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和马孜谈了下一步的计划,其中一些涉及到微信,你可以参考一下。
先说背景。我朋友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一个单位,主要负责单位的网上运行。这支部队的主要职能是职业技能培训,如厨师、护士、水管工、汽修等。以后微信业务或者网络名人里的主播可能也会要求持证上岗。
考职业技能证书是刚需吗?未来可能是,但绝对不是现在。
那么这个单位如何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呢?这种空洞的东西,单位大概是不会考虑的。朋友做线上运营主要是为了宣传,这是单位唯一认可和认可的:需要宣传。
在政府的背后,信任的背书无疑是强大的,可信的媒体自然拥有一定的资源,所以如何拥有持续可观的盈利能力是单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马孜给出了这样一个方案:单位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线下流量,职业技能培训检测中心属于单位管理,检测的学员源源不断。我们用微信承接这个流量,做二次转化。
这是总的思路。与微信和流量连接,连接后再做营销转化。
单位解决了交通这个大问题。只要测试出最好的方式,流量就能稳定增长,99%的个人或公司都没有稳定的流量来源。这个时候做微信营销太难了。流量问题解决不了,收入的增量就无法保证。即使你的转化率和复购率达到100%,你仍然无法突破天花板。
做流量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花钱买,花钱也是个技术活。在不同平台以不同方式做ROI测试,购买潜在客户,引流到微信私域成交。买流量的关键在于转化率,转化率的关键在于投放内容的匹配度,根据产品的特点做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比如百度SEM就是用来投放流量的。以驾校为例:什么样的人需要学车:年满18周岁的学员,办公室白领,交通行业从业者(有志于从事货运/客运)。学生在乎性价比(价格),办公室白领在乎服务,交通行业从业者在乎时间(尽快拿证)。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做不同的登陆页面,匹配不同的关键词来展示。这样在保证曝光不变的前提下,点击率最大化,精准展示有针对性的营销文案,提高客户信息线索。
其他平台的逻辑是一样的,只是具体操作方式和平台规则不一样,需要深入了解和测试。
回到上面那个用微信收流量的话题。
很多人觉得有了线下流量,直接加微信好友就行了,还需要做什么。如果事情这么简单,也许马孜就不会头疼了。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参加考试的同学要加微信好友?
职业技能考试的注意事项和考前通知会通过微信传到电子文档,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咨询。
这似乎是学生加它的一个很好的理由,但在用户心目中的价值取向较低。至少你这样说了之后,学生只会认为这是公司的客服或者普通员工,这将成为后续二次转型的最大障碍。
很多培训机构让公司各个岗位的人自己创造个人IP。什么专家,大牛,高管,联合创始人也是基于用户的心智定位,但是没有抓住本质,只是学了个形式,真正的核心其实培训机构也不清楚。
IP必须和你的价值匹配,否则房子塌下来是迟早的事
正如:德行配不上职位,就会受到惩罚。
不同的职业,造就不同的人,从而融入相似的群体,更符合社会需求。
厨师、执业护士、营养师等。都需要打造一个职称最高的专业人员,高维打低维,一打一精准。让注册会计师教一个初级会计,无论从专业上还是从经验上,都可以称之为“老师”。这其实是一个解决社会价值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这类人的创作和专业内容的输出,专业信息才能在这个圈子里流通。信息流通了,创新就出现了,行业的天花板就突破了,这个职业就有了职业平等的基础。
而如何才能建设好这个“老师”?马孜也不是万能的。一个人是不可能掌握各种行业,然后做专业输出的。这又是一个难题。
如果你自己做不到,那就找一个能做到的。全市所有的状元都有记录。找这些人合作是双赢的事情。当然,肯定会有人拒绝,不过没关系。这个人拒绝,下一个就不一定了。
为了缓解账号资源和管理问题,先用一个职业的IP开始运行,当整个SOP运行完之后,再复制到其他职业的IP上,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整个运营成本。虽然其他职业的资源暂时无法撼动,但只要一个职业的SOP贯穿始终,其他职业就会跟进。
以上基本解决了流量问题,为后续转型沉淀了动力。
很多人看完可能会想,这跟微信营销有什么关系?
我只能说:“战场的胜败往往不在战场上,而在战场之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