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20世纪70年代的信吗?
“1978年左右,我在天马公社(后来分属昆冈公社)排队。最高兴的事是收到同学们的来信。”退休的周平现在觉得这很有趣。直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信件仍然是主要的沟通手段。
注意这封信的格式并把它寄出去松江如果你写“这个县”,邮资只有4美分。这样,邮资便宜,信件不会发出,接收时间也会大大缩短。寄往上海和其他省市的邮资是8美分。
当时,村庄和生产队的住户通常没有门牌号。但没关系,因为邮递员送信了供销合作社在生产团队的车间里。
“公社供销社基本在镇上开设,供销社下沈店在农村。”周平解释说,地址写得不完整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那么多年轻人喜欢在团队中写信。信封名称后,除“收据”外,通常还会加上“个人开启”和“亲爱的先生们”。
看到脸这样的字,又短又长,现在看起来很美。事实上,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电报按文字收费。太贵了。人们喜欢写信,除非是紧急和一般性的交流。
“我好久没见到你了。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一直想给你写信和谈话,但是……”。如果答案不好,你必须重写它。如果字迹太潦草,你必须再抄写一遍。
你给家人写的信通常不会太长。这句话通常是“这里一切都很好”。我给我的朋友们写信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日常生活、新闻、胡言乱语和情话。“一两页相对较小,通常是三四页。我最长的信是19页。”周平的记忆依然清晰。
寄信两三天后,寄信人期待着回信。我每天都忍不住去下沈店,但我喊道:“我去帮球队拿报纸。”
这位邮递员起名叫邮差,身穿绿色工作服,骑着绿色自行车在小巷里四处走动。乡间大多是土路,但邮递员技术娴熟。村里的孩子们也愿意跟在后面小跑。
这时,发送者变成了接收者。他一听到邮递员叮当作响的铃声,就忍不住等待。等待的心情就像在酿造葡萄酒。
有一种信是特别的。信封的寄件人写着“内部细节”。这种信有自己的“粉色”,这在对彼此有好感的年轻人中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有一种急于掩饰的感觉。
20世纪80年代松江站在附近长大的孩子们有一种印象,隆隆作响的火车上有一辆特殊的邮车,满载着一节车厢的信件,承载着强烈的思想,驶向远方。
为了纪念90后,学校门口的文具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彩色信封和文具。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收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没有机会发送它们。
现在,人们在旅行时选择给自己或朋友寄一张明信片,这是简洁而全面的,因为应该说的通常都是说的。
小松在固阳路的邮政储蓄所找到了邮局。人们大多寄一些文章或报纸和期刊。寄信似乎成了最熟悉最陌生的词。
你多久没有写信或收到信了?
文本编辑:王姝姝
图片:周平、王姝姝、信息地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