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会把健康放在第一位。2019年,国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文件,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原来单一的治疗模式向“预防-治疗-维持”模式转变,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福祉。
“预防”是疾病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如果每个人都能提前做好健康管理,在生活中及时预防,那么我相信中国的患者数量会大大减少,去医院排队挂号的人也会少很多。
如今全球营养健康问题面临巨大挑战,慢性病死亡率占71%,因此对“食药同源”行业也有很大需求。营养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公民的首要需求。一般来说,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饱腹感是首要任务。当人均GDP在1000-10000美元之间时,会从吃饱走向吃饭安全;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食物营养和健康成为首要需求。
此外,国家关于健康中国2030的意见,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等。都为“食药同源”行业提供了机会。此外,食疗自古以来就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
药食同源的食物是什么?
药物和食物都来自大自然。
只能用来治病的叫药,只能用来食疗的叫饮食。
很多食物都是药品,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食物同源是指中医和食物起源于同一时间。
中国古代医学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提出了“未病先防,未病先防”的概念。
将中医的“四性”“五味”理论应用于食物,认为每一种食物都有四性五味。
中国人以五为重。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东西南北和中央“商”之称的概念。到了周,五方已经和五色结合了。这是中国人对天地万物最早的朴素认知。
所谓“民以食为天”,作用于饮食,通过与脏腑对应的食物或药材,达到保健甚至治疗的目的。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黄帝内经提出“五色为五脏之命,青为肝,红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将五色的功能属性与五行、五脏结合起来。不同颜色的药和食物也对相应的脏腑起到疗养作用。
纵观我国药食同源理论的演进历史,可以发现,从食物到药物,再分化为药食两用品,从汤药、醪糟、五谷五菜到药食同源品种,从本草到食疗本草,从缓解饥饿到保健治病,人们对“食药药食同源”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丰富、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和食品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生活和饮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食疗有了新的发展,著作中出现了许多专业工具书,如食疗书籍、保健食品书籍、字典等。与此同时,大量的科普书籍相继出版。中医的食疗和进补也开始进入专业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目前已有不少中医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医院合作开展食疗临床工作,开发特色药膳。一些中医医院设立了食疗营养科或食疗门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发的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但是也有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行业规模小。安国“药食同源”食品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产值低,缺乏龙头企业。2020年,“药食同源”食品企业总产值约6.8亿元。
二是品牌影响力不足。制造企业主要依靠OEM和贴牌生产,自主R&D不足,产品知名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
三、营销渠道不畅。大数据、“网络名人+主流媒体”等新型营销方式应用不够,电商规模小、水平不高,导致物流不畅、成本高。
第四,产业融合不足。以杨康旅游为例,安国5家3A旅游景区普遍缺乏“药食同源”的体验环节,“药食同源+中医杨康”和现代农业上下游亟待发力。
第五,同业竞争无序。由于缺乏产业引导,R&D在创新、市场培育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在“药食同源”企业中,创新乏力,价格战频发,同质化竞争时有发生。
针对目前药食同源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讨论三个观点:
1.R&D产品不限于卫健委公布的材料目录,传统上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我们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讨论新产品研发的时候,他们经常说这个材料目录里没有,不能用,那个标准里没有,不能用。其实要想发扬药食同源,就不要拘泥于材料目录,更不要被清单束缚。比如美国著名的口香糖品牌,因为添加了中药元素厚朴酚,起到了非常好的防龋作用。而中国的箭牌口香糖因为中国的法规还没有将其列入目录,所以没有加入。但有眼光的企业要先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因为榜单本身是发展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标准是领先于研究的,要善于用研究来推动榜单的补充。
2.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充分的现代科学证据。中药的疗效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但这并不否认中药的有效性。但如果真的要实现慢性病预防的应用和国际交流,就必须用现代药理方法证明其安全性,否则说服力不够。
3.将“食药同源”的食品工业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国家应明确“药食同源”食品的确切定义和相关标准。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传统食疗配方与现代食品技术相结合,以常见的食品形式为载体,生产出能有效预防、控制甚至治疗慢性疾病、调理亚健康状态的营养食品。
在中国,中草药与食品工业结合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的案例很多,比如凉茶。2012年,加多宝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力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成为全国罐装饮料市场第一。与此同时,王老吉、合正等品牌迅速崛起,共同创造了百亿凉茶市场。虽然近年来由于恶性竞争、官司纠纷等原因,行业整体有所下滑,但中药加食品的发展战略仍然有巨大的市场空。
源于1998年的老字号陈农夫。近年来,“病房变厨房,药疗变食疗”的概念受到大众追捧。食疗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食疗功能的饮食。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饪经验结合的产物,将“良药苦口”变为“良药苦口”。它“药食结合”,既以药为食,又赋予食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力;它不仅有营养价值,还能防病治病。
几十年来,大健康领域的可信度已经丧失,强调的是概念、模式和营销...没有人关注管理文化和性格...陈农夫店长桌的意义在于,让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亲身体验效果,看看一桌人的效果,一起验证技术的真实性,让产品自己“说话”,从而建立中医文化的公信力,重拾社会对大健康的信心,杜绝忽悠。
这种技术自信源于创始人陈先生17年的潜心研发和23年的口碑。
在我看来,食药同源这几年也在普及,但是力度远远不够。作为行业领军人物,陈正在不遗余力地坚持做这件事,并且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参观过程中,业内人士都对他赞不绝口,希望有机会达成合作。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新技术和展示手段,将药食同源的真实状态和生动案例逐步展现在患者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逐步建立公众对中医药的基本认知和不同程度的信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