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石碑三种文字(险被烧毁的罗塞塔石碑,作为镇馆之宝记载了5千年前的古埃及文化)

天赋这个东西没人能解释的清楚,它就是能让你不同于常人,别人想学还学不来。

比如有这么一位仁兄,13岁的时候就涉猎科普特语(古埃及最末时期的语言)、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迦勒底语、阿拉伯语、叙利亚语、拉丁语等等将近20种语言。不光是学习,还要精通,他曾经与阿拉伯人对话,对方竟然把他当做老乡。



这个小神童就是法国人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生1790-12-23——卒1832-3-4),那一年,法国大革命刚爆发了一年。

后来商博良又开始钻研中国古文,17岁时他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小伙子收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编辑了一部历史年表。

罗塞塔石碑

这份历史年表恰恰是埃及法老王朝的年表,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从此商博良与古埃及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塞塔石碑的来历



1799年,拿破仑在侵略埃及时,他的部队中一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罗塞塔(埃及港口城市)附近发现了一块石碑,强盗的嗅觉是极其灵敏的,他们将文物据为己有,并且派人拓印了石碑的文字以防万一!

终于到了1801年,法国在尼罗河战败,英国军队和埃及官方要求将石碑归还并且上缴所有研究成果,法国人被逼无奈决定“玉石俱焚”烧毁这个旷世珍宝!最后英方妥协决定各退一步,以拿到文物为主,终于达成一致,这块石碑才在大英博物馆与世人见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时”笔者认为是“时代、时期”的意思,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如果能有机会在当下的时期不断练习并学以致用,岂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后面还有一句: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的“时”是说在关键的时候可以令百姓参与社稷建设。)



商博良带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天赋和古埃及科普特语、中国古汉语等等的学习成果,终于参与到了揭秘碑文的队伍中。

石碑的大致特点

初看罗塞塔石碑,高约113厘米,宽76厘米,厚度是28厘米,玄武岩质地。

很快学者就发现了碑文的特殊之处:碑文由三部分组成,并且分别使用了三种文字



上面第一部分属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无人认识;

中间第二部分应该是埃及的草书体,后来也被认为是“世俗体”;

最下面是古希腊文。

那么三段文字是不是记载着同一个事情呢?很难辨认,整体算来碑文的“象形文字”的一共有1419个,古希腊文486个,而且这些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文字有很大差别,中国汉字表意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同的文字出现,重复的几率不是很高。

可是古埃及的会经常重复,而且意象非常具体,比如猫头鹰、牛、鸭子等等,可是中国的“鸟”字就可以包含很多鸟类,但是古埃及文字的猫头鹰,难道就只是猫头鹰吗?这两个疑点一直没有解决!


商博良百思不得其解,一筹莫展之际他想起了自己熟悉的埃及科普特语,当他把所学和碑文上的象形文字结合起来分析的时候,才发现找到了很多与之对应的词汇。

抽丝剥茧之后,他终于对应了这些象形文字都有专门的字母对应。



比如蛇是代表“J”,芦苇代表“E”,摇扇代表“C”等等。而这只是第一步,商博良还发现有时候这些文字的确表意。比如鹰是A,但是也有“迅疾”的意思,所以鹰这个图也表示非常快。

这位语言文字大师展开了地毯式摸排与分析,不管是文字还是短语,都要纳入他设想的体系。直到1824年商博良终于完成了对罗塞塔石碑的全文翻译。

罗塞塔石碑的意义和文字对人类的重要性

自从发现和破解了石碑文字,考古学家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进到了公元前3000年,要知道在在19世纪末期发现中国甲骨文的时候,文字历史被推进到了公元前1300多年

所以关于罗塞塔石碑传达给今人的信息是多么的重要,没想到在5000多年前,人类就有如此丰富的文字表达了。所以石碑也被称为大英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的其中一件,另外两件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女史箴图(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



在巴别塔的文章中,我们讲过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也聊到了其实语言是人类基因变异的产物,那么文字就是在语言之后的又一次智商升级。

现代脑科学认为人类的左脑和右脑需要协同工作,并且是交叉协调的关系

右脑负责形象思维,比如图形、音乐、旋律、意象、感受等等;

左脑负责抽象思维,诸如语言、推理、判断、阅读、计算等等,需要建立在更高的层级思考上。

而文字需要左右脑的高度协同工作,比如一个“建”字,一定是先看到这个字的形,映射到眼睛中,再通过判断认出它,加以前后文的意思,方能理解,所以说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点不过分。

但凡一目十行训练有素的读者,通过大量的训练可以在眼睛接受到文字的时候,迅速抓取关键字并转换成可理解的意思或画面,这就是大脑高度训练的成果。

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第一步先要进行文字ASCII码转换,变成机器语言才能开始后面的意思分析。所以文字的水平高低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与体现。




全球各地有很多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部族和民族,他们大都依赖手语和口语,但是无一例外他们的文明程度都不是很高,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的环境和沟通的频度,最终呈现出来成百上千的不同语种,有很多语言都是没有文字的,比如土语土词,还有一些象声词,所以在语言体系成熟以后,如果这个团体没有文字的归纳实力,就很难和更高速的社会接轨。

由此可见,古埃及这个民族的文字体系,即有象形的意会功能,又是拼写单元的基础,在五千年前的确非常的智慧。

没有文字的记载,只靠口口相传,历史自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模糊并消失;

没有文字的记载,我们也无法根据历史吸取经验教训;

没有文字的记录,人类可能还解决不了教育的现代化问题,靠画画教学太难了;

没有文字的记录,一切宗教经典将没有依据,圣经不再是圣经,耶稣的故事又有几人能讲清楚?

没有文字的发展,诗词歌赋都无法传承,诗人意象中的美丽世界将稍纵即逝;

没有文字的发展,作家的灵感也都无法时刻记录;

文字如此的重要,碑文这段文字到底写了什么?

神秘的面纱揭开以后,其实人们才发现碑文记录的只是拖勒密王朝五世(Ptolemaios)的一道诏令:


笔者只贴出了内容的一少半,后面还有一大半就不写了,总之这段诏令就是统治者被封神的证明:法老托勒密五世上台颁布了一道法令,就是赐给神庙免税权。同时记录了该法老的功绩,比如修水坝、赏赐物品及粮食等等。祭司们还把法老的生日定为国家的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这里文字的重要意义在于法老的话不能空口无凭,要有据可依,无法反悔,同时看到的人也相信了法令的权威性。

在没有纸的时代,依然要用石头刻录文字,可见文字效力的重要性。

有趣的历史

其实这段历史非常有意思,托勒密王朝最初是从希腊移民过来的,自然在碑文最后会有古希腊文,并且在象形文字中,重要的人物必须圈起来,这样非常容易阅读和识别。


整个法老时代经历了将近3000年,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开始,一直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共31朝。克莱奥帕特拉(著名的埃及艳后)死后,法老时代最终结束,奥古斯都大帝的罗马帝国统治了一切。

品味完三段文字想提个问题,在了解了罗塞塔破译的大致过程之后,网上流传的“风化说”、“伪造说”等等,您怎么看?


古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

#文化领域##趣逛博物馆#


埃及百姓看的草书体

#头条圈子学院##泛生活创作者头条圈子##文物趣谈#


古希腊文字

本站文章为@@骁之寒也所有,未经同意,转载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联络必删!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