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随着萌娃短视频的爆红,社交媒体上出现越来越多以“萌娃”为主要内容的账号。但随着同质化内容的增多,很多账号开始“另辟蹊径”,出现了吃播、美妆、解读故事等模式,令人匪夷所思。
化妆,吃吃播,耍耍,玩玩性感...
孩子成了他们赚钱的工具。
最近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很多令人惊艳的未成年人视频。
△2岁小孩吃饭广播,穿尿布在厨房做饭。
△5岁女孩用粉底、眼影、奶、奶、气教大人化妆。
△男孩电死父亲,骗走母亲。
△孩子们谈论“渣男是什么”和“富人的烦恼”...
此外,还有儿童走钢丝,没有防护装备;女生湿发湿衣,画风性感;家长故意给宝宝喂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并拍下宝宝的表情取悦观众等视频内容。
此前甚至有大量“少女当妈”的低俗视频,未成年人在“早育”后称自己是“人生赢家”。
宝宝早熟?
背后是成年人的“精心设计”。
当孩子不像孩子的时候,当萌娃视频的关键词不再只是“可爱、单纯、可爱”的时候,这些孩子只是早熟吗?其实,这些“早熟”的孩子行为背后,都有大人的“影子”。
随着萌娃的爆红,一些账号引来了上万条评论和赞,有的甚至收获了一群铁粉。“萌娃”的流量变现和商业合作给父母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让一些父母嗅到了商机,开始把孩子变成“网络名人子女”进行商业。对一些父母来说,靠婴儿吃饭已经成为一种获取财富的经历。
在一些儿童短视频账号的首页,大多可以看到“好物推荐”、“找我官方合作”等标志。据悉,点击量过百万的大单,每笔商务合作费用至少万元起。有经营儿童短视频账号的家长表示,靠宝贝一个月能赚15万。
与此同时,部分家长“晒娃”的模式逐渐畸形,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跟风让孩子成为“网络名人”。
据媒体调查,网络名人中的一些孵化器与孩子的父母签订了合同,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账户粉丝数超过百万。从开户、确定“人设”到运营推广,都有一对一的具体方案。
在公司的运作下,很多“网络名人子女”短视频获得了网友数十万赞、数千条评论,粉丝数达数千万。这些流量是广告和商业合作的资本。
遏制“网络名人子女”炒作
守护孩子健康的童年
近年来,禁止未成年人直播、制作短视频的呼声很多。保护未成年人内容网络传播净土仍需多方合作。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活动。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户注册服务。
11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提出严禁借用“网络名人子女”牟利。未成年人单独出现或由成年人进行超过一定时间并在未成年人的帮助下被批准为直播间或短视频账号以积累人气、谋取利益的账号,或利用儿童模特进行猥亵摆姿势、提出性暗示等行为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将被依法严肃处理。
除了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外,平台应自觉履行主体责任。
网络平台要严格管控。一方面,应严格执行主播的准入条件和年龄限制;另一方面,应严格审核涉及未成年人的直播信息和视频内容,对“网络名人子女”过度消费的账号采取封禁等措施。
此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曾主张“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服务”。
对于家长来说,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展示自己,但是要掌握好度,不能强迫孩子做不合适的事情,不能把孩子当成赚钱的工具。
专家表示,家长应该更加理性客观,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保护孩子快乐的童年。
为了经济利益而推动孩子做网络名人,或者过度消费孩子,都应该进行干预和制止。
拒绝低俗炒作,让孩子的天真越来越多。
来源:央视新闻综合侠客岛、上海教育电视台、红网等。
制片人艺鹭
制片人雅·温雅·张庆
王丹妮规划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