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是什么梗(“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19年1月28日,在法国外交部会议厅,巴黎和平会议在其31岁生日的前一天,就中国山东问题举行了特别讨论顾维钧代表中国政府。

80年后,这部反映巴黎和平会议的电影《我的1919》,陈道明完美诠释了顾维钧生命中最高的光景。摘录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

顾维钧:日本在世界面前偷走了整个山东省和3600万山东人,你应该感到愤怒吗?4万中国人应该生气吗?这是日本的盗窃案吗?这是无耻的吗?是不是非常无耻?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是中国的圣人孔子孟子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孔子和孔子就像西方的耶稣。山东属于中国。在经济、战略和宗教文化方面,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它一样耶路撒冷

(掌声)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

(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中国观点的最杰出的论述将于今晚在巴黎全场讨论。)

如果上述说法具有金属质感,那么“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闪耀着钻石般的光彩。在权力高于正义的时代,作为一个弱国,中国说“不”并不容易!幸运的是,顾维钧说的话,铿锵有力,细腻。例如,西方的肉食者会唤醒西方的肉食者,但没有理由与西方的肉食者分享。

陈道明饰演的顾维钧

毫无疑问,作为外交辞令的“耶路撒冷隐喻”是最高的,作为历史先行者,它也可能令人震惊。金句挂在顾维钧的名下,这似乎合乎逻辑。有历史感的人甚至会在陈道明的心中有一种满足感读白色与顾维钧的请求划等号。

然而,即使一百年过去了,1919年1月28日,在法国外交部的会议大厅里,“耶路撒冷的隐喻”是否真的产生了共鸣,仍然值得思考?你不妨回到历史场景。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召开。中国人民对此寄予厚望,希望中国能够扫除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受欺凌的历史,收复战前被德国占领的山东。然而,在巴黎和平会议期间,即1919年1月27日,日本代表提议无条件接管德国胶州湾租赁土地胶济铁路以及山东的所有其他权利,完全无视中国也是一个胜利的国家这一事实。面对日本的挑衅,与会的中国外交官不得不进行反击。经过一夜的准备,1919年1月28日,五名中国代表中最年轻、年龄最小的顾维钧代表中国政府发言。顾维钧的讲话思路清晰,措辞得体,事实可靠。在法理上,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无理要求,不仅维护了国家权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

作为文本,顾维钧的演讲堪称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经典篇章。《顾维钧外交演讲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包括了这篇演讲。这本书中的演讲稿是顾维钧捐赠给他的母校的哥伦比亚大学属于《顾维钧文件》在25篇入选的文章中,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本一起发表,这是顾维钧演讲最权威、最可靠的记录。《巴黎和会上的发言》这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它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完整地记录了顾维钧讲话的每一个字。

不幸的是,当我逐字读这篇演讲时,我没有找到“耶路撒冷”这个词或类似的比喻。实际文本和电影台词之间最相关的段落表达如下:

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孔孟的发源地。对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片圣地。所有中国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山东省,它一直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耶路撒冷

不难看出,写实表达和艺术创作之间有很大区别。从风格上看,顾维钧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的讲话有条不紊、克制克制,注重陈述事实和法理,没有发现基于强烈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第二个区别是,顾维钧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的讲话是用英语而不是中文。

进一步访问13卷《顾维钧回忆录》(中华书局2013年版),最近出版《顾维钧家族》(新兴出版社2018年版),与巴黎和平会议有关的章节中没有“耶路撒冷隐喻”。

因此,可以负责任地说,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并对列强说了“不”,但他说“不”的方式不像陈道明那样——他没有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那么,耶路撒冷的隐喻从何而来?

《顾维钧回忆录》

《财经》2013年,该杂志发表了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启华的一篇文章《论顾氏演说》,唐启华在文章中推测,当时的报纸可能夸大了“耶路撒冷的隐喻”。受顾维钧演讲中“圣地”的启发,它得出“中国的孔子就像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费加罗报》也引用了这句名言。

有趣的是,学者余世存和唐启华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曾经写道《弱国幸有顾维钧》一篇文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发表的文章)《大民小国:20世纪中国人的命运与抗争》),这篇文章是中国网络上传播最广的关于顾维钧在巴黎和平会议上讲话的手稿。余世存在文章中坚称“耶路撒冷的隐喻”来自顾维钧,并提到了这一点《费加罗报》参考。

顾维钧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的讲话中是否有“耶路撒冷的隐喻”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是当时报纸的夸张吗?用法语《费加罗报》对数据库的搜索发现,该报历史的标题或文本中没有“耶路撒冷隐喻”。《费加罗报》既然它是伪造的,“耶路撒冷的隐喻”是否可能来自其他报纸的报道?是中国报纸还是外国报纸?据推测,这是一次针状的海上搜索。

翻开巴黎和会新闻史的资料,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对于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巴黎和会,中国只派了一名专业记者亲临现场。他是《大公报》主要作者胡政之。在整个会议期间,胡政之向中国发回了18份报告,这些报告以“巴黎特别电报”或“巴黎特别通讯”专栏的名义发表《大公报》第二版。由于沟通不便,胡政之的报道通常要推迟两个月才能在报纸上发表。但即便如此,胡政之的报告仍然是对巴黎和平会议的密切观察。通读这些报道,尤其是1919年1月28日关于山东问题特别讨论的报道。没有“耶路撒冷的隐喻”。

有趣的是,1919年5月17日,《大公报》胡政之出版《外交人物之写真》一篇文章,发给出席巴黎和平会议的五位中国代表——外交部长陆徵祥和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英国公使石兆基、比利时公使魏晨、美国公使顾维钧一一作画。对于顾维钧来说,胡政之这样描述:人才调整是非常优秀和傲慢的。

年轻时的顾维钧

顾维钧为什么给胡政之留下了“傲慢和狭隘”的印象?首先,因为顾维钧年轻,她不可避免地充满活力。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历史背景。《顾维钧家族》根据这种解释,中国参加巴黎和平会议可以被描述为一场灾难。五名全权代表组成一个代表团,但组织者只允许两名代表进入。如何安排五分之二?因此,代表团内部的阴谋、派系争端、资历和其他戏剧竞相上演。1919年1月28日,当日方准备为挑衅进行辩护时,可敬的人民都从战争中解脱出来,领袖陆徵祥甚至因为生病而拒绝参加会议。这时,年轻一代顾维钧成了先锋。顾维钧的确研究过山东问题很长时间,精通国际法。但是,当一个人被外国列强鄙视,被国内同事鄙视时,他怎么能平静下来呢?因为愤怒和敏感而变得狭窄。

弱国有顾维钧是幸运的,弱国只有顾维钧。此外,弱国的悲哀之处在于,即使有顾维钧和他的论据和慷慨激昂的演讲,大多数西方姿态仍然是盲聋的。《我的1919》年,在顾维钧讲话后,劳合·乔治和威尔逊赞扬了克列孟梭,克列孟梭对“照顾日本就像猫捉老鼠”评价很高。无论大国领导人的赞扬是真是假,礼貌还是真诚,一组数据让人不忍直视:中国代表提出的归还山东的建议被巴黎和平会议否决,而当天的路透社18号新闻也没有提到中国;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包含山东问题裁决的协议,同一天路透社的10封电报中也没有提及中国。

这是巴黎和会期间中国舆论关注的程度。究竟是哪家报纸以非凡的热情发明了“耶路撒冷隐喻”,目前尚无定论。1999年上映《我的1919》这是迄今为止可以确定的来源。先前的消息来源必须咨询电影编剧。

停留《我的1919》在这本书中,被顾维钧驳斥为无言以对、极其尴尬的日本代表牧野伸显(明治维新英雄大久保利通之子)有充分的文献记载,但他确实受到了劳合·乔治握手的赞扬:“我非常钦佩日本的态度。”这是老虎和豹子对豺狼的欣赏。

历史的创伤被现实打开。它的残忍和冷漠令人心碎。《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是如此铿锵有力,但这只是电影中的台词。在一个世纪前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可以说“不”,这是弱国的唯一权利;弱国没有外交,这是中国面临的现实。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1. 聚龙帮
    聚龙帮
    发布于:2022-04-27 04:24:59 回复TA
    使魏晨、美国公使顾维钧一一作画。对于顾维钧来说,胡政之这样描述:人才调整是非常优秀和傲慢的。年轻时的顾维钧顾维钧为什么给胡政之留下了“傲慢和狭隘”的印象?首先,因为顾维钧年轻,她不可
  1. 饶舌大佬
    饶舌大佬
    发布于:2022-04-27 04:31:08 回复TA
    本中没有“耶路撒冷隐喻”。《费加罗报》既然它是伪造的,“耶路撒冷的隐喻”是否可能来自其他报纸的报道?是中国报纸还是外国报纸?据推测,这是一次针状的海上搜索。翻开巴黎和会新闻史的资
  1. 最初进化
    最初进化
    发布于:2022-04-27 19:23:49 回复TA
    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费加罗报》也引用了这句名言。有趣的是,学者余世存和唐启华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曾经写道《弱国幸有顾维钧》一篇文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发表的文章)《大民小国:20世纪中国人的命运与抗争》),这篇文章是
  1. 祝毅以芬
    祝毅以芬
    发布于:2022-04-27 18:06:43 回复TA
    真的啊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