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它有许多固有的优势,但即使它已经连续七年成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也并不意味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将达到最高阶段,它仍然需要“后天”。
2011年,墨尔本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它已经坐在这个位置上七年了,打破了以前的模式温哥华创造了连续六次获得冠军的记录。
英国经济学家情报局(EIU)为此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标准。宜居城市不仅要让居民快乐,还要有肉眼可见的硬实力。例如,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居民的医疗保障、文化与环境、教育和城市基础设施。
用这些天平测量后,墨尔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七年。作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具有成为“宜居城市”的内在优势。气候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大优势。南太平洋的暖流带来了温和的气候条件,为宜居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始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运动将移民文化植入了城市的发展轨道,文化融合已成为一种传统。由于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墨尔受到的恐怖主义威胁比其他城市小得多。经济学人智库认为,即使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也比最大的城市更安全悉尼较好的
但即使有这些固有的优势,击败竞争对手并获得“最宜居”称号也并非易事。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后天质量”可以更好地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合格。
令人惊讶的是,墨尔似乎做得很好。在打造“宜居”城市的理念上,也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理念,甚至将“宜居”荣誉发展为城市的卖点,以吸引更多的新商家来促进贸易往来。
邮政编码“3000”计划
20世纪80年代,墨尔的市中心将在夜间空无一人。上班族已经回到了他们在郊区的家中,只留下空无一人的街道和空置的办公楼。当时,墨尔市中心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办公楼,但涠洲经济不景气,企业对写字楼的需求远远低于市场供应。
为了城市发展,墨尔的市政府于1992年开始了一项激励性的城市振兴战略——邮政编码为“3000”。其内容是将许多旧办公楼改造成公寓。一方面,它是为了适应墨尔本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并为城市聚集更多人气,使其成为一个24小时的城市。
2000年前后,市中心CBD的住宅建筑数量开始迅速增加,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地标性住宅建筑出现在城市中,包括2006年建造的南半球最高的住宅尤里卡大厦。
公寓数量的增加不仅带来了人气,还发展了围绕人们的服装、食品、住房、交通和娱乐的消费产业。最明显的是该市酒吧、咖啡馆和餐馆的数量急剧增加,这里不再只是办公室工作人员赚钱的地方。
本地人墨尔本人阿曼达·卡普斯(Amandacaps)发表了一篇有趣的评论。
“1960年,墨尔只有两台浓缩咖啡机。在我的童年,墨尔没有很多咖啡馆。但现在你看,咖啡馆无处不在,咖啡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这种变化发生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这不仅要归功于政府的发展战略,也要归功于把咖啡文化带到人们心中的意大利移民。"
就数字而言,这一战略也相当成功。根据维多利亚规划局战略执行主任Rachel·Dapiran介绍说,1991年,墨尔本CBD的常住人口只有3592人,但到201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37325人,25年来增长了近十倍。
许多摩天大楼是在过去三四年里建成的。Dapiran认为,这些综合的工作、生活、娱乐等综合性区域,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传统仍在延续,政府部门的目标也在微调。“对于墨尔本来说,我们需要在市中心建设更多的办公楼和商业空间。雅顿等新商业区将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并在蓬勃发展的知识产业中提供就业机会,”Dapiran告诉interfacenews
主导产业与国家福利
改变的不仅仅是CBD。这座城市的聪明之处在于它知道如何集中有限的资源。毗邻的皇家嘉宝育本公园和位于嘉宝育本北部三公里中央商务区的Parkville就是另一个例子。
这里的墨尔本生物医学区有16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许多“第一”——墨尔本的第一家综合医院、第一家儿科、妇科、眼耳鼻喉医院和墨尔本的第一所大学都是在这一地区创办的。它还有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医学研究机构沃尔特和伊丽莎白·霍尔医学研究所,以及莫纳什大学紧随其后的是该校的一个分校(前身为维多利亚药学学院),其药学专业在2017年QS排行榜上排名世界第二哈佛之后。
不要低估制度的强度。频繁的合作正从中受益。研究机构、大学和医院形成了“伙伴关系”发展。在这一地区,病例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医学生比其他高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患者的健康保障也得到了改善。
生态系统的价值已经显现。利用这种情况,政府在该地区启动了一项集中发展计划,成立了墨尔本biomedical精密公司(BMP),并引进了许多企业,如澳大利亚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CSL。生物医药已成为墨尔本的龙头产业。
这对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医疗保障往往是他们安全感的底线。由于头工业的发展,有许多有益于普通居民的研究成果,包括人工妊娠技术和宫颈癌疫苗的普及。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发布了一组数据。全世界有4850万对夫妇试图怀孕五年,但仍然失败。不孕症可能成为100年来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疾病。根据数据,澳大利亚每六对夫妇中就有一对患有不孕症。
莫纳什试管婴儿位于墨尔本,197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试管胚胎。从那时起,该机构专门从事不孕症研究。人工受孕和体外受精技术随后在澳大利亚普及。政府还增加了补贴。使用这种技术的夫妇在通过公共医疗保险后只需自己支付约5500。
一度流行的宫颈癌HPV疫苗它也起源于澳大利亚。第一种HPV疫苗GADASIL成功地在墨尔本和香港和美国广泛使用。事实上,在疫苗研发后不久(2006年),澳大利亚从2007年开始启动了一项全国疫苗接种计划——澳大利亚中学的所有八年级学生(12-13岁的男孩或女孩)都可以免费接种疫苗。今年年初,新推出的九价疫苗Gardasil9取代了之前的四价疫苗Gardasil4,并开始普及。
从巨额财政拨款来看,该市的生物医药是首选。澳大利亚生物医学研究资金的40%投资于维多利亚州,维多利亚州主要由墨尔本的MBP和莫纳什大学分配。因此,墨尔政府修建了一条新的地铁线路,方便人们前往公园就医。
规划局战略执行主任Dapiran,评论:“研究机构、公立医院和大学紧密相连,产生了集群效应,这不仅创造了广泛合作和交流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创新技术的发展,而且有效地拓展了市场空间,自然也吸引了高素质的人才墨尔本。"
科学家
人们的幸福往往取决于周围的人。如果邻居的质量很高,你的生活体验也不会差很多。聚集的研究机构为墨尔本带来了全球高端人才,墨尔本是这座城市的财富。关键是,不管肤色和文化背景如何,这些外国团体想要做的事情都很容易得到支持。纽约市知道,每个人都会从研究项目的成果或初创企业的资金中受益。
1994宝宝本科技大学RMIT(大学)开始了一场特别讨论——在学校设立中医系。来自中国的薛长利被推到前台。他毕业于广州大学中医药学院,他是当时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医学背景的教授之一。他被任命为该部门的负责人,并在澳大利亚传播中医学科20多年。
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薛长利认为是时任校长戴维·比兰教授的勇气给了他这个机会。以科学和工程闻名的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RMIT)刚刚发展了生物医学学科,起步比墨尔所在的其他高校慢。拓展新领域非常重要。“大卫是一位非常有前瞻性的学者。他相信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中医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0世纪90年代,墨尔没有一所公立学校开设相关专业,但人们对中医药的兴趣正在上升。此外,尽管政府每年将26%的税收用于医疗保健,但老龄化和慢性病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健康问题。在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初,辅助医学被定义,中医成为其中之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薛长利组织了一个翻译教材的团队,并邀请科学家组建了一个科研团队。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之后,资源慢慢来到了门口。当时的中澳商会会长向RMIT捐赠了一笔款项。在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的帮助下,薛长利邀请了来自全球传统医药界的900名行业专家举办了一场研讨会。“那次会议非常有助于我们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因此我们积累了1.2万人的数据库。”
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薛长利认为这座城市提供的氛围非常重要。“如果你想在学术上取得成功,你必须选择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即使在巨大的压力下,机会也会随之而来。”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在墨尔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还成立了一个澳中科学家创业协会,聚集了许多像宋丹子和王宇飞这样的年轻科学家。
“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比如宋丹子在莫纳什大学做艾滋病疫苗博士后研究。去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来培训远程医疗。墨尔本学院读博士学位,然后创业。这个协会是一群希望对创新和创业有想法的人的聚会。“王宇飞发现,墨尔本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在不同的创业氛围中优势互补,为中国人才在这里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创业热情和投资额远高于澳大利亚,但墨尔也有自己的特点。就注册公司而言,个人只需提交合理的证书即可在这里申请执照或注册企业,而在中国,他们需要一级批准,尤其是投资基金。“如果我们把这里的高科技优势与国内热钱结合起来,那就好了。”王宇飞叹了口气。
无论如何,科学家总能得到优待。政府部门还专门培训“首席科学家”来指导城市发展,这更具象征意义。
有药理学背景的阿曼达·Capels两年前成为墨尔本的“首席科学家”。从那时起,她开始思考她能为城市发展带来什么附加值。
“这个职位在澳大利亚的其他城市也存在,但更像是一个荣誉角色。墨尔则不同。它的智力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Capels现在的主要工作不仅是与教育部打交道,寻找提高学生学习stem的积极性的方法,而且还与交通和车辆管理部门合作,为该市的新地铁线路提供智库支持。“我们将与招标公司和大学工程学院建立联系,他们将合作制定一系列方案,使政府更明智地建设公共交通系统。”
保存咖啡的麻烦
因此,获得冠军的墨尔本似乎有两支画笔。市长罗伯特·道尔在第二次赢得“最宜居城市”称号后说:“这项世界纪录是墨尔所有人都应该感到自豪的成就。”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个头衔感到兴奋。宜居性和发展之间的平衡往往难以把握,有时相互制约。
一些更现实、更深刻的挑战困扰着这座城市。今年3月,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份城市发展报告。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合伙人萨克斯(Sachs)认为,墨尔有这样一个尴尬:离市区越远,机会就越少。资源配置的倾向加大了内外部城市之间的差距。远郊在就业、医疗、教育和交通服务方面尤其不足。
人口增长使这个问题更加困难。澳大利亚《时代报》对墨尔的宜居性进行了读者调查,一位读者回答说:“十年前,我可以把车停在车站旁边,火车上总是有座位的。五年前,我在车站旁边一个未铺砌的区域找停车位。两年前,我不得不在车站周围的街道上停车。现在,连街道都满了。我必须在最近的车站停车,步行一站到火车站离子。"
根据人口增长率,30年后,墨尔本的城市规模将接近目前的伦敦和纽约。该市的CBD也将扩展到墨尔本北部、footscray和渔民弯道。随着读者的反馈,人们将花更多的时间在交通上。
这也是规划部门坚持“大规模建设”的原因。“我们现在的市中心火车站,霍奇电网,建于1837年,多年来一直提供非常好的服务。然而,这样一个0.6*0.8公里的区域已经不足以服务于一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的中心区域——我们需要扩大它。”Rachel·Dapiran对接口新闻发表了评论。
即使取得了连续七年的成就,也不意味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达到了最高阶段。墨尔政府去年提出了“2017-2050战略”,这或许可以解释该市的定位。
“我们需要明智地规划和投资,以适应人口更加多样化和老龄化的特点,打破城市扩张和拥挤之间的矛盾,解决住房负担能力问题,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社会和经济机会,”报告说plan说,人们定义城市,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城市需要进化的事实。这才刚刚开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