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剑
春节期间,当年轻的北漂准备离开北上广时,白发北漂族却逆向而行。
有这样一群人,人已老迈,身犹漂泊。背井离乡,栖身都市,心系儿孙。他们面对着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陌生的气候,陌生的人文环境,陌生的生活方式。他们就是所谓的白发北漂族。
随着城镇化导致人口迁徙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到大城市寻找梦想,而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子孙、亲情、团圆的观念,又促使着老一代们不断涌向孩子所在的城市,照顾孩子以及孩子的儿女们。
如今,老漂已经成为中国流动人口大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中的一道风景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老龄化加速和人口政策的松动,这个群体还将不断扩大。
为何出现白发北漂族?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7年11月10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 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近6年来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60岁以上流动人口从2011年的0.5%升至2016年的2.8%。
如今,老漂已经成为中国流动人口大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中国有近1800万老漂人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二胎政策,这个群体还在不断扩大。
有两类人最容易成为老漂。
一是老人自己本身的养老需要。一些老人投靠子女是因为自己的养老问题无法解决,只能投靠子女。
二是为子女带孩子。孙子辈出生了,需要照顾,于是他们就北漂了。
中国的传统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但那些白发北漂族,却逆向而行。为什么?我认为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口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深,尤其是几十年的计划生育的实践,儿孙满堂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从而尖锐起来。老人独自生活在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生活成了问题,尤其是失去劳动能力之后。在老家,儿女不在身边,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还缺乏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消失以及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城镇化导致在农村雇佣保姆也已不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老人投靠子女就不可避免。
二是中国目前单个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一个人养不起一家人,必须夫妻二人共同工作才能养家。大城市的生活费用很高,尤其是高企的房价让年轻人不堪重负。孩子出生了,需要上学,以及参加各种培训班,这些都是很大的开销。一个小家庭,夫妻二人都出去工作才能养活自己和孩子。孩子出生了,需要照看,上幼儿园、小学需要接送。谁来做这些事情?孩子妈妈回家做专职妈妈吗?负担不起。雇保姆吗?一方面现在保姆很贵,另一方面还让人不放心。这种情况下,只好请老人出山。
在国外,经常会有结婚后,一方(特别是女方)退出劳动力市场,做专职妈妈,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孩子和家庭方面。这是因为人家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相对不大,而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也较高,一个人的收入足以养活一家人。所以,从经济上说,人家就不需要老人来带孩子。
三是税收制度。国外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征税,在计算应税收入的时候会考虑到赡养的人口数。他们先确定每个人的基本生活费标准,在计算应税收入时就按赡养人口数先扣掉生活费,然后再根据其他规则计算应税收入。与国外按家庭收入征税不同,中国按照个人征税,在中国现有的税收制度中没有考虑到赡养人口问题。因此,我也建议,尽快对个税制度进行调整,特别是要考虑到对老人孩子的赡养问题。
社科院此前发布的2018年《经济蓝皮书》建议,推进以家庭为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蓝皮书提到,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由分类税制向综合税制的转变,通过综合收入、以家庭为单位纳税、完善费用扣除和税收抵免、完善累进税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强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
四是人口政策。最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控制人口,上述税收制度其实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一个办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人口政策都是在降低生育率,从而出现了人口的倒金字塔形,养老负担重。
五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上下辈两代人之间有强烈的感情,父爱、母爱是备受赞扬的一种感情,在中国传统意识里,父母要对子女无条件的付出,当儿女有了孩子,有孙子女需要照顾时,往往很多父母会义无反顾的帮忙照看孙子辈。基于这个原因,甚至还出现老夫妻两个两地分居的情况:一方照顾子女,一方照顾更年迈的老人。
六是中国老百姓的价值观问题。中国许多人现在过于注重物质生活,对家庭和生命的价值考虑不够。近几十年的计划生育,也导致了人民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人口是负担,而忽视了人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中国古代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些都是注重人的培养和价值的观念。但现在,这种优秀的文化似乎有些衰落。实际上,在北京年薪30万以上的劳动者并不在少数,这样的家庭一个人的收入应该养活得起这个家庭,但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他们还是夫妻二人都出去工作。结果,往往就需要老人来带孩子。
老漂内心孤独,需要更多关爱
他们日夜劳碌,既要照顾第三代,还要照顾第二代;他们为子孙花钱很慷慨,对自己却很吝啬;他们生活圈异常狭窄,精神孤独,甚至跟周围的人语言都不通,往往身在大都市中,却游离于社会之外,都市人遍地,却无一知音;有的老两口还两地分居,“留守”者缺乏照顾,漂泊者身心俱疲;他们由于没有本地医保而不敢生病,很多老人小病忍成大病。
他们用生命的余光余热为社会、为子女贡献了许多,身心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从未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照顾着他人,难道他们自己不需要照顾?他们满足着别人的需要,难道他们自己没有需要?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应该怎样活?
他们怎么了?
首先,是内心孤独。他们拖着老迈的身躯,背井离乡地来到异地,有语言不通的障碍,生活习惯和生活背景存在差异。他们难以与周围的环境、与邻里融合。虽然是社会人,但是也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们没有倾诉对象,心理疲累,缺乏各种社交活动,甚至自己不舍花钱去看场电影。
其次,是医保等社会保障福利的报销和领取问题。白发北漂族都是从其他省市来到北京,他们普遍没有北京户口,因此,也难以在北京办理医保。很多都是在老家当地有医保,但一方面在北京就医和在当地就医的报销额度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如果路途遥远,回当地报销的交通费等费用也较高。
另外,还有落户问题和单身老人的再婚问题等。
怎么办?
这个世界不只是年轻人的,也是老年人的。基于老年人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从子女方面和社会方面双方共同做好老人异地养老问题。
对于成年子女而言,要多花一些时间陪陪老人,陪他们多说说话,平时多一些交流,周末了可以多带父母出去逛逛。也可以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学会网上购物、线上娱乐,比如淘票票赠送电影票、京东天猫的打折促销等,增加老人日常生活的乐趣。
同时,帮助老年人适应社会,尽可能的融入当下的环境,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和社交活动。
对于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不熟悉的的老年人还要帮助他们学习使用一些先进的设备,了解城市的运行方式,尽量帮他们克服文化程度不高可能引发的一些问题。比如,这些人如果不识字,可能就看不懂各种路牌、标语,让他们熟悉这些;去医院的话,他们可能自己难以找到相关的科室,就需要子女带领他们去,否则他们可能就会把小病忍成大病;吃药的时候,他们可能记不住医嘱,也看不懂文字说明,就需要子女事先按每天几次、每次几片把要放好,告诉他们按时吃药;等等。
除了精神上的关爱,也不妨多一些物质上的关爱,定期给老人零花钱,送节日礼品。把老人舍不得自己花钱买的东西买好。
当然,养老并非只是单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对于社会来说,还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医疗和保险待遇。一是,对于异地老人医保可以不回原籍,而通过异地领取的方式;二是,除了一线城市,可以考虑放开老人落户问题;三是多为老人提供一些可以交流的活动机会和场所,比如广场舞、老年活动中心、老乡群等。(中新经纬APP)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