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以来,京津冀地区一直被雾霾锁城,这意味着,近一个月以来,天气预报中显示“晴朗”的日子屈指可数。
从“十二五”中期开始,我国就将治霾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纵观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再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政策的密集出台显示出我国对于“治霾”的决心和毅力。
但连日的重度雾霾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为何雾霾越治理越严重?
其实,并不是我国的雾霾治理没有成效,而是对于空气质量的评估,我们应该放到“全年”这一时间维度上去看,而不是仅看个别月份。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可知,2020年,“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圆满超额完成。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全国20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数的59.9%,同比增加45个。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PM10年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
从数据不难看出,治霾不是没有效果,而是成绩显著。但今年2月份也确实有些特殊情况。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高级环境研究员张伟豪告诉《能源评论》记者,近期持续的雾霾天气,主要有四方面原因:高耗能产业的持续排放、今年春节“就地过年”的特殊情况、气象条件不利于扩散以及春耕开始后的秸秆焚烧。
首先是高耗能产业因素。
“虽然有春节假期,但像钢铁、玻璃、焦炭、耐火材料、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生产工序是不可中断的,在春节期间也会持续生产。以钢铁行业为例,2021年2月中旬,粗钢、生铁、钢材的日产量同比分别增加了24.38%、16.99%和25.30%。可见,春节假期期间,这些行业的排放量仍然很大。”张伟豪说,“生态环境部在2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今年春节国家提倡就地过年,商业、交通、餐饮也在持续营运,这些大量分散的面源排放也加剧了污染。”
其次,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加剧了空气污染程度。生态环境部2月12日对外通报,2021年春节期间,受不利气象条件和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我国北方及中部区域部分城市出现空气重度污染。除夕至初一期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4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其中13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与前一日相比,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级别的城市数量分别增加26个和12个。
再次,就近期雾霾情况来看,我国北方和东部大范围地区寒潮大风频次减少,多数地区近地面平均风速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张伟豪表示,虽然现在很多城市不提倡燃放烟花爆竹,或划定了禁燃禁放区,但大气污染物会在区域间传输,局部区域的燃放也会加剧空气污染。
最后是近期春耕开始后,秸秆焚烧进一步抬升了区域内污染排放水平。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各地开始了春耕整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3月8日–10日的火点数量比3月4日–6日增加了1倍左右,河北南部、山东中部的火点数上升10倍以上。秸秆焚烧活动的增加进一步抬升了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量。
华北平原和东北南部3月8–10日卫星火点监测情况。图/VIIRS遥感反演数据
如果说“十三五”期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是“百米冲刺”式的求变,那么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将进入细水长流的“中长跑”阶段。不管是调整能源结构,还是在工业领域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或者是加速推动清洁能源取暖等,这些措施都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助推器,而随着工业侧、居民侧污染源减排空间的逐渐缩小,接下来的大气污染防治难度也将加大,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上还有一段并不平坦的路要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