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洛报融媒从洛阳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局发布“稳经济、促增长”22条措施,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推动市场主体稳步增长,助力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
■提高审批速度,推动市场主体稳步增长●推行审批事项“四个办”
市场监管综合业务事项“一窗办”,涉企服务事项实现“集成审批,一窗办理”;放权赋能“就近办”,下放13项市本级行政审批权限,实现企业就近办理业务;多证集成“并联办”,推行“多证集成、一照通行”2.0版改革,将《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许可、登记、备案信息集中整合至营业执照上;专属绿色通道“帮着办”,在全市市场监管窗口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对“专精特新”企业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制造加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市场主体,提供点对点服务。
推动全市实现“个转企”1000户、新增市场主体10万户。
●发放企业开办“大礼包”
在全市实现新设企业免费刻章,发放营业执照、公章(1套4枚)、税控盘、发票、银行预约开户通知单及相关惠企政策服务指南等“大礼包”,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
6月30日前,打造完成洛阳市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将涉及企业开办的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员工参保、公积金缴存、银行开户等事项纳入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各环节同步并联办理,做到“一网办、不见面、零收费、一日结”。
●全面推进市场准入智能审批
推出商事登记全业务智能审批一体机,取代人工审批流程,为市场主体提供登记信息填报、智能审批、执照打印等“一站式”服务,实现营业执照“立等可取”。
●大幅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办结期限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由52个工作日压缩为10个工作日,《药品经营许可证》由45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由45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食品生产许可证》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CCC免办证明办理期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
●实施药品和医疗器械“三证联办”
对隐形眼镜经营和在药店设置医疗器械专区的,实行《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备案凭证》“三证联办”。经营条件在许可有效期内未发生变化,作出承诺即可换发新证、准予经营,申请材料由12项减少至2项,办理时限由6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
●优化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换证程序
鼓励符合要求的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采取自我声明承诺的方式免评审换证;特种设备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不足6个月的,可向审批发证机关提出延长许可证有效期申请;特种设备检验到期,无法进行现场检验的,在企业承诺能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可适当延长设备定期检验周期。在疫情防控期间或重大自然灾害期间,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办理延续手续的,有效期顺延3个月;办理延续时承诺生产条件与取证时未发生变化的免于实地核查。
■拓展服务深度,助力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加大融资贷款服务力度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评估费、保险费按实际发生费用的50%补贴,同一单位年度补贴不超过10万元;专利权、商标权出质质押融资的企业,还本付息后,按贷款额度分档补贴;鼓励合作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合授信。每月组织一次政银企融资洽谈会,助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实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零成本”托管服务
在全市选取2000家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开展“零成本”专业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向中小微企业定期免费推送相关专利导航分析报告等成果,及时发布区域、行业和企业知识产权预警信息,指导中小微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快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在龙头企业、行业检测机构、产业集聚区等设立一批质量服务工作站,为企业增效升级提供质量技术支撑。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和电子信息等领域新增20家检验检测机构,加快推进国家光伏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栾川省级钨钼检验检测平台、伊川省级富硒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建立f2大砝码、水表检定标准装置、电能表在线检定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免费为省、市确定的试点企业和“小升规”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知识培训。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继续开展企业标准创新补助申报工作,以精准服务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规范有序放开疫情防控“四类药品”销售
在全市零售药店推广普及药品追踪系统,结合疫情防控政策做好“四类药品”(退烧药、止咳药、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实名登记正常销售,方便人民群众购药,提升零售药店经营效益。
■提升监管温度,护航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建立“四新经济”容错机制
对“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市场主体设置监管“包容期”、纠错“观察期”、处罚“缓冲期”,在三个期限内,优先采用辅导、建议、提示、告诫、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用“一案三书”(责令改正通知书、行政指导书、合法经营承诺书)置换《行政处罚决定书》,引导督促市场主体依法经营。
●推行包容审慎执法“三张清单”
扩大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三张清单”范围,包容审慎执法事项由50项扩大至60项,做到“无事不查”。
●实行“触发式执法”
发挥“互联网+监管”作用,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市场主体数据汇集和动态分析,建立智慧化预警触发机制,除大数据预警、投诉举报、移送交办、“双随机、一公开”等触发执法外,原则上不进入企业检查。
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制造加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结合市场主体受到行政处罚、以往年报抽查结果以及信用风险分类情况,依法按照最低抽查比例、频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
●企业年报逾期暂不处罚
在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开设年报咨询窗口,对2022年逾期未年报行为,原则上不处罚。对非主观故意错报的年报数据,不认定为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不列入经常异常名录。对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不予吊销。
●拓展行政处罚信用修复渠道
连锁经营、分支机构较多、行业特点显著等类型的企业,因同一种违法行为受到市场监管部门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在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中规定的义务、主动消除危害后果和不良影响后,可依法申请信用修复。
●推行小微企业名录促进扶持政策落地
在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设置小微企业名录咨询服务窗口,重点指导解决小微企业因行业代码选择不准确而未纳入名录问题,为小微企业在政府采购、申请贷款、资金奖补、贷款延期等扶持政策中提供便利。
●加强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
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成立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专利纠纷调解室,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在全市建设一批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站,为“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开展商业秘密保护。
●严厉打击涉企乱收费行为
推进水电气暖行业价格(收费)专项整治和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行业收费检查,严厉查处转供电不合理加价等“乱收费”行为,严禁利用垄断地位、行业优势强制服务、捆绑收费等形式向企业收取不合理费用,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聚焦民生热度,营造放心安全消费环境●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创建
培育33家市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267家县区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优化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发展260家ODR企业(在线消费纠纷解决)、1000家“五进”消费维权服务站点、600家线下无理由退换货单位,确保12315热线24小时人工在线值守,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
●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
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督促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第三方冷库经营者等全部纳入“豫冷链”系统监管;发挥总仓“关口”职能,做好“人、物、环境”同防,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流通。实施药品零售连锁总部智慧监管“千里眼工程”,实现远程视频监管。推行零售药店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明确1名网格管理员,督促药店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发挥好“哨点”作用。
●强化食品安全综合治理
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2022—2024年),积极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全市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中央厨房等重点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95%以上、“互联网+明厨亮灶”90%以上。
在全市3225个行政村(社区)配备食品安全协管员,学校(含幼儿园)、养老机构、高速服务区等重点单位配备食品安全专管员,打通食品安全监管和服务“最后一公里”。
开展常态化“你送我检”食品快检服务,针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油、肉蛋奶、水果、蔬菜等29类重点食品及端午、中秋、夏秋季等时令节气食品,全年开展不少于10次专项监督抽检。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
盯紧盛装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城镇燃气两个集中整治,全面落实六大专项行动各项要求,深入开展特种设备隐患清零活动,坚决把隐患和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洛报融媒记者 李岚 文/图 通讯员 孙怀真 魏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