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诉求的多样化,潮流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时尚圈,尤其是鞋圈有句俗话:“你中毒了吗?”这里的“投毒”是指上传球鞋细节的照片,由购物平台“拿东西App”的鉴定师对鞋子的真假做出结论。从这个平台购买的物品,还会配有鉴定证书、认证鞋扣、包装盒、胶带,被称为防伪“四件套”,因此往往被视为正品,也算是给消费者吃了“定心丸”。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这个平台,开始“动起了脑筋”。近日,上海警方破获了当地首例侵犯第三方认证平台防伪标识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涉案金额700余万元。
鞋类鉴定平台网站遭遇“李鬼”
假网站可以在线“认证”
去年12月,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接到线索,有人架设服务器制作假冒第三方认证平台,即Get App的网站页面,涉嫌售假。警方发现,有17个“李鬼”网页与收购平台的域名非常相似。经与收购平台核实,这些网页并非官方网站,而是架设在境外服务器上的私人注册网站。
这些虚假网页由犯罪嫌疑人林注册,文维护。据文供述,他们一直在关注该楼盘的官方网站。一旦官网有变化,他们马上更新,达到了作伪的程度。
吴德App宣传页面
对于经过收购平台鉴定师鉴定的正品运动鞋,消费者可以使用鉴定平台的正规app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查询运动鞋的认证信息,相当于赋予了鞋子唯一的“身份信息”。
而林制作销售的“四件套”,一看就和正品差不了多少。假的认证鞋扣和认证证书上也印有二维码,但二维码无法被认证平台官方App扫描读取。
消费者需要通过微信等其他app扫描,然后跳转到林注册的虚假鉴定页面。手动填写鞋子的信息、照片、发行价、发行日期等内容后,点击提交。再次扫描二维码时,会出现一张几乎和官网一样真实的虚假认证信息图。
真假“鉴定证书”
假冒“防伪服”的成本不到3元
线上线下包装假鞋
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警方发现犯罪嫌疑人林某不仅“克隆”了多个虚假网页,还伙同徐、、周等人制作销售收购平台鉴定证书、认证鞋扣、包装盒、胶带等假冒防伪“四件套”。
用于在“拿东西”平台购买产品的包装盒和品牌胶带
这样一套假冒的“防伪四件套”,成本不到3元,林等人却在网上以20元的价格出售。一些制售假运动鞋的商家批量购买假“四件套”,输入相关信息,将其销售的假运动鞋包装成正品,高价出售。同时,一些个别“鞋友”还会购买假的“四件套”,将自己的假鞋冒充正品,欺骗他人牟利。
目前,林等人因涉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已被批准逮捕。
电商平台鱼龙混杂
专家:仅靠鉴定平台很难保证
去年6月,中消协发布消费维权“6.18”舆情分析报告称,监测期间共收集到8735条关于“收购App”的负面信息项,主要涉及假冒、鉴定费等问题。
相对于综合电商平台,专注于潮流品牌的垂直电商平台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鱼龙混杂。作为消费者,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一家新潮店的老板闫先生认为,第三方鉴定平台不能作为唯一的凭证。“收购平台的评估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不负责任。”
此外,闫老师指出,第三方鉴定平台的交易量很大,从原来的球鞋到现在的化妆品、酒甚至豪车等众多奢侈品牌,需要质疑其是否具备专业鉴定的能力。
用于在“拿东西”平台购买产品的防伪扣
北京贾云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只靠第三方鉴定平台确实很难保证。“有些平台可能和品牌商合作,有授权销售牌照。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正品和假货混卖的可能。”
此外,赵占领补充道,“有些电商平台自称是旗舰店,但这种旗舰店未必是品牌商自己做的。”
“所以,最保险的方式是通过品牌商的官方渠道购买,通常是两种:一种是线上直营的专卖店,一种是线上电商平台上运营的旗舰店。”
专家:炒鞋价格人为操纵
鞋子投机可能涉及法律风险
为什么假货假鞋如此猖獗?闫先生说,很多人炒鞋是为了利益,这是诈骗的最大动机。
“现在‘鞋圈’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热爱,而是想赚钱。”闫先生说,“另外,很多人只要看到对象的标签就信,不仔细看。”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通报显示,“炒鞋”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违法问题,很多人也被所谓的暴利所迷惑。
赵占领认为,参与投机本身就容易产生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炒鞋的价格其实可能是人为操纵的。一些商家和平台可能存在其他违法行为。消费者和投资者应该谨慎或者不要参与。”
(来源: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