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岛唯一一所本土“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海洋大学一直致力于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引领国家海洋科教发展,助力青岛社会经济腾飞。共生、共荣、共赢的良性互动,使得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的城市发展始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9月28日出版的《青岛日报》刊登了该校党委书记田辉的寄语,介绍了该校充分发挥人才支撑、科研领军、蓝色智库等优势,为国家海洋事业和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田辉: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中国海洋大学与海洋名城青岛,一直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他们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海洋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交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迈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学校将坚持立足青岛、扎根山东、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打造校地融合互动发展的典范,为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9月28日青岛日报教育专刊
中国海洋大学:
努力谱写青岛发展新篇章
破冰深入大海,耕耘放牧“新粮仓”。“深蓝一号”,锚泊在黄海冷水团中,像一个婴儿,呵护着游在其中的大马哈鱼。今年夏天,第一批来自黄海的深海三文鱼“游”上了人们的餐桌。
黄海冷水团海域的“深蓝1号”网箱
鲑鱼是一种冷水鱼。由于夏季水温高,加上技术设备的限制,中国只能望洋兴叹。然而,中国黄海有一个巨大的夏季冷水团,接近山东省的陆地面积。2012年初,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董教授团队提出了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的设想。现在有两个足球场大小、重达1500吨的八角形网箱,实现了我国暖海区养殖三文鱼、鳟鱼冷水鱼的世界性突破。
中国工程院关华实院士向***总书记介绍海洋药物研发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管华士,80岁高龄仍致力于中国“蓝色制药”的发展规划。作为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还成立了我市首个“四象”创新研究机构,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崛起,让“海洋经济繁荣”的梦想之路越走越宽。
李华军院士(左三)在施工现场。
茫茫大海上,海上石油平台矗立其中。由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建立的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平台在风、日、浪蚀和涌潮的影响下仍然安全稳定。他们开发的新型海岸结构,促进了我国浅海附近油气田的低成本高效开发。
……
繁荣靠海,实力靠图。中国海洋大学是青岛探海的桥头堡。
人才支撑:海大近一半的博士是年轻的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人才发展的第一资源,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成为青岛市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和孵化器。很多致力于现代海洋、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械设备等行业的高层次人才毕业后选择留在青岛。
2017年至2021年,学校共培养毕业生33361人,其中本科生18446人,硕士生13245人,博士生1670人,保留率约40%。尤其是留在青年就业的博士毕业生比例,占到博士毕业生总数的近一半。上海大学培养的人才和这座城市有过很多共存的故事。
培育我国首个芦笋新品种“981”。
比如在龙须菜养殖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海大人不断奋斗。龙须菜富含工业原料琼脂。然而,野生龙须菜品种只适合在10 ~ 23℃的水温中生长,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为了克服困难,中国海洋大学张学成教授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费研究员自主培育了我国首个龙须菜新品种“981”,上层生存水温达到26℃。2014年,在臧晓楠教授和其他团队成员的努力下,龙须菜新品种诞生了,它可以耐受28℃的高温。一经上市,便成为沿海农民青睐的“富贵菜”。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的隋教授是章学诚的第一位博士生。她带领她的团队发明了“龙须菜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和“良种特异性鉴定”的独特技术,优化了龙须菜孢子释放的技术方案,大大缩短了育种进程。
培育国内首个耐高温海带新品种“傅蓉”海带。
比如在海带的种植上,海大人一直秉承着“一带一带”的传统,一带强一带。20世纪50年代,应“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教授的邀请,方宗羲抵青任教,揭开了海藻遗传学研究的序幕。目前,海带研究的接力棒在刘涛教授手中。目前,刘涛团队已经完成了海带基因组测序。未来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养殖户的需求,定制培育个性化的海带品种。
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
比如在扇贝养殖技术上,海大人不断攀登高峰。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海洋大学王汝才教授为代表的贝类科学家先后攻克了扇贝半人工育苗技术、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和筏式养殖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是王汝才的学生。他从导师手中接过接力棒。鲍振民建立了以BLUP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扇贝育种技术体系,开发了贝类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为扇贝品种的升级换代奠定了基础。
中国海洋大学不断培养和引进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十三五”期间,新当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0名海内外新院士为特聘教授。青岛的两院院士中,海大占了三分之一。新增“全国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28人,在青岛高校中遥遥领先。
青岛海洋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
科研先锋:大量科技计划落地青蓝
青岛是国际著名的海洋科教城市。到目前为止,新中国的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每一次都起源于青岛,与中国海洋大学密切相关,然后蔓延到全国。为了海洋的发展,青岛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越来越多的海洋新兴产业在青岛崛起。
海大获批建设中国地球科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深海地圈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荣获海洋工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领域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洋装备性能和安全的影响机理”;获批建设国家和地方海洋大数据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我们正在全力建设物理海洋、水产养殖和海洋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上最大的静音综合科考实践船——自主建造的5600吨级“东方红3号”船投入使用。建成的“透明海洋”立体实时综合观测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深海数据的实时稳定传输。全球气候模拟超级计算机系统、C14加速器质谱仪等重大平台投入运行。
“东方红3号”船
优质的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青岛的产业发展。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科技局、崂山区政府联合成立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有效衔接“科技工程产业”链条;与城阳区共建的R&D新机构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已成功孵化海洋生物科技创业公司5家,开发产品50余项;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气象局、青岛市气象局共同发起成立青岛海洋气象研究所,为国家和区域海洋防灾减灾、经济活动和海洋气象服务提供科技支撑;发起并率先实施“蓝色药房”发展计划,推动国家重点R&D计划支持;制定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攻坚行动计划,推进中国海洋大学产业园规划建设,与青岛市政府联合成功举办青岛海洋发展大会,积极吸引知名校友回青岛投资发展,为青岛“双招双引”贡献力量。
五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为青岛市55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服务,签订横向合同1000多份。与当地企业共同承担国家、省、部级应用项目100余项,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别是在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海洋观测监测技术服务、深海三文鱼规模化养殖、工业互联网化产业转型升级、环境评估和海域使用示范等方面,,带动和支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崂山校区的学生骑车穿过樱花大道。
蓝色智库:为重大规划做规划
近日,《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分析报告(2021)》发布。本书由中国海洋大学课题组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合作编写,站在国家层面,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年度分析和咨询报告。是高校城市发展智库,中国海洋大学“蓝色智库”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规划并牵头多个国家层面的“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如交叉学科海洋领域、海洋信息、人工智能等。,并牵头编制了《山东省海洋局智慧海洋三年行动计划》、《青岛市现代海洋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议》、《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等报告,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
上海大学作为第三方机构,负责《山东省海洋强省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编写《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战略研究报告》等报告和建议,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动力,高水平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促进海洋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国家蓝色领军城市等。建议将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纳入山东省建设海洋强省的总体部署。
中国海洋大学玉山校区
面向未来:新校园更紧密地拥抱海洋
2022年,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的故事将迎来新篇章。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西海岸校区)将开园。校园里将有海岸线和综合海岸实验场,大学将更紧密地拥抱海洋。
西海岸新校区的现状
目前,西海岸校区主楼已初具规模,学习综合楼工程正在安装给排水管道,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心正在进行内墙施工。学校还举办了西海岸学校创意设计大赛,邀请师生参与西海岸校区海军路校门和三沙路校门的设计。
新校区让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海洋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更加广阔空。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学院院长包振民到西海岸校区考察“山东海水高效种质创新与蓝色种业中心”选址工作。
面向“十四五”,中国海洋大学将进一步深化共建内容,继续全力支持、保障和服务国家海洋试点实验室,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筹建,进一步推进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和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建设,为青岛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领先的现代化海洋城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青岛日报
文/赵黎
图/刘邦华韩海雷等。
编辑/张辉
责任编辑/刘丽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