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淘宝购物是由过去的“买家秀”升级而来的产品。当你体验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接近一些种草平台的体感感受,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很多买家分享他们第一次购买的宝贝,或者使用这些宝贝时的感受和体验。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淘宝要访问的原因。
去年12月,淘宝上线逛逛。作为小红书的深度用户,同时又是淘宝每晚的扒手党,看着这个和小红书很像的页面,第一时间发了个圈分享给朋友。如果淘宝有个红宝书,以后买东西就不用两个app跳来跳去了,会让人觉得很惊讶。
从去年12月开始关注购物,现在也在浏览和发布内容。经历过浏览多个版本的迭代,真切感受到淘宝做好购物的决心。我不禁在想:淘宝为什么要去购物?是小红书的简单翻版吗?
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淘宝为什么要做逛逛?1.基于短视频的内容平台抢走了用户的时间。
极光发布了《Q1 202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调查了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app的情况。
不难发现,短视频平台杀用户排名第一,而电子商城平台只占很小份额。2020年,中国网民规模将为9.89亿,短视频用户将有7.22亿。到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数量预计将达到8.09亿。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作为淘宝的电商巨头,虽然还是有庞大的用户群,但是用户“不常来”和“逛完就走”是淘宝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想办法和其他内容平台抢用户的时间,是淘宝的当务之急。
2.用户访问淘宝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淘宝内容生态事业部总经理魏梦(千城)发布了一组数据:每个月都有超过一半的用户在淘宝观看内容,在淘宝观看内容的时间越来越长。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看内容上,而且内容种草的规模越来越大,三分之一的订单是通过内容购买的。
马云曾经在19年分享过:“每天晚上大概有1700万人访问天猫和淘宝网站,但是他们什么都不买”。
在淘宝平台,除了交易,用户也愿意访问,喜欢访问,因为淘宝里也有值得一看的内容,比如ifashion、买家秀、微淘、好货等等。为什么用户在淘宝的时间比其他平台少?难道不是因为提供的内容不够,不够吸引人吗?!
所以淘宝搭建优质内容平台争夺用户时间是大势所趋。
其实淘宝不是今天才开始做内容的。早在几年前,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就公开表示社区、内容和本地生活将是未来淘宝的三大方向。艾瑞的形式也表明,电商市场进入存量市场,流量红利耗尽,内容和社区细分赛道是突破点。
淘宝内部的ifashion、买手秀、微淘、好货、直播等。都是基于内容的尝试,其中淘宝直播是最成功的一个,李佳琪和Viya风靡整个2020年。淘宝直播在市场上的表现一直不错。
那么,淘宝直播已经表现的很好了,为什么还要去逛呢?两者是什么关系?在内容布局上,淘宝直播和购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二、内容化布局:淘宝直播和逛逛1.淘宝直播不过是卖头和主播的狂欢。
淘宝直播再火,还是少数人的狂欢:是主播在台上喊话,观众在台下买单的一种形式。主角是谁?当然是舞台上的主播。没有主播,没有观众。主播下线,观众就结束了。
所以淘宝直播注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中心化平台,无法发展成为一个高互动性的内容社区。商品的直播售卖也可以看做是内容电商的一种展示形式,但与小红书Tik Tok这样的内容平台有本质区别。
而且从商家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少数商家的狂欢。只有大商家才能有足够的预算,提供足够的优惠,请得到头部主播,所以在直播场上赚大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无数的小卖家,没钱请大主播,只能自己瞎折腾,往往只是播种孤独,没有任何效果。
2.淘宝直播的功能主要是促进交易。
而且严格来说,淘宝直播是最终交易中的一个环节。用户进入直播间,往往会有购物的欲望,比如想买洗衣液,就去直播间看看有没有优惠,有优惠就下单。
直播可以促进有购物需求的人更快下单。然而,这还远远不够。站再吸引人,也是在玩世界,吸引不了远方的用户。如前所述,用户去了其他app看内容,但不在淘宝。
只有用户进入淘宝,才有可能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推送订单。让大量站外用户进来,这是直播无法实现的。
3.购物弥补了淘宝直播的不足,相辅相成。
其实购物正好弥补了淘宝直播的不足,两者相辅相成。
购物是购物种草最前端的内容,真的很有可能成为抢用户时间的利器。如果购物能做一个高质量的活跃社区,用户会看内容种草,在直播间推广订单。整个购物过程都是在淘宝进行,时间都是在淘宝度过的。
相比直播,访问这个内容平台也为更多人提供了机会。和直播这样的中心化平台不同,购物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平台。无论是中小卖家还是普通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优质内容的生产者。
所以淘宝真正要做的是从传统货架电商升级为内容电商。内容电商指的是Tik Tok、Aauto更快、小红书等内容起家的平台。用户直接看到的是内容,而不是商品,因为他们对内容感兴趣,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无论是以短视频、长视频、图片还是帖子的形式展示内容,都是通过激发用户的阅读/观看兴趣,从兴趣产生到购买的过程。
上架电商指的是像JD.COM、淘宝这样的交易平台,可以看作是传统线下店铺的线上版。虽然会有一些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但还是以商品为主。用户带着购物需求来到平台,选择产品。是人找货的逻辑。
虽然最后都是卖货的,但是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
三、内容电商和货架电商的区别1.用户有不同的购物欲望:强购物欲望vs弱购物欲望。
在货架电商平台上,用户进来交易。往往有了明确的目的,就知道买哪个品类,什么价位了。即使你不知道你到底想买什么,下意识地,你走进这个交易大厅是为了购物。比如夏天到了,没有衣服穿,就会打开淘宝,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裙子。
在内容电商平台上,用户并不是带着强烈的购物欲望进来的,而是闲着没事干,具有娱乐性。看攻略,看评价,看博主的衣服,逛来逛去,却不知不觉下单了。
以日常生活为例:当地商场一开门就打折,人们蜂拥而至。这是目的性很强的购物;周末和闺蜜约去看展览,买了和展览有关的明信片。这是弱目的购物。
但是,购物目的性弱不代表交易差。购物欲望的强弱与最终的交易结果没有必然联系。就好像我们出去散步,带了很多东西回家,走之前什么都没想。
2.用户在做出购物决策时关心的不同点:多快、多好、多省,还是追求附加值。
传统货架电商追求的是:多、快、好、少,性价比不高的话很难成交。所以我们在淘宝搜东西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比价,看了评价才会下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结构在升级变化,很多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减弱了。正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描述的,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会去寻求更高层次的东西,比如性感、优越感、社会认同、地位象征等等。
这种超越性价比的追求,在内容电商平台尤为明显。在内容电商场景下,用户更容易为自己的感受买单,更容易赶上潮流,更容易获得社交地位。
比如想买一支口红,打开淘宝,要看口红有多滋润,会不会沾杯,价格是否合适。也要看买家秀,看真实用户的嘴长什么样。
另一个场景,我下班打开小红书,看到一个博主的推文:找到妮妮口红朱锁的色号了!
最近正好在追《最后的浪漫》,瞬间被吸引了。我立刻点击了详情。博主的各种美图完全占据了他们的内心,没有其他同类产品的干扰,完全沉浸其中。我的代入感很强。潜意识里觉得有了这支口红,我就可以和妮妮一样美了。再看看价格,可以接受,再下单。
整个过程很连贯,我就不仔细研究这个口红值不值这个钱了,性价比高不高。这个时候我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3.用户的不同需求层次:实际需求与潜在需求。
在传统电商平台,我们基本都是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买你缺的”[S2/],显然有这个必要。不同季节买衣服,天热买风扇,出门买旅行装备等等。在内容电商平台上,我们经常会购买一些新的品类和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例如:前几天我在画Tik Tok时,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其实你可以随意做出各种造型,还能稳稳地站在头上。于是我就冲动的去购物了,也没想好买了什么,用在什么场合。说之前就买了。
而这个东西,我基本不太可能在传统电商平台上平白无故买。毕竟我连它的名字都不知道。哪怕是淘宝爆款,只是推送到我的首页,我也只会认为和我无关。我买它干什么?
这就是内容电商平台的独特魅力。我们总是乱花钱,买一堆我们不需要的东西。
在内容电商平台上,不再是你需要买什么,而是你需要买什么。乔布斯有一句名言:“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会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讲的是同一个道理,潜在需求被激发。
4.用户有不同的购物效率:缓慢曲折VS直接快速。
根据AISAS用户决策分析模型,用户决策的全过程是:吸引注意力——产生兴趣——主动搜索——购买行动——分享传播。
很多人应该都经历过“主动搜索”的困扰。
比如你想买一条裤子,结果网上同类款式太多,价格千差万别。评论区有好评也有差评。经过一整夜的精心挑选,我没有找到合适的。终于看到了一个喜欢的。看到评论区有差评,就说质量极差,等等等等。
普通用户在淘宝购物:
现在有一种感觉,在淘宝买东西很难。现在真的是信息爆炸时代。选择太多,真真假假,很难判断。如果有靠谱的朋友可以推荐,我基本上可以每秒下单。去小红书找攻略也是一个道理。博主们给我们筛选了一下。
下图是小红书从种草到购物的过程。显然,整个购物过程会更有效率。博主通过内容呈现更全面的呈现了自己的产品,基于对其的信任,降低了决策的难度。
经过这样的比较,就更清楚为什么淘宝要有一个里面逛了。
电商平台进入下半场,传统货架电商发展到瓶颈期,必须升级为内容电商。如果购物能发展好,用户真的很有可能把原本花在小红书、Tik Tok、Aauto上的时间转移得更快,直接在淘宝完成从种草到下单的闭环。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事情空。
但做内容和社交并不是阿里最擅长的,也没有这样的基因。怎么做才能逛得更好?[/s2/]下篇继续分析。
一些参考资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本文由@ Gro小姐原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