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手工活外发加工项目(品味非遗 乐游庄里外之无极县:羊来啦!传承百年的鲜香扑面而来)

无极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李会莉:无极县于公元 697 年(唐武则天时期)定名。无极是战国初期名将廉颇戌兵屯田的处所,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业的基地,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望族甄氏家族的发祥地,魏文昭皇后甄洛、北魏著作家甄琛、北周数学家甄鸾等甄氏名人皆出于此。无极还是西晋爱国将领、诗人刘琨的故里,与刘琨有关的成语 " 枕戈待旦 "" 多难兴邦 "" 无出其右 " 以及 " 闻鸡起舞 " 的故事千古传诵。明朝无极知县郭允礼 " 公生明、廉生威 " 的为官箴言,至今给人启迪。无极县省级非遗项目有 6 项,市级非遗项目 8 项,县级非遗项目 80 项。无极县曾先后荣获 " 省级园林县城 "" 河北省文化艺术之乡 " 等称号。

◆七汲全羊宴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英改在传授 " 七汲全羊宴技艺 "

无极县七汲村历史上就有养羊、放羊、加工羊肉的传统,据说七汲人能在 3 分钟内剥完一只羊,速度之快、技术之娴熟令人称叹。无极县七汲村的 " 全羊宴 " 在河北一带远近闻名,技艺精湛。厨师根据羊的各部位肌肉、内脏组织的不同,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香、形、味各异的菜肴,并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称,称为全羊宴。一只羊可以做出 80 多种菜肴。在制作上,刀工精细、调味考究,炸、溜、爆、烧、炖、焖、煨、炒,醇而不腻,有的外焦里嫩,有的软香清淡,具有口味适中、脆嫩爽鲜等特点。

◇参观体验地:无极县七汲鼎新全羊馆

鼎新全羊馆位于无极县七汲镇西七汲村集贸市场口南侧,其特色产品烤全羊表皮金黄酥脆,内部肉质鲜嫩可口,曾获得 " 京津冀烤全羊大赛金奖 "" 石字号传统特色美食 " 等荣誉。李英改、刘志民夫妇为 " 七汲全羊宴技艺 " 第三代传承人。全羊宴根据羊肉和下水的不同部位,取一些不同的名字,主要有烤全羊、羊蝎子、爆羊腰、炸羊排、烤酥皮羊肉、香酥羊腿等。全羊宴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整只烤全羊再配有羊的其他内脏制作的菜肴,就成了一桌丰盛的全羊宴。

◆饸饹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荞面饸饹

饸饹,古称 " 河漏 ",是以荞麦面为原料,经特制工具轧制而成的一种面食。据记载,明朝末年闹饥荒时,许多关中人逃难来到无极,带来了陕西荞面饸饹的制作方法,从此,无极荞面饸饹在不断吸取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方法和特殊口味。无极的饸饹在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和、现做,用一种特制的饸饹床子,将荞面轧成细长的圆状条面,煮熟捞入碗中,再泼入多味调料的羊肉、猪肉汤,其特点是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可口。每年除夕,无极人家家户户必吃荞面饸饹,象征 " 全家和(饸)乐(饹)"。

◇参观体验地:无极县北苏袁家饸饹村饭店、荞麦面食品加工厂

北苏袁家饸饹村饭店位于无极县北苏村正无路路北;荞麦面食品加工厂位于无极县北苏村村南,这里也是北苏袁家饸饹传承基地。北苏袁家饸饹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饸饹世家。第四代传人袁建房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饸饹制作技艺 " 的代表性传承人。北苏袁家饸饹采用纯荞麦面制作而成,纯荞麦面饸饹(不掺任何其他面粉)要想做到劲道、光滑、绵软、口感好,必须注重细节,从食材的挑选到制作的各个环节都非常讲究。北苏袁家饸饹曾被评为 " 河北省旅游金牌小吃 "" 冀字号名店 "" 石家庄名吃 " 等。

◆无极剪纸: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极剪纸作品《貂蝉》

无极县是剪纸艺术发源较早的地域之一。据记载,早在汉代,当地妇女就用一把剪刀、几块布帛,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种图案,然后粘贴在布料上进行刺绣。明末清初,无极剪纸开始兴盛。在无极县剪纸图谱档案中,年代最久的一幅是负有盛名的剪纸高手李荣姐(1854-1926 年)的《蝈蝈白菜》,她的传人至今已有 6 代、40 多人,其孙女杨素苗(1908-2000 年)是传承无极剪纸的代表性人物,她一生共创作了近万幅剪纸作品,代表作有《龙凤呈祥》《八仙庆寿》等,曾在省级和国家级大展中获奖。2008 年 " 无极剪纸 " 被评为石家庄市十大名片之一。

◇参观体验地:无极县创艺剪纸艺业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位于无极县中心路城隍庙三楼,成立于 2006 年,厂房面积 3 万余平方米,主营剪纸作品、剪纸礼品、剪纸收藏品、剪纸旅游纪念品、文化交流礼品等,对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公司每一件产品都可谓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集欣赏、实用、收藏价值于一身,吸引了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考察、洽谈。

◆无极蒸碗制作技艺: 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极蒸碗

无极蒸碗始于清朝,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无极每逢红白喜事,家家都得做上几桌或几十桌的蒸碗来招待宾朋好友,这种民间习俗在当地至今还保留,并深受大众喜爱。无极蒸碗是采用上等猪肉为食材,根据其不同的部位做不同的蒸碗,并放置于黑色粗瓷碗中蒸制,其制作过程需用木笼屉点木柴久蒸。无极蒸碗共十二道菜,分别为肘子肉、扣肉、酥肉、蘑菇肉、白菜卷、丸子肉、豆腐夹等十个荤菜和金针、海带碗两个素菜。无极蒸碗具有薄皮肉嫩、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味醇汁鲜、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等特点,令人回味无穷。

◇参观体验地:里贵子蒸碗餐馆

餐馆地址位于无极县里贵子村,无极蒸碗第五代传承人孙分来从 16 岁开始进行蒸碗制作,他根据本地人的口味,将传统的蒸碗技艺加以改进,并创新制作了蒸碗便携装与礼盒装,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赞誉。孙分来创办的蒸碗餐馆食客络绎不绝,遍布周边地区,亦不乏外省食客。

◆无极袁氏烙画技艺: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极袁氏烙画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用烙铁在物体上熨烫出烙痕作画,是中华传统艺术。烙画技艺于清代传入无极县一带。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无极县民间艺人袁贞波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 " 袁氏烙画 " 艺术,他除采用宣纸、丝绢为材质外,还利用无极县 " 皮革之乡 " 的优势,大胆采用皮革为原材料,创作烙画作品,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无极袁氏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袁氏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参观体验地:老袁手工皮艺公司

该公司位于定魏线无极县张段固段西南丰村路口,是河北省 " 扶残助残培训基地 "。公司有近 30 名工人,其中残疾工人 14 名,多为聋哑及肢体残疾者。老袁手工皮艺公司创始人袁贞波自幼学习烙画技艺,公司自开办以来,已经举办大型培训班 23 期,培训了 300 多名残疾人。目前已帮助 30 余名残疾人在皮烙画、皮具等制作方面实现了自主创业。


来源:燕赵晚报ZAKER石家庄

记者:马冬胜


河北手工活外发加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