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帆软软件公司怎么样(帆软13周年:从一无所有到国内领先,爱我的人谢谢你)

今天我13岁了,和你们讲讲我长大的故事吧,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最后(偷偷告诉你们有抽奖)。


帆软初创时的办公地

十三年前的10月25日,南京的秋色正好,在南大鼓楼校区汉口路的一套三居室里,帆软公司悄然成立。初创公司当时的境遇,用一句话形象概括:“楼下是好又多,楼上是穷又少。”

"选择出来创业,要么生、要么死,没有中间地带。"

帆软软件公司怎么样

风华正茂的年龄选择了创业

十来年前,南京大学旁边的一个老居民住宅楼里,帆软就这么诞生了。当时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陈炎(帆软创始人之一,现任帆软CEO)正在南京大学读研。

那时,在国内还少有类似于 BAT 这样的巨头,大多数优秀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还是希望能够进入到像 IBM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陈炎当时也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 中科院实习做搜索引擎,收入也都还算不错,陈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充满了希望。


后来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陈炎在校内一个 BBS 论坛里看到了薛宝(帆软创始人之一)拉人入伙的消息,就这样陈炎认识了薛宝还有之后进入的陈瑜,凭着个人爱好和热心他们也时不时到工作室写写代码帮帮忙。

工作室起步之初极度缺人,薛宝则希望陈瑜、陈炎他们能够一起全职加入,一起干点事情。以陈炎当时的技术能力已经完全有机会进入到像 IBM、微软、Google 这样的大公司,这样的诱惑无人可挡。而九死一生的创业的确是陈炎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过的,所以陈炎决定边做边看,再认真想一想。

当时的薛宝已经放弃了在北京做程序员开发的机会,据说此前的收入还不错。薛宝戏言那时的初恋女友找了一位新男朋友,而这位新男朋友的收入是 2300 新元(按照当时的汇率大概是 20000元人民币)。为了男人的尊严,薛宝赌气辞职回来创业,目的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收入超过 2300 新元。而陈瑜则是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这无疑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陈炎看明白了:"薛宝放弃在北京赚钱的机会,陈瑜我们打过交道,这么优秀的人都放弃保研,去选择九死一生的创业。我也在思考我自己为什么不趁着年轻也去赌一把。"

"要么赢,要么输,既然他们敢干,那我也敢干。"

穷学生创业与第一桶金

"我们当时是穷学生嘛,反正也没有什么钱,薛宝可能条件还好一点。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像现在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基本上就是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我记得是一个三室一厅的房子,其中有一间就是我们的办公室。"

当时的工作室没有专业的销售人员,也没有专门的技术支持,也没有市场营销人员,平时也只有南大的同学过来帮帮忙。大部分人还都是学生,所以也没有任何人脉和客户资源,基本上就是几个人白天出门自己找渠道跑销售,晚上回来写代码,平时还需要出门到客户现场做技术支持。


在最艰难的日子,薛宝负责北京市场,陈炎负责南方市场。在薛宝需要离开北京出差的时候,陈炎有时还得赶过去临时顶班。一见面就意味着要分开,连去哪里吃饭都需要提前商量一下,在账面资金只剩下 2900 块的时候,谁都不敢说:“来北京了,兄弟咱们要好好搓一顿!” 最终,两个人跑到路边撸了几串羊肉串,聊了一下彼此的近况,背着包转身各自离去。

年轻的学生团队一度面临弹尽粮绝,甚至交不起房租,连生存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在外人看来,这帮穷学生就是瞎折腾,不靠谱,好端端的放弃读研,放弃进中科院实习,放弃进 IOE 的机会都是脑子进水了。

但他们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在折腾了几个月之后,第一版类似于 JAVA 版华表的一款 CS 格子控件找到了第一个买家,现在依然是帆软的合作伙伴 —— 许继。

在如今看起来不算多的几万块钱成为了几个人创业初期的第一桶金,就这样开始在南大继续招兵买马,连忽悠带怂恿吸收了一些南京大学非常优秀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

年复一年,帆软就这么成长起来了。

特立独行的校招文化

在帆软的文化中,传统社招基本上不接受工作经验超过三年的人(只有极少数优秀人才通过社招而来,但最多工作经验也不超过五年)。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空降的管理职位。坚持 985、211 高校校招,坚持自我培养。

共同的奋斗经历、大家庭的文化、利益的共享、情感上的认同让这批年轻人在心底迸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陈炎坦诚到,这些员工、团队,一个极具凝聚力的具有强悍执行力的团队是帆软最大的财富。而在未来的 3 年、5 年、7 年甚至更远,这批平均年龄不到 27 岁的团队还可以接着打一场又一场的硬仗。

3%左右的离职率就说明了一切。

一直不融资,不上市?

你们为什么不融资? 走资本市场多好啊?融资之后就可以如何如何.... 在众多投资者中,也不乏知名投资公司(你们知道的),见实在敲不开帆软的大门后,选择了另外的厂商。

"我们可能更期望借助我们自己产品的力量去做长久,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大。其实我们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只是我们还没有做决定。"

对于帆软而言,目前的现金流状况也一直都很不错,自我造血能力很强。无论市场销售规模和团队增长每一年都是远远超过预期目标。目前,也暂时不需要通过资本的力量快速抢占市场,给自己输血。如果资本介入了,到底他们能够借助资本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都是帆软的管理团队在思考的问题。

"所以这件事情如果没有想清楚,我们就不会去做。" 陈炎十分肯定的说。

对于一些潜在的软件厂商合作伙伴也是如此。一些希望能够在产品层面、市场销售和渠道上互相合作的厂商伙伴慕名而来,通常情况下,陈炎的态度最初大多都是拒绝的。

陈炎坦诚帆软在这些方面稍微会克制一些,因为一旦决定合作就一定要双赢的局面,合作的双方只要有一方觉得自己吃亏了或者心里有疙瘩,这种合作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还浪费了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也不是不可以这么做,也可以!互相签一个战略合作协议,对外宣传一下,又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多曝光一下没有任何坏处。还可能别人很热心,我们这边还没有动起来,再去骗别人几个单子,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因为如果承诺合作伙伴要合作的话,我们就一定要去合作好。但是如果没有准备好就去合作,到时没有达到预期,大家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

"融资也是一种合作,所以还是那一句话,就是我们自己要想清楚了,才会做决定,这样才会对我们的合作伙伴负责,对我们自己负责。但是并不是说我们闭门造车,我们也非常乐意和合作伙伴接触和了解,我们对外还是比较开放的。"

开放的心态,谨慎的选择,这就是帆软。

如今帆软已经从2006年的三人工作室成长为2019年的中国商业智能的领军企业,来到了1000多人的规模,并于2018年将总部正式落户无锡

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帆软的成长很快,不断创新的产品与服务,不断增长的人员与销售业绩;

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帆软的成长也很慢,始终在商业智能的领域里稳步向前,稳扎稳打;

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希望回归初心,重新地介绍自己,不管是帆软的老朋友还是新朋友,期望通过增进了解,能够一起走过未来更多的十三年。

选择

如果用一些关键词来总结帆软的发展历程,那么“专注”和“克制”应该是提及率最高的词汇。不管是面对产品线的拓展、技术的应用还是资本的引入,帆软都是克制的。帆软的判断标准很简单:这些动作能不能给客户或伙伴、内部同学带来价值。

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更难,将企业有限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才能做到“一个拳头打人”,这样能保证在专业领域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能保证为客户持续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

在企业主赛道的选择上,面对大数据领域的众多分支,帆软始终专注于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领域,从十年磨一剑的FineReport报表工具到具备高增长潜力的FineBI自助分析工具,再到国际市场和BI应用软件市场的拓展,帆软对于自己当前的核心业务,成长业务以及未来业务都有着简单且清晰的蓝图,其实都是围绕商业智能领域在工具和服务层面去持续深耕。


在商业智能工具的组合上,十三年的时间帆软只推出了两款核心产品:FineReport + FineBI,分别定位于满足传统IT模式下的数据展现需求,以及数字化IT模式下的自助数据分析需求。

单就这两款产品的功能而言,帆软也并不是要做大而全,也不可能实现客户需要的所有功能,必须有取舍,尽量让产品做到足够好用,保证用户在核心需求上得到最大化满足。


2014年,Gartner提出了“双模IT”的理论,来解决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的新挑战,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维稳 ,一个图新。传统的IT架构是记录型信息系统,按部就班确保企业业务的平稳运行。数字化IT架构则是差异化创新系统,更多采用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方式,来应对最新的挑战。

帆软的商业智能(BI)产品组合正满足了“双模IT”下的BI分析需求。

  • 其中FineReport 专注于固定式数据展现,主要面向IT人员,帮助企业快速构建报表平台,通过整合多源数据,自动化报表展现,参数查询,定时调度,数据填报和流转,移动报表和管理驾驶舱等功能来服务于企业日常管理,快速响应管理需求。
  • 那么FineBI则专注于探索式的数据分析,主要面向业务人员或数据分析师,帮助他们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数据探索,通过自助数据准备,智能图表推荐,OLAP分析,以及仪表板等功能来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随时应对新的挑战。

如果把FineReport比作数据展示的屠龙刀,那FineBI就是数据分析的倚天剑,两者结合可以实现一个平台打通不同IT模式下的数据分析应用。

愿景

帆软的企业愿景一直是“让数据成为生产力!” 。

如果再进一步阐释,那就是:专注于提供简单易用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更简单地发挥数据价值,让数据生产资料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围绕这一愿景,帆软也付出了很多的实践,在简单易用的BI工具之外,帆软也深耕行业,提供拿来即用的成熟行业解决方案;提供专业的数据项目实施、数据人才培养以及线上线下的交流平台来帮助客户成功。


围绕商业智能(BI)领域,帆软形成了包含工具,方案,服务,交流平台在内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尽最大努力来帮助客户用起来。

在帆软举办的很多次线下活动中,陈炎都在主题致辞《感谢一切》中提到:我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也遇到了很多好客户。

十几年前我们几个穷学生是靠客户的回款才凑够钱来注册的公司,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也是客户足够地包容,不断地帮我们完善产品和宣传产品,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商业价值与用户价值的平衡来回报客户。

因为一家公司如果只有商业价值而没有用户价值,赚快钱是没有未来的;同时一家公司如果只有用户价值而没有商业价值,可能无法发工资也是不长久的;只有做到两种价值的平衡才能持续经营。

情怀

如果说帆软在十三年时间里所形成的文化特质可以用影视人物来类比的话,帆软内部更倾向于选择《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和《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他们的处世态度带来的箴语是:不去计较地努力,时间会奖励踏实做事的人。

如果代入这两位典型人物的标签,可能会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帆软的处事原则。

在刚刚过去的2019帆软智数大会上,帆软联合创始人兼CEO陈炎提到帆软当前专注于商业智能(BI)领域并努力做到企业级应用软件的极致追求,在六个方面下狠功夫,那就是:稳定、安全、实用、简单、灵活、快。

如何做到极致?“就像谈恋爱一样,先找到目标,剩下的就是疯狂地追求,帆软要像阿甘一样傻傻地向着目标疯狂追求。”

但不管怎样的选择,在追求极致的路上,难免会错失很多机会,也可能因为战略方向的错误,最终被时代淘汰。但企业成功=战略方向*组织能力,迈入快速成长期的帆软也在不断锤炼组织能力,来增大成功的概率。


最好与最坏的结果,都被陈炎简单明了地分析并呈现出来:

最好的结果是帆软锤炼的组织能力能够帮助帆软在新的机遇来临时搞定新机会;

最坏的结果是帆软方向出错,但却能保证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尽量少坑客户;

结语

这就是十三年的帆软,它所坚持的主赛道,产品与服务体系以及文化特质,都是诸多选择与取舍的结果。希望这样的帆软,你能够喜欢。也希望在未来的路上,能够有你一直的关注。

今天是我的13岁生日,那么就在评论区抽个奖吧。在评论里写下你想对帆软说的话,也可以祝我生日快乐,也可以说出自己创立公司的经历,不管成功或是失败,畅所欲言,随机抽取3名幸运儿送出帆软限量周边~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