现的虢国王墓非常接近,而且等级很高,因此判断为夫人墓。
武连竹组的玉佩不仅是M2012号墓出土规格最长、件数最多的装饰用玉,也是最能体现墓主人身份的礼仪用玉。要知道,整个楚国墓地出土的黄莲组合玉佩就有三组,另外两组都是出自国君之墓,连楚国王子都没有得到这种待遇,可见这是楚国“第一夫人”才能享受的荣耀。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件大型多皇玉饰极为华丽,是真正的贵族奢侈品。虽然不好穿,但爱美的贵族小姐们还是趋之若鹜。不知2000多年前的虢国“第一夫人”在的映衬下是怎样的美?
●仰韶红陶葫芦瓶
大家对仰韶文化的陶器都很熟悉,但你见过形状像葫芦的吗?高约22.9厘米。1990年在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现藏三门峡博物馆。
100年前,仰韶村因发现5000年至7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而闻名。它的首次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国第一个考古文化名称仰韶文化也以此命名。
一批令人惊叹的彩陶、石器、骨器、贝器等。在杨村遗址出土。这些文物就像穿越空时代的历史片段,拼凑出一幅幅中国先民生活的生动画卷:在黄河岸边,我们的祖先建造房屋,开始定居。他们使用石头工具来耕种、狩猎和捕鱼,并使用附近的陶土来烧制陶器以保存谷物和水。他们仍然会在空闲时间呆在那里。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在星空下的篝火旁唱歌跳舞...
●汉代釉陶猫头鹰壶
猫头鹰,俗称枭,古人称之为枭(枭)、枭。西汉初年,葬枭俑(盆)的习俗发源于河南,后传至山西、内蒙古、宁夏等地区。猫头鹰俑(罐)也成为汉代中小型墓葬中的特殊随葬品。
这件文物出土于三门峡开发区一座汉墓,高约18.5厘米。锅的形状是一只蹲着的猫头鹰。它的眼睛圆圆的,两只尖尖的耳朵略不对称,壶口开在头顶的两耳之间。尖尖的嘴看起来很锋利,它的两个翅膀上雕刻着宽大的弧线,栩栩如生。
考古学家认为,长期以来,猫头鹰因其声音、外貌和习性而被视为丑陋和不祥的鸟类。但正是因为其丑、凶、善于捕鼠,才被制成俑(盆)埋葬,以起到镇墓辟邪、储粮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汉代特有的葬俗。
●宋代珍珠菊花纹瓷枕
在古代,瓷枕不仅是生活实用之物,也是陪葬品。它们最早出现在隋唐和元代,并在窑中广泛烧制。瓷枕装饰富丽,多为长方形,枕身居中空。考古表明,瓷枕已经流行了一千多年,尤其是宋代,瓷枕的形制最为丰富和精美,制作精美。
这款方形瓷枕外形极佳,长约26.7厘米,宽约17.5厘米,高约10.4厘米。它用珍珠和花装饰着。这种工艺兴起于唐末,是借鉴唐代金银器刺绣工艺而创造的。装饰效果独特。主要特点是在花纹的空缝隙中印制大量细密的圆圈,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其间,故名“珍珠地”,深受当时“消费者”的喜爱。
珍珠装饰房,菊花花装饰简单大方,晚上睡觉可以用。还能清心明目吗?
(包络融媒体记者智慧通讯员黄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