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企业事故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
2.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整改难度大应全部或部分停产停业,并经一段时间方能排除的隐患。
3.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具体包括两方面:失误一安全功能和故障一安全功能。
4.海因里希法则:1:29:300=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伤亡为重伤+死亡。
计算公式:伤亡数=总事件/330或轻伤人数/29或不安全行为次数/300
5.重大危险源:长期的或临时的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只考虑危险源,非危险源不考虑。
6.系统原理和原则-分合动态反封闭: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和原则-激能动行安监强: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行为原则。
预防原理和原则(因果偶然上3本):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化原则。
7.2021年安全生产月主题: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安全发展。
8.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分为一级企业、二级企业和三级企业。一级最好。
9.“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
10.“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11.“五定”原则:定检维修方案、定检维修人员、定安全措施、定检维修质量、定检维修进度。
12.职业病危害:(1)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检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13.重大危险源:分为四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最严重。
14.安全技术措施:防止事故发生5个(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和失误)和减少事故损失4个(隔离、设置薄弱环节、个体防护、避难与救援)。
15.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并应在检验有效期满1个月前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定期检验。
16.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要求:
(1)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6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特种作业操作证每3年复审1次。
(2)特种作业人员在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内,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经原考核发证机关或者从业所在地考核发证机关同意,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复审时间可以延长至每6年1次。
(3)安全培训时间不少于8个学时,主要培训法律、法规、标准、事故案例和有关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等知识。
17.安全生产检查方法:1)常规检查法:完全依靠安全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结果受人员素质影响;2)安全检查表法;3)仪器检查及数据分析法。
18.特种劳保用品必须有“三证”“一标志”,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安全标志。
19.安全评价按照实施阶段不同可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20.危险有害因素分类: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1)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2)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20类。3)按职业健康分6类: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和其他因素6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