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Xi 1月8日电“暂停”下的忙碌——Xi安某村的“十二小时防疫”
新华社记者郑新、刘晓
韩笑刚过,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按下“暂停键”的Xi安街头就有些冷清,但社区和村庄的生活还在继续。位于主城区西北角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的西塘寨村,虽然村里还没有出现一例确诊病例,但这里的村干部、供应商、志愿者们依然绷紧弦,抗疫保民生,用自己的“动静”呼应着家中百姓的“安静”,按照低风险地区有序复工复产的安排,为未来的“重启”下“先手棋”
(小标题)8:50-新鲜露水
1月7日是“2月9日”的最后一天。早晨,村道两旁绿植上的霜还没有褪去。陈彩霞走过高高矮矮的塑料大棚,弯下腰撩起其中一块油布,里面的黄包菜和大白菜还沾着露水。
这片7英亩的菜地在村子的西边。在Xi爆发这一轮疫情后,陈彩霞非常担心每天100多斤蔬菜去哪里卖。
“过去,我们都去市场卖。疫情爆发后,市场关闭,食物出不去。我们就是想找村干部解决。”她说。
“这道菜不错。”西塘寨村党支部书记任锁龙说了自己得知此事后的第一反应。“村民担心没饭吃,买是为了自给自足。”
西塘寨村有村民870多人,租户1700多人。由于Xi实行了居民区(村)和单位的封闭管理,村里过去的8条出入通道只剩下一条,运送物资的车辆锐减,整个村子吃饭都很困难。
“除了陈家,我们村还有几个菜农。这段时间有需要的村民在群里发消息。村上根据需求定期找到菜农,以略低于市场价的水平采集蔬菜,帮助一起采集蔬菜,然后分发给村民和佃户,让大家都能吃到新鲜蔬菜,补充营养。”任锁龙说,这不仅丰富了村民的“菜篮子”,也为菜农打开了市场。
(小标题)12:30-暖心谈话
“不走亲访友,待在家里建功立业……”中午刚过,随着扩音器的提醒,防疫消毒人员再次穿着防护服出门,在大街小巷喷洒消毒剂。
“杀全村人要一个多小时,一天要走好几趟。”杀手陈师傅说。他一边回停车场加水加药,一边迅速掀开防护服的部分上衣,用清水擦脸。
"注意那个角落的水花."基层防疫干部杨尚洛一边巡逻一边说。作为附近小学的校长,他习惯了孩子们的笑声,却不习惯沉默。
村里的流动人口主要是装修工和资源回收工。杨尚洛说,刚来支援的时候,工作特别忙,做流量调节,维持秩序,运送物资。他每天走20,000到30,000步,打了数百个电话。
“我们根据防疫大数据挨个打电话排除了几十个人,又铺开几百条信息核实。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手机一直在燃烧。”他说。
他承认,虽然在附近工作,但之前对西塘寨村并不熟悉。这段时间,电话打完了,听到一句“谢谢”或者“辛苦了”,让他很温暖。
“新学期来了,我会把我在村里的所见所闻都告诉学生。”他说。
走进西塘寨村村委会,杨尚洛面对的是重点人群的核酸筛查。相邻几个村的村干部、志愿者和一些群众,相隔两米排成整齐的队列。他和几个村干部打招呼,问:“你们今天干了多少?”
“400多人。”任锁龙说:“饿了,我们去吃饭吧。”
“那顿早餐我还没吃呢。”
(小标题)18:00-烟花
傍晚原本是西塘寨村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经过半个月的“暂停”,烟花爆竹重新出现在村里200多米的主要街道上。
"请排队购物,购物后请返回."志愿者维持肉铺、菜市场、水果摊的秩序。馒头店老板打开了一人多高的蒸笼,一股热气腾腾地冒了出来。一个小孩拿着一袋馒头,眼睛周围带着微笑转身回家。
离馒头店不远的药店就要关门一天的生意了。自疫情爆发以来,这是该村唯一一家开门营业的商店。独自一人在药房的韩春阳正隔着门帘向村民咨询。
“这段时间我每天要接待六七十个线上线下的咨询,下班还要给几个邻村送药。我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路。”他说。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冬玲说,根据Xi安有序复工复产的情况,西塘寨村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下午5点起重新开店,让老百姓分批出门购物。
夜幕降临,村庄回归疫情下的宁静。晚上8点,任锁龙走出办公室,扯着脖子,舒展着忙碌的身心。“经过两年前疫情的考验,我们对战胜疫情非常有信心。”
“当年村里有300多名志愿者,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这次,我们只雇用了37个人。村民、居民、商户的配合就是最大的贡献。每个村每个社区都做好了防疫工作。”他说。(参与采写:邹静怡)(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