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网》作者穆楚:2021年可谓动荡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此起彼伏,但总体可控。在潜在的不稳定背景下,今年的支付行业可谓风声鹤唳。
2021年即将结束。让我们为2021年做一次长途支付,这是挥手告别,也是对未来的发扬光大。
启动不容易
2021年元旦假期刚过,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加强支付领域监管”和“深化支付行业治理现代化”是对支付行业为数不多的监管要求。
不久后,2021年支付行业第一份重量级文件出炉。
2021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支付条例》),这是自2010年2号令发布以来,最新确定支付行业监管逻辑的顶层文件。
虽然还在征求意见阶段,但《支付条例》的发布为2021年的支付行业挂上了一把达特茅斯的利剑。在支付条例中,支付牌照类型的重新划分、反垄断、可能取消地域限制、企业支付限制等条款,一旦实施,将彻底重置当前的支付业态。
总的来说,政策的征求意见阶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过渡期,大部分条款应该不会改变。如果行业很难修改,等正式稿出来再修改。
《支付条例》将支付牌照重新划分为储值账户运营和支付交易处理两大类,彻底解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原2号令通过渠道划分支付牌照类型业务边界不清的问题,支付条例实施后支付牌照的价值将被重新评估。
反垄断是支付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非银行支付服务市场”和“全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反垄断门槛设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数据维度。移动支付网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收集支付机构的数据,以明确反垄断的数据维度。
《支付条例》对支付账户的定义是针对自然人(包括个体工商户)。这让业界大为不安,支付账户能否再次服务企业,对于很多正在向B端服务转型的支付机构来说,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尤其是在微信和支付宝已经普及,在C端市场毫无机会的情况下,支付机构的B能力就显得如此重要。
以《支付条例》为开局之年,支付行业进入了不安的2021年。在多年对支付行业的强力监管下,每个机构都密切关注着监管动向和市场的突变,以便随时改变局面。
切割巨人
2021年真的可以用“锤子之年”来形容。
这是一句很可笑的话,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大变革中,各行各业的大溃散。
蚂蚁集团的整改一直是支付行业关注的焦点。
2020年11月、2020年12月、2021年4月,蚂蚁集团经历了三次监管约谈。如何整顿蚂蚁集团,成为支付行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2021年7月8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我们也将把蚂蚁集团采取的措施落实到其他支付服务市场主体。”这让腾讯、JD.COM等头部机构不寒而栗。
回顾蚂蚁集团这一年的整改措施,实施了隔离花呗品牌、投资钱塘征信、申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成立蚂蚁消金等行动。蚁族有得有失。业内有一种更直观的感觉,支付宝在支付巨头的对抗中逐渐没落。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交易量比例从46比37逐渐变成了28比19。1000元以下的交易,微信支付甚至可以达到95%。”一家服务商告诉移动支付网。
2021年10月,支付宝开始新一轮扫码领红包。在强监管下,线下推广仍然是支付宝面临的一大难题。但随着互联互通的逐步推进,互联网拆墙正在加速,可能正在改变原有的产业逻辑和竞争维度。
2021年作为《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的收官之年,很多规划指标已经到了验收的时候,包括互联互通的进度。规划要求,突破条码支付的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的条码标识互认和扫描。
2021年,在反垄断政策的背景下,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进度正在加快。
截至目前,支付宝和银联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支付码扫码互认,28家银行和机构app可以扫支付宝支付码。淘宝等淘宝应用已经支持中国银联快速通。
微信支付方面,微信支付已与银联中国银联快通App正式实现线下条码互认扫描,建行、中行、交行、平安、中信等多家银行App均可扫微信收款码。微信小程序、QQ音乐、QQ币充、腾讯视频等腾讯应用都支持中国银联快速通。
在这波互联互通浪潮中,中国银联快通成为最大赢家。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几乎所有场景都已经支持中国银联快速通。未来就看中国银联快通怎么吃这个红利,怎么盘活自己的生态了。
但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间从来没有过互认互扫。相比之下,在工信部的催促下,微信链接的屏蔽得到了改善,淘宝链接可以直接在微信上打开,互联网拆墙带来了互联想象空的新场景。
蚂蚁整改和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背后,是政策向行业让利的趋势。削减巨头的各种业务以增强工业活动。
到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服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259号文)的公布,将条码支付纳入终端监管范围,进一步推动支付巨头向行业让利。
比如“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业务收款”的误传背后,其实质是很多从业者期望收单市场接手个人收款码市场,这样每笔交易的性质都很明确,转账属于转账,消费属于消费,从而增强资金监管,降低洗钱、电信诈骗等风险。
有意思的是,似乎巨头们也逐渐明白了账户端和收单端的壁垒会逐渐被打破,于是加大了对收单端的市场控制力度。2021年3月,腾讯和阿里同时投资李俶扫一扫,并持有同等股份。从业务性质来看,李俶扫的受众主要是腰部客户,不同于微信和支付宝各自的支付码可以直接覆盖的小微商家。定制腰围需求强烈,非标产品可以满足。从这一点来看,未来的收单机构将满足支付巨头难以覆盖的定制化、标准化、产品化的诉求,而这些是支付巨头可以轻松覆盖的。
在监管切割巨头的情况下,未来谁能抓住更多“鲸落”后剩下的零碎,谁就是市场的赢家,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
突变和彻底改变
如果说反垄断、互联互通等强监管常态化是必然产物,我们可以预测和评估产业变化。然后偶发事件,或者进一步加速了趋势的发生,或者激起了新的变化。
2021年初,已确定冲刺上市的支付公司有银联商务、连连数码、收钱、乒乓、既是服务商又是终端商的米尚,以及监管层高度关注的蚂蚁集团、JD.COM科技等。到9月份,富友·佩已经加入了sprint上市团队。
然而,整个2021年,国内支付相关企业没有一家上市成功。
甚至今年还有不少支付相关企业退市,包括在港股上市的汇付天下、包括POS经销商鼎和元传在内的新三板企业、预付卡持牌方江西支付通、收单系统服务商北京银商融信等。
前两年拉卡拉a股2019年上市,港股2020年上市。在头部机构争相“上岸”的背景下,业内也预计2021年将是支付行业的“资本元年”。
客观来说,蚂蚁集团上市受阻,影响了整个支付行业的上市前景,而另一个事件则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支付公司的上市。这就是一年一度的黑天鹅事件——滴滴上市。
在这场上市闹剧中,数据安全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爆发后不久,7月10日,《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包括“拥有百万条以上用户个人信息出国上市的运营商,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进行网络安全审查。“等内容。
此外,针对VIE框架境外上市,7月23日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新增了“以协议控制框架方式在境外IPO”的要求,将受到更强有力的监管。
这意味着支付公司通过VIE架构寻求海外上市的可能性降低。
此外,在滴滴上市事件的负面影响下,数据安全的监管形势变得更加严格。2021年,针对数据保护的《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生效,划分数据采集权限和边界的《征信服务管理办法》也于今年发布。
这些数据监管措施都影响着支付行业的展逻辑。数据是数字支付领域最小的原子,大部分是真实的、优质的数据资产。支付数据一旦在某些格式下被滥用,其影响是核弹级别的。比如现金贷火的前两年,各支付机构或直接或设立子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助贷服务。很多有套现行为的人都有资金需求,贷款辅助服务的准确率极高,使得现金贷乱象频发。
数据监管也延伸到了更细分的领域。
这一年,扫码下单也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个人信息过度收集、抗衰老等问题让支付巨头不得不做出政策上的改变。12月,微信向开发者发布公告,称扫码点餐不会强制关注微信官方账号,违者微信官方账号将被限制二维码开通微信官方账号的能力。
工信部、网信办等机构一直在点名App违规,各大银行也因数据安全问题受到处罚,这使得作为商业入口的支付业务在数据处理上需要更加谨慎。
2021年,还有一件事可能会对支付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那就是河南洪灾。
7月下旬,河南发生洪涝灾害后,当地很多地区停水、停电、无网。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已经习惯了移动支付的人们措手不及,现金的重要性再次被提醒。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在2021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郑州持续暴雨引发城市内涝,导致大面积停电断网,移动支付等零售支付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局部甚至出现以烟换瓶装水的现象。在灾难影响下保持支付的连续性已经成为监管关注的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可能会有所体现。
产业逻辑变化
2021年,很多付费用户明显感觉到整个行业的运营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首先是降费,这正在催化行业的巨大变化。
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缴费费用的通知》。简单来说,降费政策是普通商户10%,优惠商户7.8%,政策维持3年。此后,银行、清算机构、支付巨头、收单机构相继发布公告,积极响应降费政策。
支付行业的微利现象变得更加严重。此前,备付金集中存管、直连断开等政策已经深刻改变了支付行业。大幅降低备付金利息,预付卡企业首当其冲,加上移动支付和税改的影响,仅今年就有9家预付卡企业主动申请注销牌照。2011年支付牌照发放之初,预付卡是最有价值的支付类型。
互联网支付牌照商加速依附互联网,强化企业生态。今年以来,牌照买卖案件接连发生,包括义乌小商品城与快捷通、哔哩哔哩与永益支付、Aauto Quicker与易联支付、乒乓与航天电子、华为与讯联智付、PayPal与国付宝等。
此外,2021年,国务院、商务部、人民银行等部委出台文件,鼓励发展外贸新业态。在中美对抗的背景下,大宗贸易不稳定,跨境电商可以化整为零。于是,很多互联网支付牌照商也在向跨境电商收钱,一些企业正在向国外的收卡发展,甚至走出国门,在海外成立本地团队,服务全球。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跨境支付是否是一个好的突破点不得而知,但相对于国内行业,走出去未必是一个好的途径。
收单机构依托线下场景破局,在SaaS、精准营销、银行联合收单、店内服务等方面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在监管对实体商户的要求下,收单市场也是大动荡。10月份随着259号文的发布和五要素一致性的要求,现金市场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冲击。此外,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加强现金监控,控制资金风险。
在套现空的同时,259号文释放了新的市场契机,即个人收款码不能用于业务收款。虽然存在一些误传,但公众广泛关注的“2022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业务收款”仍是切割支付巨头、惠及支付行业的重要信号。收购方未来势必会更加重视聚合支付业务。
总的来说,未来的支付机构需要场景或者金融科技能力才能更好的生存。正如范一飞在支付清算论坛上所说,支付行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换个说法,就是更加内卷化的时代。
另一个让支付行业改变运营逻辑的最大外部因素,可能是反电信诈骗和反跨境赌博。
这不仅仅是2021年,实际上从2016年徐玉玉事件开始,各部委都密集出台了关于电信诈骗的文件。201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61号文,从开户到收单,深刻影响了支付行业。
在近两年疫情引发的非接触式新常态下,通过电子支付进行电信诈骗、跨境赌博的资金转移成为监管难点。今年发布的259号文的出发点是切断跨境赌博等犯罪的“资金链”。今年整个支付产业链也在忙于应对反电信诈骗、跨境赌博整治等问题,从前端的用户宣传到后端的风控机制变革。
无论是电信诈骗,还是跨境赌博,其实都是洗钱给灰黑货送钱。2021年6月,《反洗钱法》修订迎来阶段性进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反洗钱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对支付机构的相关要求。这两年,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很多都是“双罚制”。
从整个监管形势来看,在反电信诈骗和跨境赌博整治成为全民关注焦点的背景下,整个支付产业链不触及这两个禁区,成为新的监管底线,也将成为支付企业的业务边界。
酝酿新的希望
2021年支付行业最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是什么?可能很多付款人会说是数字人民币的进步。
从2020年10月登场到现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已经一年多了。场景越来越多,角色逐渐丰富,数字人民币生态正在稳步构建。然而,如何在数字人民币生态中赚钱,一直是支付行业关心的问题。
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R&D进展》白皮书,首次权威阐述了数字人民币的属性、进展和未来目标。但相当于现金、无交易费率、无利息的属性,依然让曾经以费率为主要收入的支付从业者感受到巨大的冲击。经过一年多的试点,业界已普遍将智能合约视为最赚钱的切入点,但这需要强大的科技能力支撑。中小支付企业该如何切入?
2021年,各大银行开始发布数字人民币推广指标,一些服务商已经开始帮银行推广数字人民币,从而赚到了数字人民币的第一桶金。
然而,2021年,数字人民币也感受到了灰黑产品付费的恶意,“跑分”和诈骗开始集中在数字人民币上。
人民币普及还早,但其生态需要收单角色的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支付行业正在酝酿新的希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