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80后”海归吕根源。受访者提供的图片
图为“80后”海归吕根源。受访者提供的图片
中国新闻网新华社贵阳9月18日电“诗与距离”论80后海归的创业之路
作者周燕玲
海归和大数据叠加在“80后”吕根源身上。其效果是使瓶装液化气的“生冷”行业再次改变其“生活方式”。
家用瓶液化气一般来说,它装的是15kg,相当于爆炸时150kgTNT炸药的威力,足以炸毁一栋两层楼的建筑。因为他的家人一直从事瓶装液化气行业,吕根源知道这个行业的痛点。
如何防止瓶装液化气成为“炸弹”,是吕根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09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他去英国学习。在学习期间,他特别关注英国瓶装液化气的监管和安全配送。
图为贵阳市餐饮用户使用的瓶装液化气。周燕玲摄
作为家中的独子,原本计划出国发展的吕根源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贵阳。他计划利用所学知识建立一个数字监管和销售平台,以标准化他的瓶装液化气。
无独有偶,时任贵州省欧美学生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的吕根源向贵州省委主管部门统战部汇报时,他建议用瓶装液化气智能监管平台覆盖整个贵州,解决行业监管难点和痛点。
在吕根源看来,“80后”是敢于冒险的一代。既然他们选择回国发展,就应该敢于率先“吃螃蟹”。为此,吕根源前往北光等城市研究瓶装天然气行业。
2014年,贵州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凉爽的气候,开始瞄准大数据的“蓝海”。2015年,吕根源利用大数据与一群“贵州海归”联手成立了一家公司,致力于为混乱的瓶装液化气市场制造“紧箍咒”。
“有许多部门参与瓶装液化气的监管,但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好。”吕根源表示,公司希望利用大数据建立气瓶追溯系统,使气瓶实现“源头可查、目的地可追溯、责任追究”。
通过行业数据,整合瓶装液化气销售商店,引入第三方责任保险。。。创业之路比吕根源预想的要困难得多。不仅融资困难,而且他的公司的股东也在不断更换,“因为许多人认为瓶装液化气行业即将消失,没有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管道天然气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的用气逐渐告别了“抬罐上楼”的时代,瓶装液化气用户也在萎缩,集中在城市餐饮场所。虽然体积小,但使用量大。
吕根源相信瓶装液化气有一天可能会消失,但不是现在。目前规模和市场前景广阔,值得“深耕细作”。
从公司成立到项目的真正实施,吕根源花了四年时间。由于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公司全年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每个月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即“经常想放弃,但要提醒自己,既然你敢于‘吃螃蟹’,你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耐力。”
图为贵阳气瓶溯源管理信息平台周燕玲摄
2019年,吕根源开发的贵州气瓶安全监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通过在气瓶上粘贴电子标签,实施身份管理,可以实时监控气瓶从出厂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有效解决监管能力不足、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还有很多气瓶的隐患。
平台上线以来,共注册气瓶产权单位197家,气瓶充装单位183家,气瓶检验机构49家。已登记使用特种设备的气瓶451万多个,气瓶电子标签241万多个。
2020年,吕根源公司还开发了贵阳气瓶溯源管理信息平台,增加了视频监控和数据监控平台,实现了气瓶运输、储存、销售配送和终端使用的全过程溯源。同年,公司营业额达到5000万元,员工人数从最初的4人增加到近60人。
“回国发展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中国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吕根源表示,海归不仅要回国发展,还要在贵州这样经济快速增长的地方取得突破,实现心中的“诗意与距离”。
数据显示,留学生完成学业回国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16年到2019年,80%的中国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回国。在归国留学生中,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已成为一种趋势。
拥有多年创业经验的吕根源似乎认为,尽管许多海归学到了许多海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但他在回国创业时经常“适应”。因此,回国创业时,海归应该主动“扎根”和创新。
谈到未来的发展,吕根源坦言希望从整体上规范贵州瓶装液化气运输车辆,做好安全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完)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