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翻译的起源
耶路撒冷,它的英文名字“耶路撒冷”音译来自希伯来语,关于这个名字的确切起源还没有定论。据说“Jeru”是“城市”的意思,“Salem”是“和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和平之城”;耶路撒冷最初被称为耶布斯,迦南耶布斯人是七个民族之一,曾经住在这里。
它更可能从“耶路撒冷”音译为“耶路撒冷”。毕竟,“耶路撒冷”的组合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我们需要了解耶路撒冷作为“圣城”进入中央王朝的历史背景,可能会有更清晰的线索《圣经》被引入中国的历史;
《圣经》目前尚不确定何时会有中文翻译。有人认为,早在7世纪上半叶景教”进入唐朝以后,,《圣经》这将被带到中国,至少《新约》翻译成中文[1]。景教是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是一个独立于希腊东正教(东正教)的基督教教派,主张基督有上帝和人二元性与二元性”,因此,它被东正教视为异端。
内斯托里石碑理论
从那时起,出现了《圣经》中文译本,如1584年的《耶稣会》罗明坚属于《天主圣教实录》、1594利玛窦属于《天主实义》等等,尽管有《圣经》经文,但不正式《圣经》中文翻译。此外,即使有翻译,也必须符合当前的情况中国古代,它一定与现代白话有很大不同。
《天主圣教实录》-罗明坚
利玛窦
直到19世纪,新教开始广泛传播到中国和远东地区,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教《圣经》完整的中文翻译。最早的两个版本是约书亚·马什曼翻译(1768-1837)和小马(罗伯特·莫里森,1782-1834)翻译,俗称“双马翻译”。
约书亚·马什曼
两个版本都对白日升的版本进行了修订和发展,整个版本都进行了修订《圣经》翻译。他们还倡导建立基督教-新教-中国话语体系,如“亚伯拉罕”马利亚”、“摩西”、“保罗”所罗门”、“耶路撒冷”等等[2]。
罗伯特·莫里森
白日升1700年前的版本《约翰福音》把耶路撒冷翻译成“柔撒冷”。后来,马士曼在1811年出版了这本书《此嘉音由[口孖]嘞所著》把耶路撒冷翻译成“意义[口]线”。1813年,马礼逊出版《圣若翰传福音之书》它被翻译成《耶路撒冷》,后来由马士曼完成《若翰传福音之书》也被翻译成“耶路撒冷”[3]。
因此,二马对“耶路撒冷”的翻译应该更可靠。因为马士曼曾经把它翻译成“一口路”,后来改成了“耶路撒冷”。因为两个版本之间的相似性远远高于两个版本与白日升之间的相似性,所以一直有一种说法,马士曼的版本复制了马礼逊的版本。此外,马士曼曾被翻译为马礼逊首创的“一路林”和“耶路撒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然而,这两匹马的中文翻译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虽然他们没有见面,但他们都知道对方正在进行工作,并保持通信联系。因此,他们也有可能在翻译过程中相互学习。
参考:
[1]:谭树林,现代中国《圣经》翻译史上的“两马译本”;
[2]:赵晓阳、马士曼《圣经》中国翻译的文化意义;
[3]:赵晓阳,《二马圣经译本与白日升圣经译本的关系考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