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才可以静下心来安度晚年,而今天事件的主人公胡丙申对退休生活也有着很多憧憬,可是他没想到就在他退休后的第二天发生了意外,差点把他的晚年生活都毁了。
胡丙申退休之前是山西夏县的乡镇企业局的局长,本来他还以为退休后就会人走茶凉,没有人再会找他了,可是那一天胡丙申家的院子里却突然涌进了一大拨人,那些人有的还拖儿带女,有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难道是舍不得局长退休吗?
当老胡的爱人把他们迎进门才知道这些人竟然都是来向老胡讨债的!看到这么多人向自己讨债,老胡也有点找不着北了,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欠过这么多人的钱。
于是这些人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从他们的话语当中老胡听出了原因,那个时候他顿时有了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原来老胡在任职期间曾经给很多企业做过担保,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在任的那几年从来没有人找过他,他还以为借贷双方早就把借钱的事情结清了,可是现在他才知道,当初他担保的那些企业有很多都破产倒闭了。
老胡这才明白虽然他是没有借过一分钱,但是他给别人做了担保,现在企业没了,那些所谓的厂长、经理都跑了,债主们就只好找到他,把这笔账全都算到了他的头上。
原来他在任的时候还好说,债主们都以为还有点希望,可是老胡刚到56岁就退休了,这些人自然就沉不住气了,纷纷跑到他家来讨要说法。
就这样胡家一时之间是人声鼎沸,债主是一拨接着一拨,家里到处都站满了人,到了吃饭的时候也没人走,再说老胡也没心思吃,可是等到天黑了还有人坐着不走,硬要老胡给个说法。
艰难的要债之旅老胡心里一盘算,立马就有了一个方案,坐等不是办法,他要主动出击,带上债主去找那些借钱的人当面拟定还款计划。
要说他的这个想法是好的,他以为那些人虽然公司倒闭了,但是钱应该还有,不还钱那就是在抵赖。可是等他一户一户找上去却差点没让他晕过去,因为事情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样简单。
其中有一个造纸厂的老板张某,他的企业经营不景气最后逃回老家躲债去了,老胡带人找到他家没见到张某,却见到了张某瘫痪在床的妻子,他们的生活极其困难,老胡一时心软留下了几百块钱。
还有一个中药加工厂的郭某,这个人品行不端,虽然搞企业有一套,可是企业才稍有起色他就得意忘形,喝酒赌博挥霍无度,没多久就把企业搞垮了,最后也跑了。
另外还有一个家具厂的解某,企业不好好经营,整天梦想着一夜暴富,听说城郊一口井里有只金公鸡,晚上就带人悄悄去挖,结果一个不小心掉到井下死了。更令人哭笑不得的还有办专科医院的车某,医院开张没多久自己倒先得了心脏病卧床不起。
就这样欠债的人跑的跑、病的病、死的死,几天忙碌下来,老胡硬是没要回一分钱,没签下一份协议。不过跑了几天下来这些人欠款的全部金额老胡倒是统计出来了,总共是39万。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不觉得很夸张,但是要知道当时事情发生的时候是在2001年,那个时候的三十九万没有通货膨胀的概念,可以说非常值钱。
老胡虽然是乡镇企业局的局长,可是他两袖清风也没什么积蓄,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家人居住的小院,所以就连他一向不发脾气的老伴儿这回都急了,她责怪老胡不该替人作担保。
面对家人的指责和抱怨,老胡也有点手足无措,欠债的人还不了,他这个担保人又该怎么还呢?他每个月退休工资在那个时候还不到一千块钱,即使不吃不喝一辈子也还不起。
周围的亲人都劝老胡千万不能答应,别人欠下的债让老胡还,这未免也太冤了,还不如找找关系把信用社的贷款做成死账,或者干脆找一下县领导,请组织出面解决。
可是老胡一听却不高兴了,这不是隔墙扔孩子活丢人吗?这是要遭人唾骂的。老胡也没好意思向儿女们开口,原来当局长期间他没有给儿女安排工作,儿子当兵复员之后至今还是个临时工,儿媳也没工作,女儿和女婿在河南卖馒头,至今都是农业户口。
儿女们没有沾过当爹的什么光,老胡就更没脸开口了。老胡当时还没有到六十岁,但是他想到了轻生!给他最大打击的除了这突如其来的三十九万巨额债务,还有就是这笔债务居然出现在他刚刚退休之后的第二天,这也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
振作起来的局长在老胡眼里事业结束了,人生失败了,活着也实在没什么意思,但是就在这个危险的节骨眼上一次告别之旅改变了老胡的命运。老胡在告别之前回了一次老家,踏上故乡的热土却让他有了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原来他看见了三十年前在这里当镇长的时候带领乡亲们种植的经济林,这片树林已经郁郁葱葱。他还想起了当年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时的豪言壮语,这些回忆一扫老胡连日来的抑郁和苦闷。
而等老胡一进家门,他轻生的念头更是完全放弃了,因为他看见墙上挂着的是他当年当村支书获得的一些奖状。
有人或许觉得老胡未免有点矫情,可是如果曾经生活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也曾经有过和他一样的经历,或许就不会这样怀疑老胡了。那个时候的人思想都特别单纯,甚至还有点一根筋,所以思想彻底转变的老胡振作了起来。
老胡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他发誓要拿出当年的豪情来克服眼前的困难。除了激情老胡其实还很有头脑,很快他就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还款计划。
主意打定后老胡立刻就把那些债主们喊了过来,对于老胡的计划多数债主也表示基本同意,毕竟真正欠债的那些人已经没法去追究了,要想得到本金更是难上加难,现在老胡明确表示愿意承担,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经过债主们的一致商议,最后把还款期限定在了十年。消息传开之后,胡家小院里又掀起了一阵波澜,老胡的儿女们这才知道了这件事。
儿女们的质问声不绝于耳,就在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还好老伴儿站了出来,她给了老胡很大的支持,劝说孩子们一定要支持自己的父亲。
虽然说得是铿锵有力,但是王金梅把家里的积蓄翻出来的时候她还是感到很担忧,因为她发现即使是砸锅卖铁、剩下的日子里不吃不喝,仅凭他们每个月的那点退休工资,还是很难在十年的时间里把这些债务还清。
老两口正在家里发愁,偏偏年关又到了,一笔巨大的债务高悬在头顶,老两口都感觉喘不过气来,根本就没心思过年。
几个孙子的压岁钱他们都给不起,为了过年老胡愁得又是几个晚上没睡好,直到腊月二十那天他才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原来老胡会写毛笔字,他就想到了去街头摆个摊专门卖春联。
老胡的想法也很简单,一方面正好赶上要过年了,写几副对联能赚多少赚多少,二来也正好可以给债主们看看,表达一下自己还债的决心和信心。
这天一大早他先在文具店买来了毛笔、红纸和墨汁,然后搬了一张桌子就在街上摆起了摊。乡亲们听说胡局长摆摊卖字,许多人都过来凑热闹,老胡就根据客人的要求自编自写,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都从早坚持到晚,而求春联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找到生财之道忍冻挨饿干到大年三十,老两口把账一算,他们都没想到短短几天竟然赚了两千多,这次经历虽然心酸但也让老胡得到了启示,做生意确实是一个生财之道,只要能把生意做起来,还债的道路无疑会轻松很多。
说干就干,过年开春后老两口就在县城里做起了生意,开了一家小饭馆,老胡掌勺,老伴儿负责收银和服务员两个工作。
为了省钱,老胡还自己拉着平板车从煤场买煤送到饭店,反反复复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从一个坐小车的变成了一个拉大车的,这里面的辛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得到。
后来他又听说理发挣钱快,也没那么辛苦,于是老两口又关了饭馆开了一家理发店,再到后来理发店生意不好,他们又在县城的一个路口开起了一家杂货铺。老胡本来是个退了休的局长,这下可倒好,彻底成了一个下海闯荡的个体户了。
在一开始的五年,老胡就换了五个买卖,钱是赚了赔、赔了又赚,不过虽然折腾得挺欢,但是几年下来把账一算,老两口发现并没有挣到多少钱。时间过去了一半,三十九万却还只是还上了一个零头,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来自故人的疑问就在老两口被逼到走投无路,甚至都想着去买些彩票碰运气的时候,一个偶然的事件让老胡的命运再次发生了改变。
这一天老胡的小店里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和老胡打过交道,他叫王万旭,也算当地的一个文化人。之前老胡开饭馆的时候两个人就有过一次偶遇,现在看到老胡又开起了杂货铺,王万旭自然是感到很奇怪,就询问起了老胡的经历。
一提到这事儿老胡就是满脸愁容,从他的嘴里王万旭才知道原来这些年老胡做了很多的小生意,只不过都挣不到什么钱,如今这家商店也快要因为拆迁关闭了,三十九万的欠款不仅还不上,眼看着连后面的生计都难以维持了。
王万旭很惊讶,一个风风光光的局长竟然会因为给别人做了担保连退休都没有办法安度晚年,这里面的法律风险和债务风险老胡当年应该清楚,别人躲都来不及的事情,他为什么还要抢着去做呢?
这回王万旭决定要把当年的事情彻底问个明白,于是两个人坐下来交流了很久,老胡也把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说了出来。
原来老胡走马上任担任乡镇企业局局长的时候是1992年,正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老胡那个时候还年轻也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就召集当地乡镇企业的领导让他们提提意见。
可是几次三番地催促却没有几个人来,仔细一调查他才知道原因。企业家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没钱,启动资金不够。
还有的企业家说得就更直白了,乡镇企业没人管,专业银行不给放贷,信用社又要求有担保,所以他们的企业搞不大是有原因的。这些企业家想起老胡是企业局的局长,纷纷找到老胡想请他帮忙。
庄稼汉办企业的难度有多大?农民出身的老胡比谁都清楚,面对他们的要求老胡权衡再三始终无法回绝。但是由于政策不允许政府部门作担保,所以他只能以个人的名义作了担保。
当年的老胡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错,他的想法很简单,没有哪个企业家愿意把自己的企业往火坑里推,他们都会努力经营。老胡帮助过的大部分企业后来也确实发展得很好,有些已经成了当地的知名企业,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工作和就业。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既然是打仗就难免会有牺牲,有一小部分的乡镇企业根本就没能冲到山头就倒了下来,于是他们欠的那三十九万债被全部算到了老胡的头上。
王万旭听完老胡的讲述对他也是相当的佩服,同时对他的境遇也非常同情。王万旭明白仅仅说几句鼓励的话是没用的,要帮就只能帮他解决实际的问题。
王万旭是个本地的文化人,自己经营着一个编辑部,平时也编撰一些丛书,他认为老胡做小生意实在是有点屈才,如果能够加入他的编辑部既比做小生意挣得多,也能更好发挥他的才能。
老胡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虽然在编辑部里年龄最大,但是他却是最努力的一个,总能超额完成任务,而这么多年的还债经历也让老胡的内心接受了一次严酷的洗礼,对世事人生有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感悟。
这期间他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坚持写作,在当地报刊杂志上不断发表文章, 老胡后来自我揭秘说他一方面是想多挣点稿费,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债主们,只要他还活着,就一定能还清这笔债。
前五年是靠实干加苦干,后五年则是实干加巧干,老胡的还债计划一下就驶入了快车道。而十年的时间很快就要到了,老胡竟然真的快要把那笔债还清了,这件事情再次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很多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赞扬声不绝于耳。
可是就在一天早上,老胡却突然收到了一条匿名的骂人短信。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从语气和态度上老胡能够感觉到这个辱骂自己的人应该是当年借钱没还的企业家,自己替他还钱反而还被他骂,老胡委屈得几天都没吃好饭。
都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老胡的朋友们听说了这件事之后都为他感到忿忿不平,他的一位好友退休的张律师就表示要为老胡打官司,去起诉那个没良心的企业家,他让老胡拿出那些借条作为证据。
可听说了张律师的目的之后,老胡却不愿意拿出这些借条,他保留对这件事情起诉的权利,他只留下一句话,公道自在人心!
就在2010年12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他和老伴儿终于准备好了最后一笔欠款,当他走出了债主家门的时候,还完债的老胡笑了,那一刻他就像换了一个人。老胡说他就像愚公一样,终于挖掉了压在全家人头上的那座大山。
可是在愚公的笑声背后又有着多少艰辛呢?十年里他把自己和妻子起早贪黑挣来的钱全部都用来替人还债,老胡的妻子王金梅说如果这些钱用布包起来足够有一大包袱。
王金梅在所有钱还了之后才说出了她的埋怨,而在他们还债的那十年里她任劳任怨,没有吭过一声,老胡也知道妻子并不是责怪自己,所以他也很感谢妻子在困难时期的陪伴。
又一年的春节很快就要来临了,老胡在准备新年的同时,也决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自己和妻子送上一份礼物。十年前他正和妻子给别人写对联开始他们的还债之路,而在今天他也要摆开笔墨纸砚,挥毫泼墨,为自己和妻子写下一副对联。
“宝剑锋冲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诗,但是用在老胡夫妇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用十年的春夏秋冬还别人欠下的债,头发由黑变白,究竟值不值呢?
有人说值,老胡是个好官,有人却说不值,他又憨又傻白白浪费了十年,别人的议论老胡都听在了耳朵里,他什么都不想说,只想安安稳稳地睡一觉,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再也没有人逼着他还债了。