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未来搜索引擎市场会走怎样的演变趋势?目前来看,内容生态搜索可能成为大势所趋。那么,随着Web3.0的到来,搜索引擎市场是否会迎来新的变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解释了搜索引擎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搜索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2022年2月8日,市场消息称,Tik Tok搜索与苹果Siri达成合作,iPhone用户可以通过Siri语音指令直接搜索Tik Tok的视频内容。据悉,这是Siri在全球范围内首次与短视频类App合作。
双方合作,没必要深究谁借了谁的光。可以肯定的是,借助苹果Siri在用户中发展起来的心智,抖音视频搜索会再次落后。
如果这充其量是视频搜索领域的一个小伎俩,如果和另一件事扯上关系就变得有趣了。
此前,2020年6月,临近高考,苹果和百度App都推出了新功能。苹果用户只需唤醒Siri,语音输入“高考真题”、“高考作文”等相关指令,即可通过百度App了解高考相关信息和服务。
在两次合作中,苹果稳坐钓鱼台,上演了一场“偏袒”的戏码。
说得好听点,在抖音视频搜索和百度搜索中,前者获得的资源更多。但放大来看,在内容生态搜索和通用搜索的竞争中,胜利的天平正在向前者倾斜。
以上结论,单从苹果的选择就可以推断出来,论证链条似乎有点单薄,但更多的线索节点已经指向了这个趋势。
一、通用搜索退潮长期以来,市场上有两种搜索引擎,即通用搜索和垂直搜索。第一类的代表主要是百度、谷歌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垂直搜索比较小众,主要针对某个行业的专业搜索引擎,是通用搜索引擎的细分和延伸。
一般来说,与一般搜索不同,垂直搜索引擎的数据大多来自于自己的平台,当某个平台上的信息达到足够量的时候自然就产生了,比如淘宝。
两种搜索引擎经常会有摩擦。举个简单的例子,2008年,淘宝屏蔽了百度搜索引擎的爬虫。本质上,百度和淘宝都是搜索模式下的竞价巨头,双方是为了确保广告业务的“官盐”垄断而战。
当时,许多分析师认为,高度专业化的垂直搜索供应商将对通用搜索平台构成重大的潜在威胁。但由于国内垂直搜索引擎地位参差不齐,加上百度在流量上的优势,通用搜索在一段时间内仍是市场主流。
变化在2012年悄然发生。
“一方面,搜索流量的变现率和转化率太低;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大部分流量来自app时,百度未来最多只是app中的一个。搜索的价值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崩溃。”
2012年12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北京经贸总监马晓芳发微博称,时任谷歌中国全球副总裁的JohnLiu认为传统搜索已死。
作为搜索用户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喊出“搜索已死”的口号有些耸人听闻,但谷歌高管认为传统搜索已死,事情变得严重。
显然,这种思潮的诞生与手机App的兴起密不可分。
原因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超级app的异军突起,抢走了原有搜索引擎的工作,逐渐占领了用户的心智——用户已经知道在什么样的app上做什么,然后就用不上搜索引擎了。
《连线》杂志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在广为流传的文章《Web已死,互联网永存》中提到:
过去几年,数字领域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从开放的互联网向半封闭的网络平台过渡。这些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但并不通过浏览器展示。他们的崛起主要是由iPhone等移动计算模式推动的。他们不受HTML语言规则的约束,Google也无法抓取他们的数据。
意识到这种现象,一般搜索引擎都想挽回局面。以百度为例,它希望通过自建数据——轻应用来对抗这种趋势,直达号、中间页、百家号都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从结果来看,百度的策略并不是很成功。2019年1月22日晚,一篇名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突然刷屏,引发众多用户共鸣。
文章说,“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已经死了。Baidu.com不再是你寻找中文互联网内容的地方,而是百度自己的站点搜索;它引你去的不是中国互联网上的优质精神食粮,而是囤积在自己家里的腐臭变质的内容。”
究其原因,百度自建数据的行为,在用户心中,反而成了平台的自疗,是不正当竞争的表现。
对于日渐失意的“百度”来说,互联互通之下或许会诞生机会。
2021年10月18日,据彭博报道,为了打破互联网巨头之间的“高墙花园”,中国监管机构考虑要求腾讯和字节跳动等网络媒体公司向百度等搜索引擎开放其内容。
互联能否成为百度的神药暂时不得而知,但如今,内容生态搜索的步伐几乎势不可挡。
二、内容生态搜索起势没有一个概念是和空一起诞生的,内容生态搜索也是如此。类似于垂直搜索引擎,内容生态搜索的数据大多来自平台和自身生态。
参考极光发布的内容生态搜索趋势研究报告,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新闻资讯平台、长视频平台都是基于内容的平台。
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则生产内容,形成独特的内容生态,基于此的搜索就是内容生态搜索。
据此,今日头条、Tik Tok、Aauto Quicker、小红书都是基于内容的平台,甚至微信、淘宝、支付宝等等。内容是平台生存的基础,平台上所有的搜索都是内容生态搜索。
因为和垂直搜索的关系,在布局生态上很难确定搜索的先行者,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找到上述玩家的蛛丝马迹。
上面提到的视频搜索就是一个例子。如今已经成为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标配。
首先,2021年2月17日,Tik Tok首部年度搜索短片发布。字节跳动CEO张南透露,抖音视频搜索月活用户超5.5亿,日均视频搜索量已达4亿。Tik Tok将增加对视频搜索的投资。
几个月后,Aauto更快地加入了战场。2021年9月27日,Aauto quickless发布了首个Aauto quickless搜索品牌TVC,并宣布截至8月,Aauto quickless日均搜索量突破3亿。
本质上,视频搜索还是内容生态搜索的范畴,只是内容生产的视频化带来了搜索结果的视频化。
更难忽视的玩家是支付宝和微信。此前,2019年12月11日,微信宣布微信搜索正式升级为“微信搜索”。
微信搜索的搜索结果包括微信官方账号、小程序、游戏等。内容来自微信和知乎、豆瓣等平台。据微信称,用户可以使用升级后的微信搜索更多信息和服务。
两年后的2022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公开课讲师周伟介绍,目前MAU已经达到7亿。
横向来看,这个数值高于百度App 2021年9月公布的月订阅6.07亿,以及Tik Tok 2021年初公布的视频搜索月订阅超5.5亿。
此外,2020年5月,支付宝还宣布,搜索业务重新整合后,首次成为独立事业部,原淘宝搜索产品总监袁怀斌调任支付宝,担任支付宝搜索业务“一号位”。
支付宝搜索虽然与微信搜索相比很少“露脸”,但拥有庞大的公共领域流量池,实力不容小觑。
诚然,大部分的改变都是“温水煮青蛙”。青蛙真正感受到威胁的时候,是没有能力跳出铁锅的。
极光调查数据显示,独立搜索平台优势依然存在,71.5%使用率排名第一;但是,搜索行为显然会迁移到其他平台。以短视频平台为例,68.7%的用户会通过它进行搜索,成为使用频率第二高的搜索平台。
此外,77.4%的用户搜索行为会发生在基于内容的平台上。90.5%的用户在社交、短视频、长视频、电商购物、新闻资讯等平台。
对比广发证券发布的《互联网搜索行业专题研究:全维搜索流量格局与商业化空,现阶段,虽然万能搜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现在搜索行为明显向内容生态平台迁移。
数据显示,即时通讯、视频(含短视频)和网络购物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97.3%、93.4%和80.3%,对应的搜索使用率分别为62.0%、46.7%和59.0%。
更何况这种用户心态的变化已经传导到了广告营销的层面。
根据CTR央视市场研究发布的《2022年搜索营销预算趋势报告》,调查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有36.3%的广告主会增加在内容生态搜索广告上的预算,广告主认可内容生态搜索广告是一种新的流量/形式。
对于以广告为主要卖点的搜索引擎来说,这种趋势并不乐观。
三、Web3.0或成为新变量这些都反映出搜索引擎的发展重心将从一般搜索转向生态搜索。
乐观地说,对于一般的搜索引擎来说,困难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现在,不可控,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变量出现了。
2021年3月,被誉为“超宇宙第一股”的Roblox在纽交所上市。此后,“元宇宙”概念成为科技公司的风向标,多家互联网科技巨头宣布进军元宇宙,2021年将成为元宇宙元年。
超宇宙作为一个新概念,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某种程度上可以定义为“更沉浸式的数字体验”。
同时,相对于元宇宙这个不可触及的新概念,作为元宇宙的第一步,可逐级追溯的Web3.0概念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什么是Web3.0?这个概念需要追溯到Web1.0和Web2.0。
Web1.0是简单的内容获取和查询。当时用户主要是接收信息。在此期间,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通过广告货币化成为现象级产品。
与Web1.0相比,在Web2.0时代,用户参与互联网的程度大大提高,一般表现为用户参与互联网和相关内容制造,如各种短视频平台和社区。
至于Web3.0,它的概念其实经历了几次修改。今天的Web3.0是区块链技术问世后的Web3.0。
也就是说,基于区块链技术,在Web3.0世界中,用户数据隐私将通过加密算法和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得到充分保护,内容和应用将由用户创建和主导(理想情况下)。
事情突然变得有趣起来。如果说以百度为代表的通用搜索引擎是Web1.0模式下的典型产品,微信搜索、抖音视频搜索等内容搜索是Web2.0模式下的典型产品。
那么,在Web3.0模式下,这种迭代会加剧吗?
此前,在Web2.0模式下,以互联网巨头为核心,形成了很多生态圈,核心互联网公司对数据、价值、网络效应都有垄断,生态之间有很强的落差。
因为数据是孤立的,大量的市场红利被平台瓜分,而不是内容生产者或者服务提供者。以搜索引擎为例。在中心化模式下,用户、平台、广告主之间,三者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资源偏向搜索引擎的平台方。
但是,如果在Web3.0模式下使用区块链协议,用户的数据将具有高度的可确认性。
在这个前提下,现有的搜索引擎巨头将不再拥有我们的数据。会被Web3.0颠覆吗?
答案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未来总是充满惊心动魄的冒险,所有不可知的未来终将到来。
参考数据
本文由@科技新知原创发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